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人身保险产品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身保险产品发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单一到综合、从保障到投资,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日益增多的、具备不同保障层次及满足各种投资理财需求的保险产品。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身保险产品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把它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82年—1992年):人身保险产品恢复发展,产品以简易人身保险和统筹养老金保险为主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中国保险业迎来了新曙光。
197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全国分行行长在京召开会议,做出恢复国内保险业务的重大决策。
4月,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分行长会议纪要》,明确提出“逐步恢复国内保险业务,。
11 月19日,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停办20多年的国内保险业务开始复业。
1982年3月召开的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决定,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开办一年期的职工团体人身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对于简易人身保险、集体企业职工和个体户的养老年金保险,上半年先在上海试办,下半年各地区再视本地所具条件定点试办。
同时,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开办了 "上海市合作社职工医疗保险",经1982年的试点后于1983 年1月正式实施。
这是恢复保险业务后我国大陆第一个健康保险业务。
1982年,全国有上海、四川、陕西、吉林、湖北、广东等省市先后试办了简易人身保险、团体人身意外险和公路旅客意外伤害保险等险种。
试办当年,全国人身险保费收入为159万元,仅占国内保险业务保费总收入的0.2%。
1984年11月,国务院批转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关于加快发展我国保险事业的报告》,要求集体所有制职工养老保险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经营使城镇集体企业职工的退休养老金工作社会化。
1985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首次推出了学生平安保险。
1986年,不少省市政府先后发布有关集体职工养老保险的暂行规定或办法。
此时,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人身险部内成立了社会保险处,并推出了集体职工统筹养老金保险,其性质是社会保险。
从保费收入看,1990年前9个月,全国养老金保险业务收入达17.5亿元,跃居人身险各类险种业务之首。
1987年1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与上海市卫生局共同制定了《上海市郊区农民医疗保险》。
1988年5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劳动管理规定》和《上海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劳动人事管理条例》,商业保险公司开始开办合资企业职工健康保险,保险责任包括门诊和住院医疗。
1990年,为了配合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又推出了人工流产安康保险,与之前的分娩节育保险、母婴安康保险等产品共同构成了计划生育系列保险。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1988年平安保险公司在深圳成立,1991年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在上海成立。
平安和太保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保险业独家垄断局面的打破和保险业竞争时期的到来。
这一阶段人身保险产品的主要特点有:1、这一时期人民生活水平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普遍缺乏保险意识,产品以简易人身保险和统筹养老金保险为主。
由于国家实行公费和劳保医疗制度,国家、企业包揽职工医疗费,因此社会大众对商业健康保险的需求总体不大。
2、产品定价风险很大。
由于当时中国的人身保险刚刚起步,作为现代保险业经营之基础的精算科学尚未引进,缺乏专业精算人员,产品定价缺乏科学性;从80年代中期开始,人身保险业在产品定价中采用日本生命表,预定利率为5%- 6%左右,存在较大的利差损风险。
3、产品管理比较薄弱。
这一阶段电子化、信息化程度很低,产品管理工作主要依靠手工完成,信息采集、反馈比较缓慢,效率低下,对产品的监控、效益的评估工作开展困难。
当时的准备金计提方法是:保费收入减去按规定比例提取的费用和给付后,余额全部提作准备金。
二、第二阶段(1992年—1999年):传统人身保险产品创新,出现大量个人人身保险产品,推动中国人身保险业快速发展1992年之前,中国人身保险产品主要以简易人身保险、统筹养老金保险等产品为主,业务规模较小,而且团体保险业务占绝大多数。
1992年友邦人寿上海分公司的成立引进了全新的行销模式——代理人专职销售个人保险。
这是中国人身保险业行销体制的一个重大创新。
随着老百姓对保险特别是个人人身保险的认知程度直线上升,各保险公司在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积极吸取国外经验,积极开发新产品。
1994年,平安也开始在全国推行个人营销业务,开发设计了一大批针对个人需求的人身保险产品,如少儿保险、储蓄型保险等。
少儿保险是一种以满足被保险人未来教育金需求为主要目的的两全保险,以储蓄为主,保障为辅。
由于我国政府倡导和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少儿保险产品很受欢迎。
典型的产品有平安的"少儿终身平安保险”储蓄型保险主要以生死两全保险和含有周期性(如每三年或五年)生存给付为特色的终身险为主要产品形态。
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普遍将这种保险产品作为一种储蓄的工具。
这一时期典型的产品有太保的"老来福保险"、平安的"平安长寿保险”等,这类产品也是很受欢迎的个险产品。
