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旧建筑改造调研报告

旧建筑改造调研报告

调研题目:城市旧建筑改造模式2006年5月20日,位于杭州市中心区块的杭州汽车发动机厂主厂区整体搬迁协议正式签署,这意味着这家有着近50年历史,毗邻古运河畔的大型工业企业将在未来两年内完成搬迁,而其占地两百余亩的老厂区将被作为房地产用地进行拍卖。

一些曾经位于城市边缘的工业厂区随着城市的扩展逐渐被围合在城市中心,不仅制约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对城市的更新及环境治理造成了不利影响;还有更多仍位于城郊的工厂由于主导产业的更替而处于衰败的边缘,难免不被湮没在城市发展的轨迹下。

以搬迁的形式调整城市的产业布局是较为理想的模式,应该正确认识其中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但是,对原地段、原建筑以整体拆除再整体新建的单一模式进行大规模的更新开发却值得商榷。

城市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一直是建筑学界的关注对象。

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不断地拓展和完善下,旧城改造中以合理的更新、改建过程替代大拆大建的方式,是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性选择。

近两年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中出现的工业(产业)建筑改造,即称之为“LOFT”的一些旧厂房改造项目,应该说在一定意义上为城市旧建筑改造性利用提供了较为成功的范本,如杭州的杭印路49号、上海建国中路“8号桥”、北京的798艺术工场等。

但是,由于这些旧厂房改造项目的形成机制或建设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对于城市旧建筑改造性利用这一课题而言也就意味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差异性。

目前在城市旧建筑改造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对象,大部分是“五四”以后建造的。

许多在建国后不同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建造的民用公共建筑,由于渐渐地被岁月抹去了昔日的光芒,成为新一轮城市改造的目标。

这类建筑建成时间短则一、二十年,长也不过六、七十年,尽管大部分未达到其自身的使用年限,但眼前的命运却不尽相同——拆毁、改造、保护、闲置等等。

这种随意的处置方式既缺少政策法规的依据,更缺乏学术上的理论体系支撑。

这些旧建筑不管是古典折中主义风格还是现代主义建筑,往往在建筑学上的成就并不显赫,但都是工业文明的产物。

它们与中国传统建筑之间,也很难有多少“文脉”的传承关系。

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打开了国门,而辛亥革命后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的短暂繁荣,更多的是外因使然,而非遗传变异。

就像上海外滩建筑群,在建造之初,建筑师难道考虑了建设区域内的“建筑文脉”了吗?可能它们更容易被理解为一种西方文明的舶来品。

今天对这些建筑进行的改造利用,尽管不能全面否定这段历史,但有必要背负“文脉”的重荷吗?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如上海外滩18号,9号等改造项目),由于特殊的背景限制了改造性利用的范畴和手段(包括改造前和改造后),现存的经济利用价值几乎完全淹没在人文及历史价值之下。

调研目的:了解现在城市中旧建筑改造的模式,了解其中利弊,判断将来走势。

调研对象:1、北京的798艺术工厂2、杭州的LOFT493、上海的8号桥4、外研社(二期)印刷厂改造5、上海交大海事历史博物馆6、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校区调研方式:采用亲自去现场,或者通过网上资料,书籍资料。

调研时间:2010-10-8——2010-11-20调研内容:1、北京的798艺术工厂原为七星华电集团名下的798、718等几个工厂的厂区,面积约22万平方米。

项目由上世纪50年代前东德援建,世界上22个大厂提供技术支持,并由55位德国专家采用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建筑工艺和设计理念设计建造。

这种建筑风格的厂房目前仅在中、德、美等国家有极少量存留,是世界上仅存不多的,带有包豪斯建筑理念的厂房建筑群,堪称工业发展史上的文物。

这种风格建筑的再度兴起源于美国人罗伯特在京城艺术圈内的推荐。

目前该区域聚居了大量的画廊、工作室、文化中心等艺术机构。

厂房、烟囱、标语和各种现代艺术形式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强烈的视觉和文化的冲突。

但在这片区域今后的发展和规划上,艺术家们和七星集团之间同样存在着直接的利害冲突,并引起了官方对该区域发展规划的高度重视。

2、杭州的LOFT49杭州的LOFT49创意产业园位于杭州拱墅区杭印路49号,距离古运河仅500米。

原为杭州蓝孔雀纤维股份有限公司腈纶厂所在地(其前身为创建于1958年的杭州化纤厂),美国DI设计库中国公司负责人杜雨波在2003年成为首位入驻者。

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近万平方米的旧厂房里已经会聚了19家企业,从业人员330余人,涉及工业设计、网站制作和开发、室内设计、摄影和绘画等多个创意领域。

日前,杭州市有关部门把改建LOFT厂区列入运河整治工作的一项亮点工程,并提出“规划引导,政府培育,市场化运作”。

这是指政府部门将调整原有的地区改造规划,保留部分有价值的旧厂房,然后由各企业自行对保留的旧厂房采取保护措施,自行联系并出租给创意公司,或者由政府建设单位对企业拆迁补偿后,统一整修厂房,对外吸引创意公司入驻。

3、上海的8号桥8号桥位于建国中路8~10号,是上海汽车制动器公司的闲置厂房,由“时尚生活中心有限公司”总裁黄瀚泓创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黄瀚泓离开香港来内地发展,先后参与开发了瑞安广场、上海新天地等项目。

如今,8号桥已成为上海创意产业基地的成功典范。

据了解,8号桥的租赁期限为20年。

一期由7幢建筑组成,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改造始于2004年3月,由日本设计师万谷建志、广川成一设计,是上海厂房改造较早的项目之一。

