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2016年5月3日14:43\一、理论1、太阳神话理论/比较神话学缪勒《比较神话学》。
主要观点有:语言形成四阶段,语言疾病说,太阳中心说。
语言形成与发展的四个阶段:词的形成期,方言期,神话期,民族语言期语言疾病说:由于语言形成和发展过程的特殊性,导致后人对古代词汇的意义及其用法的知识的缺失,造成后人对古人遗留下来的语言文字资料理解上的障碍。
神话是“语言的疾病”,与语言的特性,包括“词性”、“一词多义”、“多词同义”、“隐喻”等因素有关。
太阳中心说:古人对创造神话没有多少兴趣,他们只是比较喜欢用“诗化”的语言描述自然现象,自然现象多半与太阳的运行及其运行规律有关。
神话多与太阳的运行及其规律有关。
2、进化论学派/ 人类学派泰勒《原始文化》。
观点:文化进化说,万物有灵论,残余论,心理一致说,多源论。
人类文化的发展就像人类的自然进化过程一样,是按照从野蛮时期、半开化时期、再到文明时期的过程进化的。
根据这一观点,泰勒提出了“残余论”的观点,即人类社会的很多文化现象都是古代社会的遗留物。
据此,进化论学派提出了两种原则:心理一致说,即人类心智结构方面都是一致的,人类生存的物质环境也基本相同。
因此,不同地区的人都会产生相同的文化现象,即“多源论”。
而且,文化的发展都会按照同一条直线进行,虽然进化的程度不同,有先进和落后之分,但它们最终都会一步步进化到下一个阶段。
神话故事产生的基础是人类蒙昧阶段所信仰的“万物有灵”,是古代社会与文化的“残余物”,会随着文化的“进化”而逐渐“退化”为传说和故事,可以帮助我们“逆向”推导出原始社会与文化的形态和特点3、神话—仪式学派3.1弗雷泽《金枝》。
早期的人类不需要神话,只有仪式,仪式,大多数情况下为巫术仪式,是人类实践和观察的结果。
当人们不满意仪式的结果或者说人们不再满意简单地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仪式过程的完善与否,神话就出现了。
早期的神话多侧重于描述以往(古代)的成功和失败的仪式,以前仪式主持人的虔诚和献身精神。
此时,神话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是为现行的仪式树立典范,而是确立一个仪式评价的标准。
神话源于对“仪式”的描述,仪式在先,神话在后。
3.2拉格伦是神话-仪式学派的重要代表,认为神话与历史无关。
通常人们认为是先有神话而后有历史,人们用神话弥补有历史以前发生的事情,神话中的人物是由历史人物演化而来,而拉格伦认为神话和历史是并列平行的,二者不一定有顺序之分。
二者是两种不同的思考方式,有各自的目的和功能。
①历史中的人物强调个性,避免神话色彩,而神话中的人物是概念化的存在,几乎着同样的事情,有着类似的经历。
②神话是以口传的方式流传的,而历史是以文字记录的方式流传的,二者不同的表达方式也决定了他们互不相通的关系。
③神话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历史本身是优缺点并存的,不会成为一种文化。
3.3葛斯特仪式(巫术)在早期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人类观察和实践的结果。
仪式的目的是从现实的角度表现一种状态、处境或者说过渡。
神话的意义是从观念和抽象的角度表现这种状态、处境或者说过渡。
早期的神话和仪式是共同存在的,或者说从语言和行为两个方面一起表现人类对某种状态、处境或者说过渡的理解。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神话和仪式互为一体,无所谓谁在前,谁在后。
4、功能主义理论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文化论》巫术宗教科学共存于人类历史各阶段,但有各自的领域功能。
强调任何一种文化现象,无论是抽象的社会现象,还是具体的物质现象,都有满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作用,即都有一定的功能。
神话具有维护信仰、巩固和强化传统、规范秩序,控制人的道德和社会行为等功能。
除了神话之外,其他文化现象,其中包括各种民俗事项,都具有一定的功能。
两大意义,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起源到功能,图书馆式的文本研究到田野调查。
5、结构主义理论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神话学》人类的思维活动和思维结构,是以分类的方式进行的,分为两类,而这两类又是对立的,即“二元对立”。
结构是由一个符合几个条件的模型组成的,具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身调节的特点,可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两种类型,以二元对立为模式。
野性的思维:整理和分类经验世界是人类的本能。
动植物不是由于有用才被认识的,它们之所以被看作是有用的或有益的,正是它们首先已被认识了,这种知识的目的并非实用,它首先是为了满足理智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
图腾:不是宗教制度,实际上只是一般分类问题的一种特殊情况,在进行社会分类时往往赋予特定项目的作用的一个例子。
起源传说,是人思考的结果。
神话是由一种没有任何意义和功能的存在体,只有在对构成神话的众多母题的结构方式进行重新排列,才能理解神话的意义。
神话的基本要素是可以被分割成碎块的最短语句。
各要素之间相似的要素合在一起成为神话束。
将神话束重新排列,束与束之间往往是成对出现的,如生/死。
神话的结构模式是先引出一对对立的因素,然后提出一个中介物来消除或缓和这种对立,即二元对立加中介物的模式。
神话的普遍目的是为克服矛盾而提供一种逻辑的模式。
神话的功能:公开表现以化了装的形式出现的普遍的无意识矛盾;在这种方式上,神话作者传递一种信息给读者,但这种信息既不是神话作者,也不是神话读者所能理解的。
6、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文明及其缺憾》理论:无意识理论、梦的理论、性理论和文明观。
人格本我自我超我三层次,心理有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三层次,无意识是人类行为的内驱力,精神分析的核心就是去了解无意识。
