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政史与财政学的关系(一)源与流的关系财政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显示:财政史是财政学的源泉,财政学是财政史的河流;财政史是财政学的产生,财政学是财政史的发展;财政史是财政学的萌芽,财政学是财政史的巨树。
(二)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从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财政史与财政学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今天的财政学是在财政史的基础上,扬弃糟粕,取其精华,继承和发展而来。
今天的很多热点问题,都可以在过去找到它的踪影。
(三)相互兼有的关系财政史和财政学之间有许多内容是无法分割的,也难以划分二者之间的严格界线。
如现代的“以收定支”、“以支定收”或者二者兼顾的财政原则,和中国历史上“量入为出”或“量出制入”原则没有什么区别。
“量入为出”最早产生于周代,即以财政收入决定财政支出,在丰年可以多用,歉收时少用,“量入为出”寓财政于经济。
到了汉初,为了恢复社会经济,减少国家开支,又提出了“量出制入”的财政原则。
即国家制定出每年财政支出的总额,按照总额决定财政收入,征收时根据各州县土地和人口的多少以及经济状况来决定。
之后,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量入为出”和“量出制入”两条原则,在各代根据情况的变化来选择运用,或二者兼顾。
二、财政史对财政学的作用(一)提供服务的作用财政史与财政学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许多共同的地方。
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从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二者之间又必然存在着区别,各自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功用。
财政史作为财政学的一个分科,首先是为财政学提供服务的。
在中国历史上,历史研究历来都是为现实服务的,这也可以说是“经世致用”的观点。
财政史为财政学提供服务,体现在各个方面,即提供财政学形成的过程,展示财政学发展的轨迹,向财政学提供理论依据、各种历史资料等等。
(二)揭示规律的作用通过对中国财政史的研究证明,财政改革是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关系和矛盾发展的必然,这就是规律。
因为在社会矛盾运动的发展中,国家财政有着特殊地位,它不仅是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又是调节各种社会矛盾的总枢纽。
社会各阶层的生产与生活以及国家的政治、军事和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都会直接或间接地集中反映在国家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取、予之中,财政改革就是通过主动调节分配格局来影响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的发展态势。
中国历史上不论是秦代商鞅的财政改革,汉代桑弘羊的财政改革,还是唐代杨炎的财政改革和明代张居正的财政改革,都证明了财政改革的原因来自以上诸方面。
(三)帮助检验的作用人们对现实事物的认识,不可能在当时或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十分清楚,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检验。
因而,人们对现实事物所作的结论也不可能十分正确,也需要历史来检验,不断作出修正。
财政学主要研究财政现实,通过对财政现实运行中各种现象分析研究得出一般结论,这样的结论也是需要历史的检验的,那就是在财政史的研究中得到证实。
(四)发挥补充的作用财政学的特点是阐述财政理论的,大多是定义和结论性的东西,即使在论述财政制度中内在关系和财政与货币等政策的联系时,也是以简炼而抽象的语言来表达。
财政学的特点限定了它不可能去讲述有关概念、定义和结论的形成过程和运用的过程,而这些内容只有从财政史中去考察,由财政史对财政学进行补充说明。
(五)提供借鉴的作用我们知道,研究财政学的目的是指导现实财政运行的,在指导财政运行中,它提供的大多是原则、概念和规律,而很少提供为现实财政运行借鉴的东西。
财政史是研究财政历史的,它可以替财政学为现实财政提供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
财政学和财政史不同的功能是由两种学科不同的特点所决定的。
财政学属于理论研究,它告诉人们的是结论,财政史是研究财政运行过程的,便于在大量的历史事实中提供借鉴,从而弥补财政学功能的不足。
三。
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关系如何?赋税制度是建立在土地制度之上的四。
夏、商、周三代的赋税结构是什么?“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五。
我国奴隶社会末期实行“初税亩”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1。
主要的原因,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了。
因为到了春秋战国时代,铁制农具使用日广,田野耕作与开辟草菜都获得空前便利,生产力大大提高了。
生产力提高的结果,一方面,开辟的新田日多;这些新田不成井田,纯属私田;如井田有税,私田无税,便不公允,故私田有税亩的必要;所以“初税亩虽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而一律取税,但私家的田却不能再行漏税了”。
另一方面,由于农具的改进,生产力增加,莱田(休耕田)渐减,常耕田日多,于是在井田的范围内,地租也有增加的可能了。
2。
公田(徭役田)虽曾存在于周代,但这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条件下才存在的;等到生产力发达以后,如果再以公田的方法强制征收徭役,对领主说来很不利;因为农人利用优良农具,勤于“为自己”的劳动,怠于“为领主”的劳动(“不肯尽力于公田”),则农人得益而领主受损,因此公田自有撤销的必要了。
春秋时代,井田的遗迹还有遗留,但井田中的公田则已撤去,而“初税亩”的意义,便是在这基础上,实行普遍的加税,或对新辟土地的平衡课税。
3。
古时地广人稀,人民各有分地,什一而税,租税得平。
到了春秋时代,经济进步,四民分化,士农工商,各有分业。
于是除田赋之外,设市廛(CHAN)之税,关市之征以课商,而于农业的征课,亦不能不更求提高,故履亩而税更见必要。