在改造过程中,原有厂房的轮廓被最大程度的保留了下来,但建筑立面和内部装修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设计师使用了大量的玻璃门窗,以保证室内良好的采光,同时对旧厂房的渗水、抗热以及防火安全系统进行了改造,新建筑内部功能齐全,设有办公室、陈列室,也包括会议、推广、信息发布、教育、培训等设施。

4、外研社(二期)印刷厂改造利用旧的印刷厂,把它改成一个办公楼。

设计师保留了一些不可以更改的元素——旧厂房的两种结构系统: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重新组合,形成很有意思的一种衔接方式,并且把它暴露出来。

室内墙面材料的选用上大量采用与外研社一期工程相同的深红色陶土面砖,并且在一、二期之间用钢构廊桥连接,使得两座建筑物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

同时还巧妙地保留了场地间原有的几棵古松。

5、上海交大海事历史博物馆建筑物建于1909年,原来是学生宿舍,由两层的侧翼夹着一个通风和采光的天井组成,原建筑是木结构的,重量压在石墙壁上,以现代建构方式进行了加固,并将外面阳台的木柱用水泥柱取代,以同等的样式来模仿原始材料,将原有的砖块修补或取代,连沙浆接缝都做成和原来一样。

特别给天井加上玻璃天窗,创造出一个中庭,但是从外面看不到,原有的门都保护起来开向画廊的两侧。

一座行将废弃的旧宿舍被成功地改造成了崭新的建筑。

6、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校区2002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斥资2.3亿元成功竞购破产的原陕西钢厂的近千亩土地和所有厂房,将其中的四百余亩厂区改造成为目前的华清校区。

其中,除学生宿舍和部分食堂外,包括教学楼、图书馆、行政楼等四万余平方米的建筑均由原厂房改建而成。

整个校区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设计在保留了许多工业建筑的象征性构筑物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校的教学要求和其他功能。

不仅节约了建设成本,还吸纳了部分原陕西钢厂的下岗职工再就业。

西安建大的建设模式既有别于LOFT的产业建筑改造模式,也有别于各地兴建大学城的建设模式。

调研体会:尽管仅通过几个实例是无法准确把握城市旧建筑改造利用的规律的,但还是有一些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1、理性评价人文、历史和建筑学的意义。

首先应该认识到:二十世纪的中国建筑史走过的是一条“独特的崎岖不平的道路”,许多城市公共建筑充分体现了各个时期的时代特色和历史背景,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的活的教科书和物质载体。

就算现代主义建筑真如詹克斯所宣称的于1972年7月15日下午3时32分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城死去,但现代主义建筑及其理论的历史成就和存在意义是无法抹杀的。

同样,我们也不可能否定中国近现代建筑的成绩。

其次,这些近现代建筑,经过了几十年的历史沧桑而仍然富有生命力,“并非在于其建筑学上的成就,……而是人们能从中体味到历史的沧桑”。

在改造这些旧建筑前,应理性辨别和评价其在人文、历史和建筑学上的价值。

有些仍颇具生命力,需要强化激活;有些虽不十分适宜,通过一定手段却可以得以转化重组;而有些已经时过境迁,除了可以供人凭吊历史的有限价值外,已无发展必要,任其完成历史的使命就可以了,怎能将其奉为经典呢?过分夸大旧建筑的人文、历史价值,并不意味设计师完全解读了其中的“文脉”关系,也不意味现代的语言超越了现代主义的语境,反而容易背负上历史的包袱。

特别是在建筑形式上的简单复制,根本不能带来建筑学科的进步,只会是一种牵强附会的做作。

旧建筑改造不是旧建筑修复,重点是如何使改造后的建筑能符合现今的使用要求。

2、寻找建筑技术的文脉关系及新技术应用的切入点:文脉,英文为Context,原意指文章中的“上下文、前后关系”。

在语言学中,该词被称作“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此情此景与前言后语。

更广泛的意义上,引申为一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与他事物的关系。

设计中译作“文脉”,更多的被单纯地理解为文化上的脉络或承启关系。

《建筑学报》和《世界建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有过不少相关的论述。

如果换一个角度,从技术上分析,是否也存在Context?许多产业建筑,可能其身世中并没有引人注目的人文经典,但从建筑结构技术上讲,其当时所采用的结构体系——如无梁楼盖、折板屋面、薄壳结构等(类似北京的798工厂厂房),到今天都是一些较为先进的结构选型方案,在降低楼层的高度,节约结构空间,大跨度空间利用方面均有创新之处。

如果说技术上的滞后是导致形式陈旧的一个主要原因,那么技术进步是突破常规形式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建筑技术的“上下文”关系中,不仅需要传承勇于创新、大胆尝试的建筑营造理念,更需要在实践中运用各种能够充分反映当代建筑技术水平的新技术、新材料,包括一些智能化、生态化的技术或理念。

这样做,既可以合理延长建筑的使用周期,一定意义上是一种有效的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又可以产生新的建筑形式,使后来者在翻阅这座建筑的往事时,不是简单地回到历史的某一点,而是在了解并学习这座建筑历史演变的整个过程。

“过去的经验不在于给我们作形式上的模仿,更大的意义在于使我们认识和了解真正的事物发展规律”。

3、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需要多样化:国内的旧建筑改造再利用过程中,开发创意产业聚集区是比较容易操作并能引起政府、社会甚至学界瞩目的一种模式——房屋不变更产权,无需大资金投入。

根据上海创意产业“十一五”规划:“到2007年上海将形成70—80个创意产业园区,总量100—150万平方米,吸引3000—4000家各类创意企业……,呈现‘两带三区’,即:黄浦江沿岸和苏州河沿岸;苏州河北区、苏州河南区、浦东新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