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肝纤维化诊治进展

肝纤维化诊治进展


肝血窦腔内有枯否细胞,具有吞噬功能。相邻两肝细胞之间有胆小管。
肝细胞板及肝血窦结构平面图
解剖基础
正常肝细胞板及肝窦 HSC活化
受损肝细胞板及肝窦
发病机制
1、肝星状细胞(HSC)活化(关键环节)
Henderson NC. Iredale JP.Standing down the guard:stellate cells leave quietly. Gastroenterology, 2012, 143:890-892 张梦然,成军. 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国际消化病杂志 2014. 34. 6
激活HSC的病因复杂, 无论是病毒感染、免疫损伤, 还是毒 物作用、淤胆刺激, 往往难以彻底或快速消除。


通过针对关键性信号靶点以控制HSC纤维化激活仍无实质 性突破。
治疗—临床试验阶段

既往报道氯沙坦、罗格列酮、吡格列酮、奥贝胆
酸、腺苷蛋氨酸、维生素E等对于非酒精性脂肪性
肝炎治疗有效, 他们进一步用到了改善肝纤维化的 临床试验观察。
• 检测结果需满足以下所有条件方可判断为有效检测:至少 成功检测10 次、检测成功率高于60%、检测值四分位差 距与中位值比值应<0.3 。
3
《瞬时弹性成像技术诊断肝纤维化专家意见》
4 5
• TE 应空腹或餐后2h 检测,需参照ALT、胆红素水 平作分层诊断,并排除肝外胆汁淤积、心力衰竭可 能。
• LSM (肝脏硬度值)正常参考值范围为:2.87.4kPa 。
化合物用于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纤维化
的临床试验也在开展当中。

还有以CCR5、CCR2、RHO激酶等肝纤维化通路
中分子为靶点的小分子物质用于与改善肝纤维化 的研究。
展望
目前肝纤维化的诊断与治疗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 展, 但距离肝纤维化的精准诊断目标和特异性治 疗手段的突破, 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11
• M 型探头检测失败患者可考虑XL 型探头检测,诊断界值下 调1~2 kPa。
9—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界值
10、1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界值及建议
瞬时弹性成像技术诊断肝纤维化分期
疾病
程度
LSM kPa
慢性乙型肝炎
ALT正常
≥12.0 9.0~12.0
胆红素正常
≥17.5 12.4~17.5
胆红素异常
肝纤维化诊治进展
概念


肝纤维化可作为病名,但主要是组织病理学概念。 肝脏中细胞外基质(ECM)成分增生与降解失衡,导 致纤维结缔组织异常沉积,进而导致肝脏结构和(或) 功能异常的病理变化。 是机体对慢性损伤的修复反应,是一种主动性的基质 增生病理过程,是针对任何病因所致的慢性肝脏炎症 时的可逆的损伤-修复应答。

病因治疗、抗炎保肝治疗、中医药治疗等仍是目前抗 纤维化治疗的主要策略。 特异性抗纤维化治疗(下调HSC活化、促进HSC凋亡、 增加细胞外基质降解)的药物还处于研发阶段。

治疗
• 清淡、富营 养饮食 • 作息规律 • 心理疏导
• 针对不同病因 进行相应治疗
一般治 疗
保肝抗 炎治疗
病因治 疗
中医药 治疗

如果APRI评分>2,则预示患者已经发生了肝硬化。
Forns指数

Forns 指数是西班牙Forns等于2002年提出的包括年龄、 GGT、TCH和PLT等4个指标的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模型。 Forns指数=7.811-3.131×lnPLT(109/L) +0.781×logeGGT(U/L)+3.467×ln年龄(岁)0.014×Tch(mmol/L) 对预测有无显著的肝纤维化(Scheuer病理分期:S0S1和S2-S4)确定了2个临界值:4.2和6.9。
肝纤维化过程中的细胞因子通路
发病机制
4、血管活性调节物

在肝受损过程中,HSC能够上调肝内部血流。 体内外的实验表明,在各种血管活性调节物质的作 用下(内皮素等),HSC能够收缩,并且由HSC收缩 产生的实际作用力能够压缩狄氏隙,进而增加肝内血 流阻力。
诊断要点
慢性肝病病史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29.2 17.0~29.2
慢性丙肝
≥ 14.6 9.3~14.6
非酒精性 脂肪肝 — ≥9.8
肝硬化 进展性 肝纤维化 显著性 肝纤维化 活检决定 定期随访

