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清池芙蓉园景象空间营造研究摘要:华清池是一座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北方古典园林,在时代变迁的今天,多元化的社会发展与游园需求使其露出了种种与时代不相适应的现象。
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这座历史肌理复杂的古典园林,提出适合它的改造方式和研究方法。
关键词:华清池;芙蓉园;景象空间Abstract: Huaqing Hot Spring is a northern classical garden with thousands of years. In time changing today, multipl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garden touring reveal the Huaqing Hot Spring the phenomena out with the time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put foreward the proper reform and research methods aiming at it’s complicated historical texture.Keywords: Huaqing Hot Spring; Furong Garden; scene space中图分类号:A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景象空间的基础研究“景”是园林的构成要素对自然的限定而产生的观赏对象。
“象”的构成与“景”相比参入了观赏者的因素,它属于人的感知范畴。
“景象“的概念则可以理解为人们把观察到的“景”融入了个人差异的审美标准产生的一种超越了景物本身的心理感受。
2华清池空间格局研究2.1唐华清宫鼎盛期空间布局华清宫经百年间的不断地修葺扩建,在唐代达到了华清池历史上规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鼎盛期。
1.依山就势唐代匠人因地制宜,顺自然之势修筑东西外缭墙,借险要沟壑砌筑两道内缭墙,进一步加固了宫苑防御。
缭墙内,依次形成了从南递减的六个台地。
其中低处的三个台地在照应县内,高处三台地在华清宫苑内,帝王起居饮食高居其上,臣民活动则在较低的平台,这也符合皇权至高的等级观念。
2.环山列宫室宫廷区与骊山北麓的苑林区组成了唐华清宫北宫南苑的空间格局,宫苑北部,就是照应县城,类似于郭城,是随行官员的府邸和居民区。
宫廷区位于中部,相当于宫城,是帝王饮食起居洗浴,处理事务的处所,分为东、中、西三条轴线。
苑林区位于宫廷南部,与京城的禁苑类似。
可以说,华清宫的规划设计仍以唐长安城为蓝本,如图2.1所示。
图2.1唐华清宫格局复原图图片来源:引自《关中胜迹图志》宫廷东区,南起是逍遥楼、梨园、小汤,梨园是为玄宗听戏歌舞所设。
飞霜殿是皇帝妃子小憩、宴饮之所,殿南侧就是九龙汤,又名莲花汤,是皇帝御用浴池。
西北侧紧邻的是海棠汤,是杨贵妃浴池。
宫廷中区,由北面正门津阳门入,依次是前殿和后殿,这里供皇帝上朝、处理政务之用。
中部南面入口为昭阳门,可通往骊山禁苑。
宫廷西区,从南依次是果老药堂、功德院。
宫城外东西侧分布着若干以花卉珍兽为主题的小园,如西侧的看花台、西瓜园、芙蓉园、粉梅坛、荔枝园等。
2.2清至今的空间布局乾隆年间园林创作是清王朝的鼎盛期,园林的总体规划上表现为“园中园式”的大型皇家园林布局。
受到清乾隆时期造园思想的波及,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临潼县令沈家祯在旧址上修建了环园,园区地势南高北低,从造园手法看应属江南园林流派,园内景观风格别致,清静优雅,格局小巧,错落有致。
1959年,在环园西侧旧有基址上,修建了九龙湖景区。
2003年在九龙湖西面唐芙蓉园旧址上,修建了望京门、长生殿、德宝楼、温泉一号苑等一系列仿唐建筑,以芙蓉湖为中心围合成为水院景象园林,形成了继华清池中、东两条轴线后西侧第三条轴线。
3芙蓉园景象空间结构关系营造3.1芙蓉园景象营造思路1.重组景象空间结构的营造思路长生殿芙蓉湖这一主体景象设计事关重要,成败只此一笔,构思以由远至近的景象层次展开设计。
①远景长生殿位于芙蓉园南端,后侧空间狭小,毗邻南园墙。
构思在长生殿后侧及两侧种植高大灌木,遮挡园墙衬托主体建筑。
东侧筑假山——骊岫飞泉,作用一是表现芙蓉湖的源头,其二是与长生殿构成连续景面,消除其突兀感。
②中景为了协调长生殿的较大尺度,芙蓉湖面扩展,在长生殿东侧湖面收缩,表示湖水源头;湖面东侧形成半岛景象,岛型自然舒展并种植垂柳碧桃,贵妃醉酒亭若隐若现。
③近景芙蓉湖西侧架设曲桥,与鹊桥、琼岛形成对景,且在西北角分割了湖面,与琼岛东侧湖面平衡,确保湖面与长生殿的中轴线对应关系。
