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文论复习

西方文论复习

《西方文论》期末复习资料重点:一、古希腊文化1、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从数而产生,数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

他发现了万物都存在某种数量关系,提出了数和谐的基本思想理论,毕达哥拉斯的数理精神成为理论创新与技术变革的内在动力,极大促进和推动了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

2、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理论:赫拉克利特是西方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哲学的奠基者。

他把“火”看作宇宙万物的本源。

整个天体就是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的运动过程,其运动变化的动力是事物对立面的冲突和斗争。

(1)“对立和谐”理论。

列宁称他为“辩证法的奠基者之一”。

(2)首次提出了“艺术模仿自然”。

3、德谟克利特的“模仿说”德谟克利特是西方古代原子论的创立者。

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4、苏格拉底的模仿说与功用说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

(1)“艺术模仿自然”,不是摹仿人物的外形,而是强调描绘出人物“精神方面的特质”,即人物的“心境”、“神色”和“感情”。

(2)美的标准就是“功用”的结论,即有用即美,无用即丑。

5、柏拉图文艺思想的基本内容1. 理式论摹仿说。

柏拉图的“理式”是指不依赖于物质存在,也不是人的意识,他认为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

“理式”是第一性的,“自然”是第二性的,柏拉图的理式论摹仿说是唯心主义的,首先,理式论摹仿说从本体论来说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从认识论来说却是反映论。

其次,理式论摹仿说在对文艺的真实性的否认中,隐约体现了文学艺术的共性方面的要求。

文艺的社会功用说。

柏拉图从他对文学本质的认识——诗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以及培养城邦保卫者建立理想国的政治理想出发,指出摹仿的艺术的三条罪状:a摹仿的艺术与真理隔着三层、诗人没有真知识;b摹仿的艺术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c诗人为了讨好群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伤感癖”、“哀怜癖”,摧残人的理性,是“城邦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

灵感说。

“灵感”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

柏拉图的灵感说包括三个方面:灵感的源泉,灵感的表现和获得灵感的过程。

首先他对灵感的源泉的解释主要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附”。

第二,灵感的表现是迷狂。

第三,灵感获得过程是灵魂对真善美的理式世界的回忆。

柏拉图的灵感说是一个内涵复杂的概念,它即有唯心主义的神秘色彩,又包含着对文学艺术活动特征认识的真知灼见。

首先,柏拉图确认灵感是文艺活动中存在的特有现象,优美的文艺作品就是灵感的产物。

其次,他看出了文艺创作与技艺制作的区别。

再次,柏拉图在论述灵感获得的过程中,强调灵感是人的不朽灵魂“见到尘世的美”而回忆起“上界里真正的美”。

6、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思想,著有《诗学》。

1.文艺本质论。

a文艺是人的行动的摹仿。

b 诗比历史更具有哲学意味。

c文艺求其相似又比原物更美2.悲剧理论(悲剧是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其效果是引起观众的恐惧和怜悯,陶冶人的心灵,悲剧成分中,情节最重要,人物性格第二)悲剧6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词、形象和歌曲。

其中情节最重要。

3、《诗学》内容涉及诗的起源、分类、真实性、以及悲剧观念等问题。

(1)艺术模仿说:①亚里斯多德认为诗或艺术起源于人的模仿本能。

因模仿对象不同,而有悲剧和喜剧;因模仿方式不同,而有史诗、抒情诗和戏剧。

②艺术模仿是创造性的,模仿出来的是可能发生的事;艺术所模仿的对象是真实的,艺术体现的“可然律和必然律”,是一种富有哲学意味的高度真实性。

(2)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认识与柏拉图不一致:悲剧,是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其效果是引起观众的恐惧和怜悯,使人的心灵得到陶冶;悲剧成分(形象、性格、思想、情节、言词、歌曲)中,情节是最重要的,人物性格居第二位。

一个不好不坏的善良人是悲剧人物的最佳选择。

二、古典主义1、古典主义指罗马的文艺要向古希腊的文艺学习,以古希腊的文艺为典范的文艺主张。

贺拉斯是古典主义的奠基者,后来17世纪法国的布瓦洛等提倡法国的文艺要向古希腊古罗马文艺看齐的主张,西方文学史上称为新古典主义。

2、贺拉斯《诗艺》文艺观:(1)诗歌应讲求“合式”,要合情合理,人物的语言应和他的身份相符,人物年龄应与他的心理和行为方式相符合。

(2)创作要借鉴传统,要效仿希腊范例。

(3)要尊重天才、理智和感情。

(4)提出"寓教于乐"。

文艺应能够指示人生,寓教于乐,给人以益处和乐趣。

这些文艺观共同体现贺的古典主义思想倾向。

3、朗加纳斯《论崇高》《论崇高》是罗马时期朗吉弩斯的一篇文论;主要讨论了崇高的含义,崇高的构成因素,崇高与社会文化背景等问题。

朗的文艺观与《诗艺》有相似的古典主义倾向,但《论崇高》更具有批判性和超越性。

他尊重古代传统,突出天才、激情和想象,推崇强烈的艺术效果,具有某种浪漫主义观念的成分。

(2)朗吉弩斯认为崇高语言的主要来源有五个。

①最重要的是庄严伟大的思想。

②强烈而激动的情感。

③运用(思想、语言)藻饰的技术。

④高雅的措词(恰当的选词、使用比喻和其他措词方面的修饰)。

⑤整个结构的堂皇卓越4、普罗提诺的艺术理论是古罗马哲学家,希腊人。

是古希腊最后一位重要美学家。

他对古代柏拉图以来的文艺美学思想作了较大的改造与发展,所建立的理论体系被后人称为“新柏拉图主义”。

他的 54篇讲稿由门徒辑成《九卷书》。

他关于美的本质在于分享了美的理式的观点成为中世纪把美的本原归于上帝的先声。

三、基督教文化1、圣·奥古斯丁《忏悔录》a、上帝是美的本体b、文学艺术是神学信仰的敌人c、形式美、虚构与语象理论2、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神学大全》:阿奎那是中世纪重要神学家和哲学家,他的神学和哲学理论企图调和奥古斯丁主义的神秘信仰和亚里士多德主义的逻辑理性,奉上帝为宇宙本体的始因和目的,把理性及信仰看作人赖以了解上帝的工具,而美是普遍存在的,且与功利相异,丑是由于美的丧失造成的,正如恶是由于善的丧失一样。

