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干旱、洪涝、寒潮灾害

干旱、洪涝、寒潮灾害

旱灾、洪涝、寒潮
旱灾
旱灾指因气候严酷或不正常的干旱而形成的气象灾害。

一般指因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或歉收从而带来粮食问题,甚至引发饥荒。

同时,旱灾亦可令人类及动物因缺乏足够的饮用水而致死。

此外,旱灾后则容易发生蝗灾,进而引发更严重的饥荒,导致社会动荡。

旱灾对农业影响的特点
1.晚 多种作物不能及时播种,普遍形成晚播晚发。

有效积温相对减少,生长发育后延,成熟期推迟,普遍变成晚茬作物。

2.弱 长期干旱造成了农作物植株小、根系弱、叶片面积小,生物产量大幅度减少,直接影响经济产量。

3.乱 由于受害程度不同,农作物播种有早有晚,品种杂乱,长势不整齐,给管理造成困难。

4.慢 受害的农作物脆弱,抗逆能力差,管理措施效应慢,养分吸收慢,光合积累慢。

洪涝
水灾分为“洪”和“涝”两种“洪”,指大雨、暴雨引起水道急流、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淹没农田、毁坏环境与各种设施等。

“涝”,指水过多或过于集中或返浆水过多造成的积水成灾。

对农业的危害
洪涝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由于持续较长时间的强降水或者雨量过分集中,常常导致农田被淹或积水。

当农作物被水浸没时,就切断了作物与大气的接触,致使作物
呼吸作用受抑制而引起生理障碍。

这时作物仅能靠水中溶解氧获得氧气供应,时间过长就会发生呼吸困难,导致体内碳水化合物被迅速消耗,进而出现呼吸停止,根系变黑,以致枯死。

同时由于洪水进入农田夹带的泥沙沉积,造成植株被埋没、折断、倒伏等直接机械损伤,并诱导病菌侵染,加重危害。

目前,我国平均每年受洪涝面积约一亿亩,成灾6000万亩,因灾害造成粮食减产上百亿公斤。

寒潮
是指冬半年引起大范围强烈降温、大风天气, 常伴有雨、雪的大规模冷空气活动, 使气温在24小时内迅速下降达8℃以上的天气,且最低气温在4℃以下,陆地上伴有5-7级大风,海洋上伴有6--8级大风,就可讽为寒潮发生。

还会引起大范围强烈降温、大风天气,常伴有雨、雪的大规模冷空气活动。

寒潮天气对农业的影响最大。

寒潮冷空气带来的降温可以达到10℃甚至20℃以上,通常超过农作物的耐寒能力,造成农作物发生霜冻害或冻害。

寒潮天气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剧烈降温,低温能导致作物霜冻害、冻害和河港封冻、交通中断灾害,常会给工农业带来经济损失。

寒潮冻害特指冬季严寒对越冬作物的冻害。

寒潮天气过程是高纬地区大规模的强
冷空气南下,使经过之地出现剧烈降温和大风的天气过程。

当气温下降到0℃(冰点)以下或较长时间持续在0℃以下,就会引发越冬作物的植株体结冰而丧失一切生理活动,造成植株枯萎或死亡,严重的低温也能引起牲畜患病或冻死,造成严重的农牧业气象灾害,即寒潮冻害。

寒潮冻害主要是0℃(冰点)以下的低温造成植物组织冰冻而受害。

很多研究成果表明,低温导致细胞组织结冰是植物死亡之原因。

寒潮对农业的有利影响:
寒潮携带大量冷空气向热带倾泻,使地面热量进行大规模交换,这非常有助于自然界的生态保持平衡,保持物种的繁茂。

气象学家认为,寒潮是风调雨顺的保障。

我国受季风影响,冬天气候干旱,为枯水期。

但每当寒潮南侵时,常会带来大范围的雨雪天气,缓解了冬天的旱情,使农作物受益。

“瑞雪兆丰年”这句农谚为什么能在民间千古流传?这是因为雪水中的氮化物含量高,是普通水的5倍以上,可使土壤中氮素大幅度提高。

雪水还能加速土壤有机物质分解,从而增加土中有机肥料。

大雪覆盖在越冬农作物上,就像棉被一样起到抗寒保温作用。

有道是“寒冬不寒,来年不丰”,这同样有其科学道理。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专家认为,寒潮带来的低温,是目前最有效的天然“杀虫剂”,可以大量杀死潜伏在土壤中过冬的害虫和病菌,或抑制其滋生,减轻来年的病虫害。

据各地农技站调查数据显示,凡大雪封冬之年,农药可节省60%以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