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行政体制的比较

中外行政体制的比较

法兰西(等级代表君主制,等级代表君主制是由封建领主制度演变而来的。等级是指自由人中的不同阶层,它把依附于领主的农民排除在外。
第一等级:教士、僧侣阶层
第二等级:贵族,他们的职责是用刀剑保护王国
第三等级:平民,职责是从事物质生产,养活上两个阶层
第一、第二等级为政治活动的主体,第三等级与政治无关。等级代表君主制的产生主要是教权和王权执政的结果。既可以说是王权强化的产物,也可以说是王权不够强大的产物。国王为了加强王权,不得不借助于各等级的力量,特别是第三等级,使得王权能正常运转,但还没达到专制的地步。
奥古斯都统治时期
奥古斯都统治时期(公元前27年——公元14年)。奥古斯都早期,统治者培育了新的官僚机构,并答应元老院和罗马人民几件事:供水、供粮和筑路等。奥古斯都建立了元首御前会议,由15人组成,其中包括元首家族中的3人,为永久性成员,其余成员则由元老院中抽签产生。
行省制度,行省总督,军事制度
三、西方封建时代的行政制度
外戚制度
外戚制度是宫廷后妃制度的派生物。一般只有在后妃干政、太后临朝听政或皇帝偏信的情况下,外戚集团才得以入参大政,掌握军政大权,甚至一时凌驾于皇权之上。
3)中央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三公九卿行政管理体制
三公九卿之制早在战国时期即开始形成,到秦汉时期得以确立。
三公:初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后改为太尉、司徒、司空
公省监台卿卫行政管理体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频繁,其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由于政治和认为的原因也比较混乱,逐步形成二相、八公、诸省、诸监、诸台、诸卿、诸卫等顺序排列的中央行政组织。
以周礼为本的行政管理体制
王莽改官制和北周设六官,复古以周礼为本
4)中央辅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辅政体制即宰相制度,历史上主要有两种形式:
2)列国行政体制的变花
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世卿制的逐步瓦解
以文武分职为标志的官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宗教官地位的下降
地方郡县制的建立
4、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
(2.宦官制度
宦官是在皇宫内侍奉帝王及其家属的男人的总称。宦官是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必然产物。当专制制度比较健全的时候,他们一般不能充当政治舞台的重要角色;但当专制政权日趋腐化,君主多疑而昏庸,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尖锐的时候,宦官们便往往乘机而起,甚至篡取到重要的权柄。
隋唐五代宋共经历698年,这一时期的政治演变,对后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1)皇帝制度的完善
(2)中央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
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
诸使差遣负责制的行政管理结构
3)中央的辅政体制和运行机构;
三省辅政体制和运行机制
中书门下辅政体制和运行机制
翰林学士知制诏承旨制度
(4)地方行政体制,地方行政区划
地方行政官吏的设置和职权
乡里行政组织
一.古希腊城邦国家行政制度
城邦的自治权利或多或少属于各邦公民。根据各邦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利的大小,可将城邦政体划分为若干类型,其中贵族制和民主制在古希腊城邦中最为流行。所谓城邦公民,并非指全体成年公民,而是指具有公民身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男性成员。除了贵族制和民主制外,古希腊城邦还存在君主制,寡头制和僭主制。古希腊城邦实行的公民政治,使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尤其是雅典的民主制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3、伯哲士分类法,根据国家与政府是否合一,分为直接制政府制度和代表制政府制度
根据政府权力来源,分为世袭制政府制度和选举制政府制度
根据政府权力是否集中,分为分权制政制度府和集权制政府制度
4、我们所主张的政府制度分类法,
(1)根据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
用世袭方法产生终身制国家元首的君主制政府制度和用选举方法产生限任制国家元首的共和制政府制度
行政制度的分类;1、亚里士多德分类法,按照执政者人数的多寡:君主政府制度——僭主政府制度;贵族政府制度——寡头政府制度;共和政府制度——平民政府制度
2、孟德斯鸠分类法,根据行驶最高权力人数的多寡和政府所具有的特质:共和政府制度——民主制政府制度、贵族制政府制度和国君制政府制度;君主政府制度;专制政府制度
九卿:奉常(太常)、郎中令(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理)、典客(大行令、大鸿胪)、宗正、治栗内使(大农令、大司农)、少府
上述所有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和调动,不能世袭。
中朝官尚书行政管理体制
汉代的中央官制从武帝时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中外朝官形成的原因是皇权和相权矛盾下的产物。
中朝官为尚书组织,分管各种事务,逐渐变成直属于皇帝的政务官,而三公九卿则变为主要管理常规政务的部门。这样,中朝官尚书组织便与外朝的三公九卿组织一起形成既有分工又相互制约的双轨行政管理体制。
开府施政的宰相辅政制和参议辅政机构制。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由开府施政宰相制向参议辅政机构制过渡的时期。
二府三公辅政体制及运行机制
中朝官尚书辅政体制及运行机制
