行政管理学
一、课程框架
二、课程重点
三、答题技巧
一、课程框架
行政管理学是研究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和政府内部事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是由行政管理的基本范畴和原理所构成的逻辑体系。
绪论(主要研究和了解行政管理学的学科特点、行政环境和行政职能);
行政主体(主要研究和了解行政组织、人事行政);
行政过程(主要研究和了解行政管理的基本环节和运作过程,包括行政决策、行政执行等);
行政保障(主要研究和了解行政管理有效运作的保障手段,包括财务行政、机关行政、行政道德、行政监督、行政法治等);
行政目的(主要研究和了解完善行政体系、提高行政效率的具体途径)。
二、课程重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对象及主要内容
一、行政的涵义
(一)国内外学者对行政涵义的解释和分析
1.从‘三权分立”的角度来理解行政
盂德斯鸠把管理国家的活动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类。
2.从政治与行政的分离及不同功能的角度来解释行政 美国学者F.J.古德诺认为,国家意志的表达功能谓之政治,国家意志的执行即是行政。
3.从管理功能的角度来分析和释义行政
凡是管理活动都是行政,从管理的功能及其过程的角度来考察行政,突出管理的特点,强调行政的动态性。
4.从综合的角度,全面地概述行政
一些政治学家和行政学家认为,行政是一个广涵义、多功能的概念,应该多方面、多层次、综合地分析行政。
(二)科学理解行政的涵义
第一,要明确行政与国家的关系。
第二,要明确行政与管理的关系。
第三,要明确行政与法律的关系。
综上所述,行政,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据国家法律和运用国家法定的权力,为实现国家的社会目标和统治阶级的利益,对国家和社会事务所进行的一系列组织和管理活动。
第二节 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行政管理学的产生
行政学诞生于美国,是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产物。行政学在西方兴起的历史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行政国家”的出现。
2.“文官制度”改革运动的发展。
3.多种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4.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行政管理学发展的几个阶段
(一)科学管理时期
这一时期是行政学的形成阶段。这个时期的行政学深受泰罗倡导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影响,行政学理论被深深地打上了科学管理思想的烙印。
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问题和所追求的首要目标是提高效率。为提高效率或生产率,泰罗等提倡整体观念、系统分析、完善组织、强化计划、协调合作、教育培训等一系列科学管理原则。
被誉为“法国科学管理之父”的亨利·法约尔,提出的行政管理的十四项“普遍原则”;
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韦伯,提出了官僚集权组织理论;
古立克的管理“七职能说”(即POSDCORB);
厄威克提出的 “八项原则”(目标原则、相符原则、职责原则、层级原则、控制幅度原则、专业化原则、协调原则、明确性原则)
(二)行为科学时期
“霍桑实验”(梅奥等),总结出一套有关人际关系的原理、原则(“社会人” “非正式组织”)。
巴纳德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他的主要理论观点和贡献:运用社会系统的观点推进了对正式组织的研究;非正式组织理论;权威的接受理论;组织平衡理论。
西蒙把行为科学的一套理论和方法引人行政学研究领域,形成了行为主义学派(或称逻辑实证主义学派)。 行为科学时期的行政学研究着眼于行政现象中人的行为的动机、过程和效果,重视人的各种需要和非正式组织的作用,重视激励人的积极性和民主的领导方式,而不拘泥于制度、法规、原则、组织等方面的静态研究。
(三)现代化管理时期或管理科学时期
20世纪4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
这个时期行政管理学发展的显着的特色是把许多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最新成果广泛地运用到行政管理学的研究中来,使行政管理学日益成为一门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学科。
行政学发展迅速,学派林立,呈现出一种日新月异、百家争鸣的局面。如科学管理学派、经验主义管理学派或案例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组织行为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即数量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即情境学派、管理程序学派、比较公共行政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等等。
政策科学、 “新公共行政学”、“新公共管理”(理论)
第三节 学习和研究行政管理学的意义、原则和方法
三、学习研究行政管理学的方法
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行政管理学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的科学,既要注重理论研究和理论探索;又要紧密联系中国的实际,必须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
2、比较研究方法
