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
第九章中国区域大地
构造概要
重点:
掌握:中国的地势和地球物理场特征及意义;中国的断裂系统及其特征;中国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三大构造域;中国区域构造划分的原则;广泛接受的中国板块构造的划分单元及特征;板块构造的一些术语;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演化阶段的划分;中国的主要构造旋回名称及对应的时
代,中国板内构造变形的影响因素。
了解: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的主要观点;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演化不同阶段的特征。
板内构造变形动力学机制。
一、中国地势
二、中国的地球物理场
三、中国的断裂系统及其特征
四、中国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
五、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单元划
分主要观点
六、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演化
4
东西两部分山势走向、海拔高度明显不同
7
地形的梯级特点:
(1)第一阶梯:青藏高原,4000m以上
——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横断山——
(2)第二阶梯: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1000~2000m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第三阶梯: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松辽平原),海拔在500m以下
——长白山—东南丘陵——
(4)第四阶梯:南海中部深海盆地、东海东部冲绳海槽、日本
海、鄂霍茨克海,-1000~-2000m以下
中国阶梯状地势图
第一阶梯
第二阶梯
第三阶梯第四阶梯
(1)第一阶梯:青藏高原,4000m以上——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横断山——
(2)第二阶梯: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1000~2000m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甘肃定西
甘肃镇远黄土梯田
一、中国地势基本特征
四大盆地
四周高山环绕,内部平坦、沙漠广布、边缘多绿洲
典型的内陆高原荒漠盆
地,东部多沼泽、盐湖一、中国地势基本特征
柴达木盆地的风蚀地貌
雷达影像中的四川盆地及周缘造山带康滇隆起带龙门山大
巴山
雪峰山隆起带
华莹山
四川盆地成都
龙泉山
米仓山
(3)第三阶梯: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松辽平原),海拔在500m以下
——长白山—东南丘陵——
我国第二大平原,海拔多在50M以下,地势平坦
我国第三大平原,东西呈狭长形,地势低平,典型的“水乡”和“鱼米之乡”
三大丘陵
(4)第四阶梯:广阔的海域
特征:
自北向南略呈弧形展布。
渤海
黄海
东海
南海
台湾岛
海南岛
崇明岛
东南部大陆边缘
东部大陆边缘
四大近海
32
图3-1 中国海域
三条分水岭:
(1)天山—阴山—燕山—长白山
——黄河流域——(2)昆仑山—祁连山—秦岭—大别山
——长江流域——(3)南岭
——珠江流域——
3、棱角分明的菱形或三角形盆地镶嵌于山系之间
一、中国地势
二、中国的地球物理场
三、中国的断裂系统及其特征
四、中国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
五、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单元划
分主要观点
六、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演化
37
中国及邻域高差等值线图
中国及邻域地壳等厚线图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859095100105110115120125130135
65
707580859095100105110115120125130135140145150155160
中国地势格局有其深刻的地质背景和深部构造的约束,反映在地壳厚度方面,地势越高,莫霍面埋深越大
中国莫霍面等深线图
中国莫霍面等深线
地形高低与莫霍面(M)深度成镜象反映
¾青藏高原莫霍面埋深50-60km,最厚达70 km ;而东部埋深20-30 km,地壳厚度减薄,说明地幔软流圈的上隆;
¾地壳厚度等深线走向与山脉走向一致,说明莫霍面起伏与山脉都是最新构造运动的产物,其历史一般不超过10Ma-3Ma,青藏高原新到0.9-0.8Ma(Q1末)。
所以,莫霍面埋深图反映的是现代构造格局,阴山-燕山山脉、秦岭-大别山、南岭等三条东西向山脉在莫霍面起伏上无反映,说明这些山脉比莫霍面的形成要老,现在是无根的山脉。
存在两个地幔斜坡带(梯度带)
¾青藏高原的边缘莫霍面埋深从50-60 km,变化幅度10 km,青藏高原为地幔盆.
¾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是第二个梯度带,莫霍面(M)埋深从36-40 km,变化幅度4km,东部为地幔隆;其他大部分地区为地幔坪。
我国克拉通的热流值普遍偏高
世界克拉通平均热流值37.7-46mW/m2,华北的燕山地区与此差不多39.8mW/m2;而鲁西平均热流值59.5mW/m2,黄骅拗陷热流值达82.9mW/ m2,辽宁盘山一带竟高达175.9mW/m2,说明它们都处于地幔隆起带上方的大陆裂谷部位;西藏羊八井热流值亦高达127.7mW/m2,这与陆内俯冲引起的壳内熔融(壳内低阻层)有关;南海盆地平均热流值87-92.5mW/m2都和
地幔隆起上方的裂谷拉张有关。
中国地热分布图
¾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内陆地震占全世界内陆地震的70%,是全球两大地震带的交汇部位。
全球地震活动的分布与西太平洋-菲律宾板块的向西挤压和印澳-非洲板块向北挤压所形成的两个全球性挤压带、地震带的活动有关。
¾地震活动与三个因素相关:
1、现代应力场:影响现代应力场的有地壳深部活动,也有天文因素;
2、基底结构:即组成陆块基底的性质,比如华北地台是由太古界组成
的刚性基底,往往容易沿着基底断裂发生应力集中,因此地震多发;而扬子地台是由下-中元古界组成的柔性基底,地应力往往通过基底变形而释放,因此地震就少。
3、构造边界(基底断裂):如果是活动性断层又处于应力集中部位,
就容易诱发地震;如果是古老断裂又不处于活动构造带上就不易发生地
震。
二、中国的地球物理场
中国的地球物理场意义
¾莫霍面等深线图:反映地壳厚度与地幔起伏;
¾地热异常图:我国克拉通热流值普遍偏高;
¾地震活动:多震国家,内陆地震占世界70%;
¾重力异常图:反映岩石圈的密度、结构和物质成分。
一、中国地势
二、中国的地球物理场
三、中国的断裂系统及其特征
四、中国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
五、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主要观点
六、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演化
三、中国的断裂系统及其特征
三、中国的断裂系统及其特征
古亚洲断裂系统特提斯断裂系统华夏-滨太平洋断裂系
统贺兰-康滇
断裂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