省禁官、尚书、三公多层辅政体制及运行机制
三省交互辅政体制的初建及运行机制
权臣辅政体制及运行机制
地方行政区划
州——郡——县
地方行政官吏的设置和职权州的主要长官及官府机构设置;郡的主要长官及官府机构设置;县的主要长官及官府机构设置;县以下基层行政组织
古希腊城邦政体主要特征:
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最流行的政体:贵族制和民主制(划分依据:根据城邦公民享有权力的多少)。
二、古罗马的行政制度,罗马古代史经历了王政时期、罗马共和和罗马帝国三个阶段。
王政时期
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经历了七王统治。
1、王(勒克斯)。权力较大,集军权、司法权和宗教大权于一身,是罗马最高军事统帅、最高法官和最高祭司。
英国
(以议会为主导)英国议会演变史
贤人会议(10世纪中叶)
御前会议(威廉一世组建)
议会(1215年《大宪章》颁布
议会的权利:1、税收2、财政权3、立法4、弹劾权
德意志
(普鲁士)1701年,勃兰登堡大选帝侯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腓特烈·威廉之子)支持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向法国波旁王朝宣战,借以换取国王称号。1月18日,腓特烈三世在柯尼斯堡加冕成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并从此展开了普鲁士王国200多年的显赫历史。由于普鲁士在短短二百年内崛起并统一德国,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所以普鲁士有时也是德国近代精神、文化的代名词。
雅典民主制的得失:
得:在古代君主专制盛行的情况下,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这一伟大的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失: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它仅仅是对公民群体而言,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它在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促进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臻于极盛的同时,又残忍地限制、窒息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生剂,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2)根据政府行使职权是否受宪法和法律的限制:分为民主制政府制度和专制制政府制度
3)根据国家元首、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以及政府组织形式上特征;内阁制政府制度,总统制政府制度,半总统制政府制,委员会制政府制度,人民作主制政府制度
1、行政制度比较的对象
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行政制度
2、行政制度比较的范围政府制度的类型及其特征;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关系;政府行政过程;行政制度改革
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公民大会:
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最重要的程序――就某项事务展开辩论。
五百人议事会:
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两次公民大会闭会期间,议事会是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民众法庭:
日常司法机关。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生。
2、元老院。又称长老会议,由罗马各氏族族长组成。辅助国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后来权力逐渐扩大,有权批准库里亚大会决案,任命新国王等。
3、库里亚大会。即公民大会或民众大会,解决国家最重要的事务,如宣战、通过或否决新的法案、最高审判权,以及选举包括勒克斯在内的高级公职人员。
罗马共和
政府机构;元老院,成员300人,由执政官任命,是最高行政机关和最高监察机关;公民大会(特里布斯大会),立法机构,具有司法权和官吏的选举权;国家官吏包括执政官、独裁官、检察官和保民官;军事制度;司法制度
3、黑劳士。属于斯巴达城邦所有的农业奴隶
斯巴达是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它的国家机构由国王、公民大会、长老会议和监察官组成。
国王有二人,分别由两个家族世袭,平时,主持国家祭祀和处理涉及家族法的案件。战时,一个国王外出领兵作战,权力较大。
公民大会由年满30岁的斯巴达男子组成。实际作用不大,对长老会议的提议无权讨论,只有表决权,表决时以呼喊声的高低决定,声高即表示通过。长老会议成员和监察官由公民大会选出,选举方式也是以呼喊声的高低来对候选人表示意见。
斯巴达寡头政治
斯巴达社会分为3个等级:
1、斯巴达人。城邦中的全权公民,完全靠剥削奴隶劳动生活,最盛时约有9000户。斯巴达成年男性公民加入一种军事性质的所谓“平等者公社”,成为斯巴达国家的统治阶层
2、“边民”,一译“庇里阿西”。被征服的边区城市的居民,约有3万户。为自由民,在本地有自治权,但是没有斯巴达城邦的公民权。主要务农,也有的从事工商业。
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到公元前秦始皇统一全国,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期。
3、春秋战国时期的行政制度
1)王和诸侯专制发展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
春秋战国是由以各诸侯国君为核心的专制和以贵族统治为主的政体结构,向中央集权君主制和以官僚为辅佐的政体结构转变的时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