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古典园林分析之静明园

(完整版)古典园林分析之静明园


三、历史沿革
玉泉山呈南北走向,纵深约 1300 米,东西最宽处约 450 米。山的主峰高出地面 不过 450米,但它的两个侧峰拱伏于主峰南北,与主峰相呼应而构成略似马鞍形状的 轮廓,从东面的昆明湖一带看去,山形尤为清丽。
与香山行宫相同,玉泉山行宫园林建设始于辽代,在金代得到发展并且达到一个 小高潮,元、明两代均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到清代的乾隆朝到达其鼎盛时期, 最后于清末乱世逐渐衰落。纵观整个历史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辽金时期的肇始 草创,元明时期的继承发展,以及清代的鼎盛和衰落。由于玉泉山静明园发展的历史 背景与香山静宜园大致相同,所以关于各朝代的历史背景在此不再费言冗述。
(一)、辽金时期的肇始草创
玉泉山既是北京郊外的风景游览胜地,又能提供北京城以丰沛的高质量水源。所以历史上的几 个朝代对于这里的风景建设,也往往结合于水利的开发而作通盘的考虑。
1、辽代
辽会同元年(938 年),辽得燕云十六州,升幽州为南京,成为辽代陪都之一。由于佛教盛 行,南京城内及城郊均有许多佛寺,著名的如昊天寺,开泰寺,竹林寺,大觉寺等,其中不少是 附建园林的。城西北郊玉泉山一带的佛寺,大多依托山岳自然风景而成为皇帝驻跸游幸 的风景名胜。由于玉泉山优美的自然景观,也成为兴建离宫别苑的首选之地。辽开泰二年(1014 年)辽圣宗耶律隆绪首创玉泉山皇帝行宫,成为北京西郊最早的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最大的特点是,皇权寓意浓厚。 布局宫苑合一,政治色彩浓厚。建筑物体量高 大雄伟,威严壮观,体态雍容华贵,色彩金碧 辉煌。布局上,遵循中轴对称原则,采取前殿、 中殿、后殿格局,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
园林之血脉—水体 园林之肌肤—植物
二、皇家园林之静明园
静明园(玉泉山)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市区西北部海淀区颐和园昆明湖西。占地75 公顷,其中水面13公顷。为“三山五园”之一。金代始建芙蓉殿(亦名玉泉行宫)。明正德年间 (1506~1521)建上下华严寺。清康熙十九年(1680)建行宫,初名澄心园,三十一年(1692) 更名静明园。乾隆年间大规模扩建,形成“静明园十六景”,时为静明园鼎盛时期。1860、1900 年,遭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两次焚毁。辛亥革命后,一度开办玉泉山汽水公司,时亦开放游览。 1949年后,为国家机关使用,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绿化。园内景物繁多,较著名的有:玉泉,玉 峰塔,华藏塔,澄照关,楞伽洞。2006年05月25日,静明园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4、康熙朝
清康熙中叶,三藩叛乱平定,全国初步统一。明末以来大动乱之后出现一个安定的局面,经济 有 所发展,政府财力也比较充裕,有条件进行离宫别馆的营建活动。康熙朝最重要的离宫园林的建 设莫过于承德避暑山庄,对于北京近郊一带,则是玉泉山静明园。康熙十九年(1680 年) 将原有 的行宫 及元代所建的昭化寺、明代的上、下华岩寺进行了大规模的翻修,并定名为澄心园。置总领 一人管理园务。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建城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建玉泉新闸。康熙三 十一年(1692 年)更名为静明园。
5、乾隆朝
清高宗乾隆皇帝践祚时,清王朝在清圣祖康熙皇帝奠定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政权稳定,经济繁荣,史称“乾隆盛世”。乾隆皇帝是一个多才多艺充满文人气质的帝王,同时他幼 时与康熙帝有着亲密的祖孙关系,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乾隆时代皇家园林的经营。这位自诩“山水 之乐,不能忘于怀”的文人皇帝常亲自过问甚至参与规划设计皇家园林,宫廷内有“如意馆”的画师 可备咨询,又有样式雷家族组成的世传设计团体。在乾隆三年(1738 年)到乾隆四十年(1775 年) 三十六年中皇家园林建设几乎没有间断过,成为清代造园的高潮,形成一个时期的造园风格。
元大都水道示意图,引自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
2、明代
自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1421 年)后,由南方迁移来的农民在西北郊平原东部多泉眼沼泽的 海淀一带开辟水田、鱼池、藕塘,官僚、贵戚也纷纷占地兴建私家园林。于是,这一带逐渐形成宛若 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观。西北郊风景区的范围往东扩大了,玉泉山所处的地位就更加重要,山上及其附 近的风景建设亦随之而兴盛起来。明正统年间,明英宗敕建上华严寺和下华严寺于山之南坡,不幸的 是嘉靖二十九年(1550 年)华严寺被瓦刺军焚毁。
静明园
南山景区分析
姓名:刘婷 学号:111202123 班级:111206 指导老师:张文勇
园林文化 静明园
概况 景区分析
静明园造园艺术
目录
一、园林文化
园林与京剧、烹饪、山水画并称为中国的 “文化四绝”。
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 术手段,通过改变地形(如筑山、叠石、理水 等)、种植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径等途径 创作而成的休闲与游中国古典园林史》
3、清代的鼎盛和衰落
满清入主中原之初,反清势力还相当强大,战 争未平,所以从精力和财力上都不宜于大型的建设 工程。再加上南苑是顺治皇帝最喜爱的北京近郊的 临幸之所,许多重要的政治、军事及其他活动都在 那里举行,玉泉山的建设较之以往没有明显的变化。
2、 金代
金王朝灭辽和北宋后,海陵王完颜亮于贞元元年(1153 年)由上京会宁府迁都燕京,改 称为“中都”,同时拉开了玉泉山风景名胜建设的序幕。金代玉泉山的行宫园林建设主要集中 在金章宗完颜憬时期。
(二)元明时期的继承发展 1、 元代
元朝玉泉山的风景建设并没有明显的变化,而是结合元大都的兴建进行了一系列的水利开发。 元至元八年(1271 年)定都燕京,四年之后决定营建新都,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元大都”。 元大都的兴建当属元代北京最重要的建设工程,而早在元大都兴建之前,蒙古忽必烈汗中统三年 (1262年),元代水利专家郭守敬就上书请开玉泉水以通漕运。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 年)修 金水河,次年 2 月完工。源出玉泉山,流和义门南入城。为了保护玉泉山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至 元十五年(1278 年)元世祖忽必烈下旨禁玉泉山樵采渔弋。唯一记载的元代玉泉山风景名胜建设则 是在元文宗图帖睦尔至顺三年(1332年),大承天 护圣寺落成,寺址在玉泉山脚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