比较研究方法就是对不同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或其中的某个方面(行政组织、人事行政、管理方法等)进行分析比较,探究异同,权衡利弊,取长补短。
3、系统研究方法
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研究行政现象和行政过程,把行政的各种构成要素以及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都当作一个互相关联的系统整体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
4、综合研究方法
在对行政管理学的学习和研究中,要综合运用与行政学密切相联系的各种学科理论和知识,探索行政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同时,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要将反映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客观规律(如经济规律、文化发展规律、自然规律等)综合地加以认识和利用。
5、案例分析方法
对已经发生的真实而典型的行政事件或问题,通过广泛收集各种相关资料并分析整理,按照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得出结论,提出意见,以供有关方面分析研究和借鉴之用。
第二章 行政职能
第一节 行政职能概述
一、行政职能的涵义和特点
行政职能亦称政府职能,作为行政管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是指政府依法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进行管理时所承担的职责和任务。行政职能反映了政府管理活动的内容和基本方向,决定了政府的规模和管理方式。
特点: 第一,行政职能的政治性和社会性。
第二,行政职能的动态性和相对稳定性。
第三,行政职能的多样性和整体性。
( 阶级性和广泛性;共同性和特殊性;强制性和服务性;适应性和层次性;专门性和业务性。 )
二、行政职能的类型
(一)按作用领域的不同分类
l.政治职能
2.经济职能
3.文化职能
4.社会职能(e.g.保护生态环境)
(二)按作用的过程和方式不同分类
1.计划职能
2.组织职能
3.协调职能
4.控制职能
(三)按作用性质的不同分类
1.统治性职能
2.保卫性职能
3.管理性职能
4.服务性职能
(四)按作用手段的不同分类 1.立法性职能
2.行政性职能
3.司法性职能
第二节 行政职能的体系
一、行政职能体系
(一)行政职能体系的结构
行政职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从整体上来看,其结构包括外结构和内结构两个方面。
行政职能体系的外结构是指行政职能的总体配置,表明行政管理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由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职能和文化职能等基本职能与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程序性职能构成。
行政职能体系的内结构是行政管理的总体职能在行政系统内部分解的结果,其实质是行政权力的内部分配。
行政职能的总体配置是行政职能内在结构的基础和依据,行政职能的内在结构是行政职能总体配置的具体体现。
第三节 行政职能的转变
一、行政职能的发展趋势
1、行政职能的内容日趋丰富和多元化
从内容上来说,行政的政治职能逐渐弱化,而行政的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日益强化。
2、行政职能日益分化和专业化
横向分化:不同行政职能间的分化; 纵向分化:行政职能在层级上的分化;
科学技术专业化
3、行政职能的重心逐渐由阶级统治性职能过渡到社会管理性职能
二、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基本内容
1、职能重心的转变
转向经济建设
2、职能方式的转变
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微观、直接管理宏观、间接管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3、职能关系的转变
府际关系、内部职能部门关系、政企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行政审批是中国行政机关依法对社会、经济事务实行事前监督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弊端:
1、审批事项过多过滥,审批环节多、时间长;
2、审批行为不规范,自由裁量权过多,办事不透明。
必要性:
1、以行政审批作为管理经济的主要手段,实质上是计划经济,是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
2、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对经济活动行政审批过多,环节烦杂,效率低下,透明度不高,已成为投资者反映强烈的问题。
3、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政府部门减少行政审批的要求更加迫切。
第三章 行政组织
第一节 行政组织的概述
一、行政组织的概念
行政组织是静态组织结构和动态组织活动过程的统一。从动态上讲,行政组织是指为完成行政管理任务而进行的组织活动和运行过程。从静态上讲,行政组织是指为推行政务,依据宪法和法律组建的国家行政机关体系,是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
(一)行政组织与政党组织的区别
(二)行政机关与权力机关的区别
(三)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的区别
(四)行政机关与社会团体的区别
二、行政组织的构成要素
(一)组织目标
(二)职能范围
(三)机构设置
(四)职位设置
(五)权责体系
(六)人员构成
(七)运行程序
(八)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