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十二章 国民政府的财政 中国财税史
第十二章 国民政府的财政 中国财税史
第十二章 国民政府的财政
第一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经济概况 第二节 国民政府的财政制度改革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 第四节 国民政府的财政支出 第五节 财政管理机构和制度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国民政 府时期现代财政制度的建立过程及其内容。 如现代所得税制的建立,营业税取代牙税 等旧税种的过程,分级预算制度的建立等, 以及国民政府在夺回关税自主权、废除厘 金制度等方面所作的努力。
抗战时期,为保证战争需要,国民政府大量发行公债。 抗战胜利后,政府内债规模不仅未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而
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
(一) 国债——外债
国民政府对北洋政府积欠的外债进行了整 理。当时对这些外债分两种情况处理,对 确有担保的外债,按期偿还本息;对无确 实担保的外债,则“预存基金,协商整 理”,即与每个债权国单独协商,寻求解 决办法。从1927年到1933年,清偿有担保外 债本息总额为银元24900余万元;承认归入 整理的,到1934年6月止,共计银元109600 余万元。缘此,国民政府成立伊始就背上 了沉重的外债负担。
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其一,经济统一的实现。 其二,经济总量缓慢增长。 其三,工业化进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其四,现代金融体系初步建立。
在上述政治、经济背景下,政府财政具有诸多特点。 其一,财政活动的规范化有了较大进展。 其二,建立了适应现代ຫໍສະໝຸດ 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税制结构。
4.项怀成主编:《中国财政通史》中华民国卷 刘孝诚著,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5.吴兆莘:《中国税制史》,上、下册,商务印书馆 1937年版。
6.陈昭桐主编:《中国财政历史资料选编》,第12辑,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
本章复习思考题:
1.简述国民政府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2.简述国民政府时期政府财政的特点。 3.论国民政府20年代“财政整理”的内容及意义。 4.简述国民政府时期间接税税收体系的构成。 5.简述统税的起源及开征意义。 6.论国民政府所得税征收制度的建立过程及内容。 7.简述国民政府时期中央政府财政支出的结构。 8.简述国民政府时期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结构 9.简述1928年公布的《划分国家收入地方收入标准案》
三、预、决算管理制度
1931年11月,国民政府公布了《预算章程》,对 各级政府的预算编制作了长期的制度性规定。
1932年9月国民政府又颁布了《预算法》,对预算 制度作了修订。修订后的预算制度较原来的预算 制度规定更为详细。
决算制度在国民政府时期也得到落实。1929年为 编制1928年度决算,国民政府制定了《编制十七 年度决算章程》。
二、整理税制
(一)裁撤厘金、设立统税。 (二)裁汰和改良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
旧税种,开征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 税种。 (三)整理地方税制。
三、整理公债
北洋政府后期,内外债负担已令政府难以 负担。北洋政府被迫于1923年8月成立财政 整理委员会,对政府债务以及其他财政事 项进行整顿,但由于政权更迭,整顿中途 停止。
四、重建预算制度
国民政府于1934年7月公布了《修正预算章 程》,对国家预算及地方预算的编制原则、 编制结构、编制方法、编审程序等问题都 作了制度规定。1937年4月又公布了《修正 预算法》,将预算制度上升到法律高度。 该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现代预算制度的 确立。
五、整理国库制度
为强化国库的功能,强化财政部门对财政 资金的统一管理权限,国民政府于1933年2 月公布了《中央各机关经管收支款项由国 库统一处理办法》。1938年6月,又公布 《国库法》进一步将国库制度上升到法律 高度。同时,也对地方政府的公库制度建 设作出规定,使地方公库制度得到了改进 和完善。
二、地方政府支出
根据1928年第一次全国财政会议通过的《划 分国家支出地方支出标准案》的规定,由 地方政府负责的财政支出项目共计13项:地 方党务费、地方立法费、地方行政费、公 安费、地方司法费、地方教育费、地方财 务费、地方农矿工商费、公有事业费、地 方工程费、地方卫生费、地方救恤费和地 方债款偿还费。
(1)田赋。 ①田赋征实。 ②粮食征购。 ③粮食征借。 (2)地价税和土地增值税。 (3)契税。
二、专卖收入
国民政府初期,实行专卖的商品甚少,只 对烟酒实行公卖制度。抗战爆发后,为筹 措巨额军费,1941年4月召开的国民党五届 八中全会上明确提出选择大宗消费品实施 专卖制度的主张,并初步拟定对盐、烟、 酒、火柴、茶等6种消费品实行专卖。为此, 财政部成立了国家专卖事业设计委员会。 1942年1月,又对食盐实行专卖。
在财政管理体制建设上,值得提出的是都市财政的确立。 在财政管理体制上,国民政府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划分曾进
行过多次调整,使分级财政管理体制渐趋完善。 1928年11月公布的《划分国家收入地方收入标准案》,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
