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人事管理暂行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公司人事管理,适应公司发展要求,合理开发利用人才资源,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人事管理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规定,结合公司自身特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总公司综合管理部是劳动人事管理的主管部门。
总公司所属各单位的劳动人事部门主管本单位内的劳动人事工作。
第三条劳动人事管理遵循以下原则:(一)按产权关系确定劳动人事管理关系的原则;(二)坚持宏观控制和指导,实行分层次按级管理的原则;(三)坚持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并重的原则;(四)实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选人、用人的原则;(五)深化劳动、人事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劳动人事管理制度。
第四条本规定适用于总公司所属单位全体员工。
第二章劳动人事管理的范围及职责第五条总公司劳动人事主管部门主要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和管理所属单位与劳动人事有关的各项业务工作。
主要职责:(一)检查督促所属单位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劳动人事政策、法规及有关规定;(二)指导协调所属单位员工的继续教育,合理开发利用人才资源;(三)指导和监控所属企、事业单位员工的计划调配和员工的合理流动;(四)指导和协调企、事业单位的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工资分配制度;(五)负责事业单位编制员额和员工档案工资审核;(六)负责所属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退休干部、职工的审批;(七)负责所属企、事业单位的劳动人事统计工作,组织协调与劳动人事有关的业务工作;(八)指导协调会同有关部门搞好员工的考核与奖惩,建立一支高素质员工队伍;第三章员工的录用、聘用第六条公司所属各单位录用和聘用员工必须根据工作需要和年度调配计划进行,并从严控制,事业单位严格按照单位编制员额进行录用、聘用员工。
第七条严格录用、聘用员工的条件。
录用、聘用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和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企业单位工人、事业单位的工勤人员应经过相应专业培训,取得从事本专业的资格。
第八条逐步实行聘用合同制,确立受聘人与用人单位的聘用关系,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第九条员工聘用,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第十条录用或招聘员工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面向社会,双向选择、择优录用。
第十一条录用、招聘员工的程序是:(一)自荐或他人举荐。
(二)考核。
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和用人部门共同实施,招聘由上一级任免,聘任的管理人员由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和用人单位共同实施考核。
主要考察录用招聘员工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行、学识学历、专业技能、工作能力及身体状况。
(三)试用。
拟被录用或聘用的员工,试用期为3~6个月。
录用和聘用应届毕业生的见习期按国家现有规定执行。
(四)正式录用或聘用。
试用期满合格者,录用人员办理相关录用手续,聘用人员签订聘用合同,不合格者,取消录用和聘用资格。
单位录用或聘用员工,在考核的基础上由所在单位人事主管部门提出录用、聘用意见,按照录用、聘用人员的任免权限,由所在单位人事主管部门办理相关录用、聘用手续。
需要报批的,按程序上报审批备案。
总公司直属单位录用、聘用员工应事先上报备案审批。
第四章岗位职务设置与任免、聘任第十二条按照科学、精干、高效的原则设置机构、部门和岗位,严格控制压缩编制员额。
第十三条逐级制订各岗位、职务的职责和任职上岗的资格及条件,作为员工任免、聘任、考核、培训、续聘的依据。
第十四条逐步实行用工制度改革,由岗位职务的任免制逐步推行聘任制。
第十五条管理人员的职务序列及管理权限:(一)总公司董事长、副董事长、执行董事、总经理、副总经理、三总师;党委书记、副书记、纪委书记(含原市任命的管理人员)为高级管理人员,属市委任免和管理。
(二)各集团公司及直属企、事业单位的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总经理、副总经理、三总师;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和总公司机关各部门领导为中层管理人员,由总公司任免(聘任和解聘)。
(三)各集团公司及直属企业、事业单位的机关部门领导、下属单位的董事长、副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三总师;党委(总支)书记、副书记、纪委书记(纪检组长),由各集团公司及直属企、事业单位任免(聘任和解聘)。
(四)其它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由各单位按任免权限任免(聘任和解聘)。
(五)工会主席任职期间享受本级副职待遇。
(六)各级管理人员的任免(聘任和解聘)按照组织部门制订的《干部管理规定》的有关程序进行。
(七)员工的辞职、辞退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进行。
经营责任人解聘、辞职、辞退应接受离任审计。
第五章工资福利待遇第十六条深化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工资分配制度。
第十七条各集团公司及直属企、事业单位,可根据全市人均收入水平和各单位经济效益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
并根据社会发展水平和本单位的经济效益情况,有计划、有步骤、适时调整工资标准。
第十八条员工的工资收入要与员工的岗位责任、经营目标、经济效益和员工本人的业绩挂钩,实行上下浮动。