4。
春秋战国时代,群雄角逐,战争频繁,军费增加,开支浩繁;此时依靠助、彻两法的什一所入,不足供应,乃不能不增加旧税,创立新税。
新税的创立,多着眼于工商;旧税的增加,则有待于地税的改进,此即履亩税。
意义“初税亩”不问公田私田,一律按亩征税,无疑是扩大了诸候各国的财政收入。
“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更激发了农业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土地的奴隶主占有制不断地演变为封建地主所有制,它的深度和广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延伸,直至封建社会形态完全确立。
这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而作出的一项划时代的重大变革,它彻底打破了行使了千百年的土地制度,从法律上进一步确认了当时实际已存在的土地私有制,确认了地主阶级的合法地位。
同时,它也是一项社会生产关系的根本性改变,标志着我国由奴隶社会逐渐转变为封建社会。
六。
与奴隶社会的财政支出相比,中国封建社会的财政支出有哪些特征?奴隶社会的财政特征:1、财政分配关系与一般分配关系没有完全分开,国家财政收支和国王收入是混在一起的。
也就是说,宫廷支出,几乎占国家支出的大部分。
中国自战国末年开始,由于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和财政管理制度的发展,国家支出和君主个人支出逐渐分开。
2、国家财政是以徭役形式为主的,是奴隶主强迫奴隶劳动而直接获取产品。
封建制的财政支出主要有:官俸支出、军费支出、皇室费用、漕运费和其他支出。
中国封建社会的上述财政支出,有些在前代看不出来,在后代才露面,并日见重要;有的经费,在前代很重要,在后代却不占重要的地位。
但从总的趋势看来,经费的项目是愈到后代愈多,而其内容亦愈到后代愈货币化了。
但万变不离其宗,一切的支出,以维持封建统治机构、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为依归。
“取之于民,用之于君”;“取之尽锱钵,用之如泥沙”,这便是封建财政支出的总法则。
七。
中国内外债的起源息借商款广东十三行行欠转化为外债八。
北洋时期的财政收入结构如何?一是国家的各项税收,包括田赋和工商税;总的来说,北洋时期的税收和税制与清末相比没有根本的变化,发生了变化的,只是国家重要税收或是更进一步为外国所控制(如盐税),或是完全为地方所把持(如田赋及包括厘捐在内的货物税等),此外就是因政权不统一,各种税的征收都比清代更加混乱。
二是内、外债收入。
九。
北洋时期的债务状况如何?中央财政收入被地方截留,库空如洗,几乎完全依靠外债,地方财政为庞大的军费所累,普遍入不敷出。
十。
中国封建社会的财政特征:封建制国家财政的性质是由封建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封建国家的性质决定的。
在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封建主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生产劳动者——农民(或农奴)。
封建制的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是实物形态,表现为捐税。
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地主的地租逐渐分开,国家财政收入与国王收入逐渐分离,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剩余产品增长的必然结果。
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国家机构支出、战争支出、皇室支出、文化支出、祭祀和宗教支出等。
一条鞭法两税法摊丁入亩十一。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财政特征?关说厘金外债出现1因为清代后期的统治集团极为腐败,在抵抗外国侵略者所发动的战争中,屡战屡败,从而有庞大的赔款。
因赔款过大,分期清偿,乃转化为外债(主要指庚子赔款);为确保外债的偿付,以关税收入为担保,从而使中国关税主权落入外人之手,从而破坏了中国整个国民经济。
2太平天国的战事,对于清代后期的财政,有极其深刻的影响。
厘金的举办即是一例。
厘金是一种新创的恶税,其税率名义上是一厘(即值百抽一,后来不止此数),但常常是随地征课,随物征课,而阻碍了商品流通,影响着工业生产。
3另一方面,因为要各省分担赔款,不能不让各省繁兴苛杂,而中央为欲偿付外债本息,又不能不屡举新的外债;后来为了偿付更多的本息,又只能增加旧税,创办新税,乃至维持恶税,以为饮鸩止渴,这也使中国国民经济陷于瘫痪。
总之,清代后期的财政,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走上恶化的绝境的。
十二。
财政史研究的范围财政史是关于财政的历史,所以它与一般的历史是有所不同的,主要表现为:1、它是专门史。
财政史不是普通历史而是一种专史,因此不能叙述历史上的各项事迹,只能叙述财政上的或与财政有关的各项事迹。
2、它是经济史的一部分财政史是经济史的一部分,而且是一个重要部分;但它与经济史也有不同之处。
经济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具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史的性质;财政史是国家财政的历史,它是以统治阶级为出发点的财政史迹,系统治关系或超经济剥削关系的一个侧面。
财政史的存在以经济史的存在为前提(即财政的存在以经济的存在为前提),总之,经济史的范围大,而财政史的范围小,经济史中包含了财政史。
3、它是财政学的一个分支财政学是研究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它的内容因时代而有所不同。
即研究古代财政,主要还是实物关系,而研究当代财政是研究货币关系。
十三。
国民政府时期的财政特征有哪些?抗战前十年(1927—1937)、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由于连绵不断的战争,中央的财政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国民经济基础相当薄弱:大小军阀林立,各据一方,中央政府无法控制全国的赋税;关税不能自主,厘金没有废除;税制纷繁混乱,人民的负担奇重;帝国主义的赔款外债,锱铢必较,厘毫必偿。
除了依赖江浙财团外,南京当局基本上没有其他财源可言,国库入不敷出。
为了摆脱困境,使财政经济迅速进入正常轨道,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和财政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