在医疗保障方面,公费和劳保医疗制度的弊端日益突出,医疗费用持续大幅上涨,国家和企业负担很重。
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减轻国家和企业的负担,各地开始探索并逐步试行新的医疗保障制度。
1994年,镇江和九江被国务院确定为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试点城市,推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医疗保险模式。
1996年,试点扩大到近40个城市。
随着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力度的加大,我国保险公司也纷纷加大了健康保险产品的开发力度。
1995年,中国人身保险市场首次出现个人附加定期重大疾病保险,提供包括癌症、脑中风、心肌梗塞、冠状动脉绕道手术、尿毒症、瘫痪和重要器官移植在内的7种重大疾病保障。
1995年之前,我国保险公司既能经营人身保险业务,又能经营财产保险业务。
1995年《保险法》出台,从制度上明确要求保险公司分业经营。
1996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正式分立为中保财产保险公司、中保人寿保险公司和中保再保险公司。
中保人寿成立后,开始进行人身保险业务专业化经营,开发并推出许多个人险产品,推动了人身保险业的快速发展。
在个人险业务的推动下中保人寿保费收入大幅度增长1997年实现保费收入394.38亿元,是1996年的205.12%。
随着人身保险业的迅速发展和国外精算管理理念的引进,我国人身保险行业标准的制定日显重要。
1995年之前,我国各寿险公司产品管理处于无序状态,总公司和各级分支机构都可以设计条款,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产品定价也缺乏科学性。
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119条规定:“经营人身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必须聘用经金融监督管理部门认可的精算专业人员,建立精算报告制度",这从法律上保证了对我国精算人才的培养,也为人身保险行业技术标准的建立提供了人才保证。
1996年以前,大多寿险公司使用的生命表为日本寿险业的经验生命表,但由于中国和日本的人口死亡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我国寿险公司的产品定价不准确,这引起了监管机关的高度重视。
从1992年下半年开始,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人身险部根据原保险监管机关中国人民银行的委托,开始设计编制中国经验生命表方案,并于1994年正式启动该项目。
正因为当时国内刚刚拥有一批受过北美或英国精算教育的专业精算队伍中国第一张寿险业经验生命表的编制工作才得以顺利完成。
1996年6月23日,原保险监管机关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统一使用中国人寿保险经验生命表(1990 - 1993 )的通知”,要求从1997年4月1日起,中国境内开发的所有人寿保险险种,都必须以该表作为保单定价、计算退保金和评估责任准备金的依据。
生命表的使用标志着精算技术开始用于我国寿险产品定价,三元素法逐渐发展成为人身保险业产品定价普遍采用方法。
1995和1996年,中国人寿和太保也逐步将业务发展重点向个人险业务转移,推出了许多个人人身保险产品。
同时,随着保险市场竞争主体的增多“人保”一统天下的格局不复存在。
平安人寿、太平洋人寿快速发展,泰康人寿、新华人寿相继成立,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竞争主体的增加,各保险公司在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也认真吸取国外经验,积极开发新产品。
随着相关技术标准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在原保险监管部门中国人民银行的要求下,从1997年开始,各家寿险公司总公司逐步上收产品开发权。
1997年至1998年,鉴于当时保险条款用语混乱,保险行业协会(筹)受中国人民银行委托,组织我国五家寿险公司编制了标准化条款,推荐行业使用。
1998年11月18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保监会”)成立。
1998 年年底,中国保监会下发了《关于1998年末人身保险责任准备金计算有关问题的通知》(保监发[1998]2号),对做好人身保险责任准备金评估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该通知的下发标志着我国人身保险精算报告制度的正式实行。
1998年11月26日,全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会议在北京召开。
12月25日,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全面推行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这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40多年的公费、劳保医疗保障制度即将被新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所取代。
新的医疗保险制度的指导思想是"低水平、广覆盖”,实 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模式,即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员工若生病住院,该员工 需要自负一定比例的医药费。
因此,一些经营效益较好的单位开始考虑购买商业医疗保险,这为 商业团体健康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总体来说,在个人险业务的推动下,1992-1999年间,中国人身保险业得到了快速发展,7 年间保费收入从142.2亿元增长至872亿元;人身保险业的保险密度从12.12元增加到69.27 元,保险深度从0.39%增长至1.06%。
1997年人身保险业务规模在个人险业务的推动下首次超 过产险业务规模,个人险业务逐渐成为人身保险业务发展的主流,以下是1992-1999年中国人身保险业务发展情况图:一阶段人身保险产品的主要特点有:1、产品开发主要以传统个人寿险为主,主要功能是死亡和养老保障。
2、出现了重大疾病保险产品,该产品问世后很快得到市场的认同,销售量直线上升。
3、产品开发风险防范意识较弱。
特别是早期,产品的大量模仿、抄袭使产品竞争主要以简 单的价格竞争为主,新公司缺乏对产品开发设计风险的认识和核心技能的掌握。
4、产品预定利率较高。
92 - 99年正是中国高通货膨胀期,使得当时产品预定利率高居不 下,也使整个人身保险业面临利差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