有条件的单位的主要经营责任人,可试行年薪制,逐步消除工资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第十九条现执行事业单位工资标准(含全额拨款)单位的员工按事业单位工资标准为员工建立工资档案留存,工资分配可按企业工资分配制度运作。
第二十条所录用和聘用员工在试用期、见习期间,按规定发给试用期、见习期工资;试用期、见习期满正式任命和聘用后,按所任命或聘任职务确定工资。
第二十一条用人单位必须按照国家及省市有关规定,为建立劳动关系的员工依法缴纳社会统筹养老保险、统筹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和享受有关福利待遇。
第六章考核与奖惩第二十二条建立健全考核监督制度,按照管理人员的任免(聘任和解聘)和管理权限分层次组织考核。
第二十三条考核按照德、能、勤、绩、廉进行全面考核。
重点是员工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工作目标实现情况、任务完成等情况进行综合考核。
对经营责任人重点考核经济责任指标,生产经营指标和实现利润指标。
第二十四条考核结合年度工作总结、年度目标考核一并进行,一般每年进行一次。
第二十五条年度考核的主要程序是:个人述职、民主测评、经济责任审计、汇总分析、综合评定、反馈整改。
第二十六条按照企、事业单位有关考核规定划分考核等级,年度考核结果,作为对员工的奖励、任免、续聘、解聘、辞退、晋职、晋级的依据。
第二十七条员工在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的或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的,按企、事业单位有关奖励办法,给予奖励;被评为基本称职的员工,及时进行诫免谈话,限期整改;被评为不称职及连续两年被评为基本称职的员工予以降职、降级或解聘、辞退。
第二十八条对在工作中表现突出,有显著成绩,贡献较大,特别是员工在重大经营活动中有突出贡献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特别奖励。
第二十九条对严重违反规定,工作失职给单位造成重大损失的员工,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
第七章培训第三十条更新管理人员知识、提高员工技能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把抓好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员工的继续教育放到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
第三十一条根据各级有关规定和按照岗位职务的要求,年初科学制订年度培训计划、年受训率要达到总员工数的20%。
第三十二条员工培训分为:对任职、聘任人员的资格性培训;根据工作需要进行的专门业务培训和知识更新性培训;对后备管理人员的进修性培训。
第三十三条培训工作按级负责分层次进行。
总公司主要负责组织协调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专业技术干部继续教育和有关业务培训以及后备管理人员的进修性培训;员工的继续教育由各单位按计划进行。
第三十四条提倡、鼓励、支持员工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积极参加各种专业知识培训和学历培训。
所在单位要为自学员工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
第三十五条员工的培训情况和学习成绩作为其任职、聘任、续聘、晋升职务的依据之一。
第八章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与管理第三十六条加强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专业技术职务的管理,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
第三十七条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培训和考核,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
第三十八条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根据武汉市职称改革管理的有关文件执行。
第三十九条对取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对口专业或相近专业安排工作,建立和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
第九章员工的流动和档案管理第四十条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用工实行双向选择,促进人才流动。
有计划地安排管理人员在所属企业内进行交流和轮岗。
第四十一条认真做好再就业工作,根据所属单位富余人员的实际情况,适时进行富余人员调剂工作,尽可能安排富余人员上岗。
第四十二条按照任免和管理权限,采取集中统一,分层次归口管理的原则,加强人事档案管理。
第四十三条由总公司任免和管理的管理人员档案由总公司负责管理;各所属单位按照任免和管理权限、针对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订管理办法;对聘用员工的档案可委托人才交流服务机构托管。
第四十四条建立健全人事档案管理制度,防止利用人事档谋取私利的不正之风,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有关规定的,要追究当事人员和有关管理人员的责任。
第十章回避第四十五条员工之间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关系的,不得在本单位担任双方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其中一方在公司担任领导职务的,另一方不得从事监察、审计、人事、财务工作。
第四十六条员工执行公务时,涉及本人或者涉及本人有第四十一条所列亲属关系人员的利害关系者,必须回避。
第十一章附则第四十七条本规定由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综合管理部负责解释。
第四十八条各单位可根据本规定,结合单位的实际,制订相应管理规定。
第四十九条本规定未尽事宜,按照现有政策法规和有关规定执行。
本规定与上级现有政策相抵触的按上级政策规定执行。
第五十条本规定自下达之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