阿的神学在中世纪后期乃至更长的时期里成了基督教的正统理论。

美学文艺观:1)阿的文艺思想以神学的本体论为前提,在他看来,神学之所以必要,是出于人要得救的缘故,知性和理性并不代表善,也不足以解决信仰问题,因为上帝是超理性的目标,除了人的理性的有限努力,还要靠信仰获得关于上帝的真理。

2)阿还把爱与善联系起来,力图把人的情感和上帝联系起来,同时,美是不关欲求的,但仍与善一样,最高的美属于最高的神。

3)阿对于人的区别于动物的能力给予了肯定,体现了人的主体意识的萌发,其中包含着人作为审美活动的主体,自有其普遍的尊严、使命和类本质的意义,这是一个神学家难得的对人的高度评价。

《圣经》的象征意义托马斯·阿奎那说:“圣经的作者是上帝……却存在于文字的意义之先。

”这段话的含义是:第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上帝创造的,所以世间万物都有象征意义,它们都是上帝意义的“字典”。

第二,《圣经》文字有两种功能,意识表意功能,即确切表述事物存在和性质的功能;二是象征功能,即文字所表述的事物能显示更为深远的精神意义。

四、文艺复兴1、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肯定人权,反对神权,屏弃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这是人文主义的主要思想。

其中,代表性作品有: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拉伯雷的《巨人传》等。

2、但丁四义说:字面义、譬喻义、道德义、寓言义。

作为欧洲历史接近转折时期的代表诗人,但丁以他的史诗性作品和文学、政治论著表达了深刻而广泛的变革意识,其中,既包含着对人类以往历史的严肃裁判,也融会着对未来社会的全面的崇高理想,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

1、但丁对上帝和人之间关系的理解,与整个中世纪神学教条相对立:他高度评价人的自由意志和理性精神。

预言了人的“获得全部胜利”,尽管《神曲》中对追求自由和爱情的人物作了否定描写,但否定的并非他们所做的事,而是做事方式没有显示人的意志力。

但丁告诫人类要约束理性的要求,似乎与全诗的主体矛盾,事实上是他对上帝、对人的理性与对象世界相比的有限性的一种理解,本质上是正确的。

2、但丁大力倡导俗语:这包含着他对未来的民族国家,对进步的民族文化的热情期待和希望,他所倡导的俗语是自然的,所以是活生生的,感性的、人本主义的;他充分估价了语言文化的社会改造意义,估价了它在建设新的社会及其文化中的伟大作用,显示了他的敏锐预见。

3、但丁认为文学应表现三个重要主题——安全(实即国民意识和行为)、爱情和美德——的主张,他对诗歌创作有关规律的阐述,都揭示着艺术的重要使命和重要规律。

4、总之,但丁的创作实践和理论主张,乃至政治活动都表明,他是一个最强烈地感受着时代的发展趋势的人,也是一个最深刻地预言了未来至少数百年历史变革的必由之路的人,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3、薄伽丘的文学思想a、诗的虚构中隐藏着真理b、诗的社会作用4、塞万提斯西班牙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和文艺理论家,著有《堂·吉诃德》塞万提斯反对骑士文学,其实文学是中世纪基督教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质是忠君、护教,用脱离现实的离奇情节,赞美骑士的武功和爱情。

写这部小说的目的是要消除骑士小说在社会上、在群众之间的声望和影响。

《堂·吉诃德》按照模仿自然的现实主义原则,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16世纪西班牙的社会现实,尖锐地揭露和抨击了种种黑暗势力。

《堂·吉诃德》乍看似乎荒诞不经,实则隐含作者对西班牙现实深刻的理解。

作者采用讽刺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现实与幻想结合起来,表达他对时代的见解。

塞万提斯的小说理论:a自然是小说唯一的范本;b作家才情与小说的社会作用5、锡德尼的《为诗辩护》1.诗人是预言家和创造者。

2.诗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及其价值:《为诗辩护》中首先论证并论述得最为充分的是诗对人类文化的伟大贡献3.诗的目的在于引人向善、导致德行,并能完善人的灵魂、智慧、勇气,使人居住在最“上”。

4对诗本质特征的阐述最具创意。

6、莎士比亚论文艺创作莎士比亚化:指那种依靠丰富的情节、真实的细节、广阔的社会背景来表现主观的思想情感的创作倾向。

具体的内涵包括:a艺术必须具有审美属性,文学必须是美的文学。

b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须表达“意识到的历史内容”。

五、新古典主义1、古典主义17世纪法国的布瓦洛等提倡法国的文艺要向古希腊古罗马文艺看齐的主张,西方文学史上称为新古典主义2、布瓦洛法国文论家、美学家和诗人,新古典主义理论的立法者和代言人,创作的《诗的艺术》被奉为新古典主义的法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