府的财政收人划分作了规定。 1930年2月,国民政府又颁布了《财政收支系统法原则》,对国地收支划分作
了调整。 抗战时期,为加强中央政府在战时的调控调度能力,1941年制定了《改进财
政收支系统统筹整理分配以应抗战需要而奠地方自治基础藉使全国事业克臻 平均发展》的议案。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调整了财政管理体制,从原来的过度集权重新走向分 权。1946年公布的《修正财政收支系统法》重新将财政收支系统划分为中央、 省(市)、县(市)三级。并对各级政府的财源作了详细划分。 为照顾特殊地区的特殊情况,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对少数特殊地区实行 了特殊的财政管理体制。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台湾省实行的特殊预算制度。
国民政府预算制度的另一重要特点是预算会计的 超然化。
四、国库制度
国民政府时期,在国库制度建设上做了许多工作。 先是在1927年7月颁布的《会计则例》中对国库收 支程序作了初步规定。1928年3月,又授予中央银 行代理国库的特权。国库制度初步确立。
1933年2月,国民政府针对当时一些机关存在的不 按规定程序上缴收入、请领经费的情况,又公布 了《中央各机关经管收支款项由国库统一处理办 法》。
国民政府初期,内债负担较轻,据统计,1927年时,所欠 内债总额为22000余万元。此后,为巩固其政权,国民政 府以关、盐、统三税收入为担保,大量发行内债,到1936 年为止,共发行了26亿元以上的内债。
内债主要用途是军费开支,此外尚有部分用于铁路等设施 的修建或弥补政府临时性财政资金的不足。与此相适应, 内债的期限结构以中长期公债为主。
1934年,国民政府再次修订《财政部组织法》,对财政部的机构设置、 财政部的职权范围以及各下设机构的职责范围等都作了较明确的规定。
抗战时期,1943年3月国民政府公布了修订后的《财政部组织法》, 规定:财政部下设国库署、直接税署、关务署、税务署、缉私署、钱 币司、公债司、盐政司、专卖事业司、地方财政司、总务司、人事处。
1939年6月,为加强国库对财政资金的统一管理权, 国民政府又公布了《公库法》和《公库法施行细 则》。
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1.张东刚、朱荫贵、赵津、张利民:《世界经济体制下 的民国时期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2.史全生:《中华民国经济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 年版。
3.财政部编写组:《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纲》,中国财 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一、中央政府支出 二、地方政府支出
一、中央政府支出
中央政府支出包括党务费、政务费、军费、债务 费支出等多项内容,其中以军费、政务费和债务 费支出为主,三项主要支出中又以军费支出最巨。 (一)党务费支出 (二)政务费支出 (三)军费支出 (四)实业费、交通费和建设费 (五)教育文化费支出 (六)债务支出
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划分内容。 10.论国民政府财政管理体制的特点。
(二)地方公债
国民政府成立后,于1928年7月公布了《财 政部关于发行公债及订借款项限制案》, 对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公债发行权限予以限 制。
抗战时期,为加强国家财政的统一调度权, 省级政府的预算纳入了国家预算,相应地, 省公债停止发行,其以前发行的公债由中 央政府负责统一偿还。
第四节 国民政府的财政支出
国民政府时期,随着分级预算制度的确立,地方政府财政机构逐步建 立。初时,中央政府在各省设立的财政厅改归省级政府,负责地方政 府财政收支事项,同时兼管中央政府财政收人的征管工作。
二、财政管理体制
1926年,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财政决议案中明确规定,政府在 财政方面的工作重点是统一财政,建立一个收支平衡的国家及地方预算。
六、行政、人事制度的整理
1931年,国民政府公布了修订的《财政部组 织法》,对财政行政及人事制度作了较详 细的制度规定,明确了备机构的分工与职 责。为财政职能的顺利履行提供了组织人 事上的保证。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
一、税收收入 一、税收收入 二、专卖收入 三、行政收入 四、官业官产收入 五、内、外债
第一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经济
概况
1927年,北伐战争的胜利,结束了军阀割据、南北两个政府对峙的局 面,中国重新实现了统一。中国社会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社会发展阶 段。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从统一全国到败守台湾,历时22年。在 国民政府执政时期内,以抗日战争为界,可分为三个阶段,1927年至 抗日战争爆发前为第一阶为界,可分为三个阶段,1927年至抗日战争 爆发前为第一阶段,8年抗日战争时期为第二阶段,抗日战争结束后 到1949年为第三阶段。
(一)间接税收入
1.关税。 2.盐税。 3.统税。 4.其他间接税。
(1)烟酒牌照税。 (2)矿税。 (3)特种消费税。 (4)银行业收益税。
(二)直接税收入
1.所得税。 2.非常时期过分利得税。 3.特种过分利得税。 4.遗产税。 5.营业税。 6.印花税。 7.土地税。
四、官业官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