6.0~9.0 <6.0
9.4~12.4
7.4~9.4 <7.4 待胆红素正 常后再判断
7.3~9.3
— —

7.9~9.8 <7.9
治疗
•胆红素正常者::LSM ≥17.5 kPa 诊断肝硬化,:LSM ≥12.4 kPa (ALT < 2 x 正常值上限时为10.6 kPa)诊断进展性肝纤维化;LSM < 10.6 kPa 排除肝硬化可 能;LSM ≥ 9.4kPa 诊断显著肝纤维化;LSM < 7.4 kPa 排除进展性肝纤维化; LSM 7.4~ 9.4 kPa 患者如无法决定临床决策,考虑肝穿刺活组织、检查
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 ……
FibroTest 指数(2001 年)
FIB-4指数
1.30
2.67
非酒精性脂肪肝
1.45
3.25
慢性乙肝丙肝
2级
3级
注意:需要在未服降酶药 的情况下计算FIB-4指数。
APRI评分

APRI是美国Wai等于2003年提出的用于慢性HCV患者 肝纤维化无创诊断的模型。后来发现,它对HBV感染 者也具有较好的准确性。
发病机制
3、参与肝纤维化的细胞因子
Virginia Hernandez-Gea and Scott L. Friedman Pathogenesis of Liver Fibrosis Annual Review of Pathology: Mechanisms of Disease Vol. 6: 425-456 (Volume publication date February 2011)
• 扶正化瘀、安 络化纤、复方 鳖甲软肝片等
• 磷脂酰胆碱、熊 去氧胆酸、水飞 蓟宾、干扰素、 皮质类固醇激素 等
治疗
针对HSC为靶标的治疗策略


新近的究表明, 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与细胞自噬密切相关, 这为肝纤维化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Hidvegi等研究表明, 卡马西平通过细胞自噬方式促进胰蛋 白酶变异体降解, 减少肝纤维化发生。
• 乙肝、丙肝、酒肝、血吸虫感染、脂肪肝、药肝、 胆汁淤积、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 无特异性 差异很大
• 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
• 联合评分指标 • 超声、Fibroscan、MRI等
• 苏木精伊红、Masson三色染色和(或)网状纤维染色
• 长期大量饮酒,病人病程较长,年龄较大,肥胖,胰岛素抵 抗,肝细胞脂肪变性,HIV感染与使用免疫抑制药等。
• 转氨酶正常者:LSM ≥12.0 kPa 诊断肝硬化,LSM ≥9.0 kPa 诊断进展性肝 纤维化, LSM < 9. 0 kPa 排除肝硬化, LSM < 6.0kPa 排除进展性肝纤 维化, LSM 6.0~ 9. 0 kPa 者如无法决定临床决策,考虑肝穿刺活组织 检查。
6、7、8—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界值
《瞬时弹性成像技术诊断肝纤维化专家意见》
1
• TE 操作者应接受相关规范培训,且操作人员应相对固 定,不宜频繁更换,以确保检测结果可靠性。
2
• TE 操作时,首先选择M 型探头检测,对于无法取得可 靠TE 检测的超重或肥胖患者,可选择XL 型探头进行检 测:对肋间隙狭窄或未成年人,可选择S 型探头检测。
发病机制
2、免疫调控
Virginia Hernandez-Gea and Scott L. Friedman Pathogenesis of Liver Fibrosis Annual Review of Pathology: Mechanisms of Disease Vol. 6: 425-456 (Volume publication date February 2011)
《瞬时弹性成像技术诊断肝纤维化专家意见》
6 7
8
• 胆红素异常者:LSM ≥29.2 kPa 诊断肝硬化,LSM ≥ 17.0 kPa 诊断进展性 肝纤维化, LSM < 9. 1 kPa 排除肝硬化可能,LSM < 7.8 kPa 排除进展性 肝纤维化;LSM 无法确定肝纤维化分期者待胆红素正常后再次TE 检查, 应用正常胆红素界值诊断。
“创伤愈合整合反应”
解剖基础
肝动脉分支 门静脉分支
肝小叶结构图
解剖基础
Kuffer cell 枯否细胞
肝细胞 微绒毛 星状细胞
hepatic sinusoid 肝(血)窦
狄氏隙
内皮细胞
肝实质细胞包括肝细胞、内皮细胞、肝星状细胞(HSCs)及枯否细胞(KCs)。 肝血窦内部为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有小孔及Disse相隔,而HSCs则在Disse中。


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特点: 最常用。 仅能做定性诊断。 通过超声直接观察肝的结构及血流,直接判断肝纤维 化的程度。通过超声观察胆囊、脾及血流动力学改变, 辅助肝纤维化的诊断。
影像学检查
2、基于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技术(TE)的肝切变弹性探 测仪(Fibroscan) 《瞬时弹性成像技术诊断肝纤维化专家意见》 2013年 《中华肝脏病杂志》
《瞬时弹性成像技术诊断肝纤维化专家意见》
9
• LSM ≥14.6 kPa 诊断肝硬化,LSM < 9.3 kPa 可排除肝硬化; LSM ≥9.3kPa 诊断进展性肝纤维化,LSM < 7.3 kPa 排除进展性 肝纤维化;LSM ≥7.3 kPa 可诊断显著肝纤维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