曲桥的北端是观赏长生殿依山就势的最佳地点,屋脊线与山形轮廓相协调,骊山也显得更加峻岭高远。
2.再现园林诗情意境的营造思路①水中殿阁将原本的“水旁”建筑构思改造为“水中”建筑,使长生殿拥有了皇家园林水中楼阁的气势,同时湖面延伸至长生殿基台下,给人以湖面宽广的感受。
②镜中画现状芙蓉湖水面因面积狭小和湖中假山的遮挡无映景之美,构思后的湖面更加宽广自然,使骊山、长生殿、鹊桥、贵妃醉酒亭、临岸垂柳投影纳入湖中,形成镜中画。
③植物渲染史料记载芙蓉园内种植了成片芙蓉,此园才得名,故在芙蓉湖及周围以芙蓉为主题植物,即莲花。
湖岸两旁适量点植垂柳,形成“红退池莲犹逞色,翠销宫柳尚含情”的景象,柳和桃混合种植一直是中国传统园林所推崇的。
3.2景象空间导引营造1.途径与停点设计芙蓉园中途径设计包含路线和停点两个部分。
路线提供了园区游览交通的动观,停点安排定点观赏。
①引导游览芙蓉园中路线的设计不仅是为了通行的需要,更是为了把游人引入所创造的景象中,即把主要的观赏对象安排在主要游览路线上。
图3.1芙蓉园步行游览路线示意图图片来源:华清池芙蓉园景观规划设计项目组,改绘。
如图3.1所示,主要的路径空间沿芙蓉湖布置。
从望京门始,通过迎宾广场西侧观赏以长生殿为中心的主体景象;继而向西行进,穿越曲桥花径,曲桥低临水面,且西侧是成片荷田,有水中观荷之感;继续环湖向南,可近观长生殿一景,亦可滆湖相望琼岛,隐约可见柳岸丛中的醉酒亭;继续向南可等桃花谷休憩玩耍,也到达长生殿前芙蓉台后,滆湖回望望京门,视野甚是开阔;行至鹊桥之上,可北观主体湖面景色,南观盟誓台——月池——骊岫飞泉一景,此处全园路线制高点,是留影纪念佳所;过桥后,选择有二,一是环琼岛游览休憩,二是往南登盟誓台祈福离园。
②与景对应芙蓉园中游览路线与观赏对象的对应关系有两种情况,一是游行线与观赏线保持一致。
游人由望京门入园后,被长生殿主体景象所吸引,进而由西侧曲桥向长生殿方向行进,如愿以偿的到达了预期的景象空间。
第二种情况是游行线与观赏线不一致,如游人进园后,会被东侧柳岸琼岛所吸引,但环顾四周后又无可直达的路径,从而产生了可望而不可及的悬念,环湖行进至芙蓉台才恍然发现鹊桥可通行至琼岛,产生使人振奋的惊讶效果。
③曲折回环芙蓉园园路的表现,配合山水环境而有意布置为曲折行进的形式,这样可以避免一览无余,平淡无奇的弊病,可增加景象层次,激发游兴,增长了游程,延长了游览时间。
2.掩映营造芙蓉园的景象结构中,每一个对应关系类似于一个关键节点,每一组节点形成一个视线轴线,全园景象通过这些节点和轴线,联结成一个整体。
如图3.2所示。
由骊山、长生殿及芙蓉台、芙蓉湖、迎宾照壁、望京门等节点空间构成南北向的主轴线;由桃花谷、长生殿、盟誓台连理树等标志性节点构成了第一条东西向的次轴线;由温泉一号苑的主入口、芙蓉湖水域空间、醉酒亭、九曲水廊构成了第二条东西向的空间轴线;由骊山、盟誓台、鹊桥、芙蓉湖、曲桥构成了第一条斜向轴线,由骊山、长生殿、芙蓉湖水域空间、曲桥构成了第二条斜向轴线,两条斜向轴线的相夹所呈的锥形视域空间内,即观赏主体建筑长生殿依山抚水之势最佳。
这样就形成了主从有序、层次丰富,景观特色突出的山水景观体系。
图4.18芙蓉园景象要素制约关系示意图图片来源:华清池芙蓉园景观规划设计项目组,改绘。
3芙蓉园景象空间营造的实现途径3.1“意在笔先”——传承山水宫苑格局的设计方法传承山水宫苑格局是指,通过骊山山景、芙蓉湖水景营造出山水相依、长生殿依山就势的唐华清宫景象。
具体步骤如下:1.研究史料、诗词,确定芙蓉园基本格局为有山有水,环山列宫。
山为骊山,水为芙蓉湖,宫以长生殿为主。
2.扩大了现状芙蓉湖水面,使湖面中骊山、长生殿倒影完整,芙蓉湖岸线改造成自由疏放、有源有流的自然湖型。
3.根据华清池与骊山分开管理的情况,利用江南古典园林创作中的“借景”的手法将骊山之景纳入园区的景象营造中。
3.2围绕主题意境的要素设计方法通过研究史料,确立芙蓉园“旷世爱情”的园区意境,景象空间的营造均围绕这一意境展开设计。
以园区这一意境为母本,赋予景象构成要素各自不同又相互联系的主题思想。
3.3模型推敲的景象构图方法在园林景象的构图设计中,运用三维模型手段,推敲要素尺度和周边的关系,反复几轮,最终选择出最佳方案。
3.4以主体意境串联各要素的景象组合方法结合现代游园的需求,赋予园区意境化的景象序列,即有序的串联各景象要素,使游人游览完毕后获得完整的主题游园享受。
4总结本文以华清池芙蓉园为研究对象,以景象空间营造为研究角度,从景象空间的构成为出发点,通过对芙蓉园所在的华清池景象空间历史格局梳理、芙蓉园现状景象空间评析与改造规划构思、景象空间导引、景象空间意境的营造等几部分内容的论述来实现芙蓉园景象空间的营造研究。
尝试为华清池等具有复杂肌理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园林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设计研究方法。
为同时也为当代传统园林改造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