梦,是无意识愿望的达成,材料是最近几天印象较深的、不重要被忽视的小事,受儿时最初印象左右,运作过程有:凝缩、转移、投射、戏剧化、润饰五种。
民俗材料从功能上讲与梦是相同的,都通向无意识。
性是人格动力的能量来源,心理性欲的发展是人的心理发展(口唇期--排泄期--俄狄浦斯情结--生殖崇拜阶段)的必经之路,对文化(文学、艺术和社会发展)有决定性作用。
神话是投射到外部世界的心理活动;文明观则指出了文明发展与性本能的对立关系。
文明出现前就有杀父娶母行为,是原罪,人性恶。
7、分析心理学荣格《心理类型》《回忆·梦·反思》《荣格文集》人格作为一个整体称为精神,可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
意识:人心中能够被个人直接知道的部分。
个人无意识:人们所经历过的所有的体验,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得到,人们的所有体验都会储存在个人无意识之中。
情结:相同的心理内容的聚集,是个人无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类创造能力的源泉,具有控制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作用。
集体无意识:聚集了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的集体经验,存在于人脑之中,人类永远也不可能意识到。
从个体出生之日起,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为每一个个体的人提供了预先形成的形式。
集体无意识的内容被称为“原型”或“种族记忆”、“原始意象”,是心理活动的基本模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重复了亿万次的那些典型经验的积淀和浓缩。
例如母亲的原型,刚出生的孩子完全没有认知能力,却会眨眨小眼冲着母亲发笑;又如人们常常对黑暗、蛇等有一种天生的恐惧感而并不需要后天经验的获得。
四种典型原型:①人格面具,人们能够扮演某种社会角色,顺从社会期望的先天倾向保证了人们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实现个人目的;位于人格的最外层,是对真实的自我的隐藏。
以公众道德为标准的,以集体生活价值为基础的表面人格,具有符号性和趋同性。
作用既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
②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心理中对应于异性的一面,说明了每个人都天生具有异性的某些性质。
如一见钟情,男性或女性一见到对方就从内心感觉到对方正是自己正在寻找的爱人,甚至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这就是阿尼玛或尼姆斯原型被激活的结果。
③阴影,代表一个人自己的性别,并影响与同性别人关系的一种原型。
阴影中既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激情与创造性,同时也容纳了人类的“恶”性,如侵犯性、破坏性等。
④自性,是集体无意识中最为核心的原型,是统一、组织和秩序的原型,协调人格的各个组成部分,使人具有稳定感和一体感。
一切人格的最终目标就是自性的充分发挥或实现。
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和描述“原型”。
神话与集体无意识。
神话与原型8、口头程式理论米尔曼·帕里、埃尔伯特·洛德。
口头程式理论:史诗歌手一般都是即兴演唱,但实际上要成为一个史诗歌手必须经历三个步骤的训练:①程式:描述性短语。
歌手需要积累足够的口头传承的词汇。
积累途径有聆听。
比如描写晴天用哪些词语,描写忧伤时用哪些词语等等,有意识地积累下来。
②场景或者主题,用一组表现共同主题的程式或句群来描述,如婚礼。
③故事模式或类型,史诗所表现的故事的叙事结构是程式化的,所展现的故事也是具有程式化或模型化的倾向,故事的结构是程式化的。
此外,史诗故事模式与文学创作是不一样的,是单线创作,如《萨格尔》史诗是固定的,第一部都是英雄的诞生,中间经历了将士的死亡,最后一部都是到地域把死去的将士带到天堂。
史诗会分不同的场景、片段,需要大量的听才能演唱;而文学创作需要大量的阅读。
史诗歌手不是背诵,而是运用技巧和口头讲述的基本特点,掌握知识之后进行即兴创作。
原因如下:①在歌手能够真正演唱史诗之前,需要经历上述三个阶段——学习各种程式,积累句群,熟悉程式化的叙事结构,这些学习为歌手熟悉即兴创作的创作规律和创作模式,积累程式,在演唱过程中尽快调整和组织好材料打下基础。
②与史诗歌手的临场发挥密不可分。
在真正的演唱过程中,无论是演唱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甚至是歌手的自身情绪,都会影响歌手的发挥。
歌手在程式性叙事的基础上,要根据对象的反映和演唱气氛随时调整细节内容,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播。
因此,史诗不存在标准文本,每次演唱都是史诗歌手的再创作。
史诗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用贴近生活的方式实现了文化的传播。
9、女性主义理论民俗文本的采集、记录者均为男性,民俗文本中性别的差异是以男性的角度和理想人格为转移的,社会文化的发展都是男性观念和意识的延续。
而在文化研究中,女性的声音严重缺失,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
故提出性别概念引入民俗研究中的新的研究视角,文本的采集应考虑讲述者的性别,不同性别的讲述会导致不同的故事文本,且在文本的分析和研究中,分析文本的语境、功能、内容等时要考虑性别因素,研究和比较不同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期待”。
10、表演理论二、故事1.1小红帽妈妈让小红帽去给外婆送食物,并嘱咐她不要离开大路。
在途中,小红帽遇到了大灰狼,将外婆的住所告诉了狼。
狼诱骗小红帽去采野花,自己先将外婆吃掉,并装扮成外婆躺在床上。
小红帽进屋后,被狼骗到床上,并将她吃掉。
后来狼被猎人发现并杀死,剖开肚子将小红帽和外婆成功救出。
1.2狼外婆母亲外出,把姐弟留在家中。
狼扮成外婆的模样要求进门,姐姐对狼外婆进行了详细的盘问,最后将狼引入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