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EE/MSE/ME/IE博士申请总结一:申请项目及套磁录取结果申请项目:EE: UCLA, UW Madison, USC, UT Austin, Brown, Northwestern, Yale, VT, WUSTL, U of Toronto, RiceMSE: UCF, UCSD, Columbia, Cornell, UIUC, UMN, Upenn, PSU, CMUME(Mechanical Engineering): Purdue, GatechIE(Industrial Engineering): Purdue套磁回复情况:积极回复:EE: UCLA, UW Madison, USCMSE: UCF, UIUCME: Purdue, Gatech一般回复/模板回复:EE: UT Austin, Brown, Northwestern, U of TorontoMSE: UCSD, ColumbiaIE: Purdue套磁后未回复:EE: Yale, WUSTL, RiceMSE: Upenn, Cornell, UMN, CMU未套磁:EE: VTMSE: PSU发面试情况(我的全是教授私人面试,一个committee 面试都没有):EE: UCLA, UW Madison, USC, VTMSE: UIUC, PSUME: Purdue, Gatech录取结果:Offer:EE: UW Madison(RA), USC(Fellowship)MSE: UIUC(RA)ME: Purdue(RA)Withdraw:EE: VT, U of TorontoMSE: UCF, PSUME: GatechRejection:EE: UCLA(Waiting List 转), UT Austin, Brown, Northwestern, Yale, WUSTL, RiceMSE: UCSD, Columbia, Cornell, Upenn, CMUIE: PurdueNo respond:MSE: Columbia, UMN二、个人硬件本科成绩:Major: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Member of Yan Jici Talent Student Program, School of Physics GPA(overall): 3.89/4.30 Ranking: 21/286 (Top 8%)GPA(major): 4.00/4.30英语成绩:TOEFL:104/120 Reading 29 Listening 26 Speaking 22 Writing 27 GRE: Verbal 150 Quantitative 170 Writing 3.0Sub:没考科研经历:大一暑假:Program: 低温等离子体治疗癌细胞Institution: 合肥科学岛等离子体实验室大三期间:Program: 硒化铋纳米带的合成及表征Institution: 微尺度国家实验室Program: 核壳结构上转换材料的合成及表征Institution: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大三暑假:Program: 利用太赫兹光谱研究高聚物材料的低能量振动Institution: University of Waterloo三、关于本科平时的学习平心而论,科大物理学院的现在课程设置并不是特别特别困难,至少没在出现过某门课程全班总评及格的才个位数的情况。
任课老师们也是过来人,知道申请出国还是比较看重GPA 的,所以给总评时也是尽量提分,但是因为教务处有优秀率不能超过30%的限制,科大的GPA 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至少国外很多学校是认的。
在我大二大三期间,有一个谣传,就是说overall GPA 达到3.89 就可以了,这样没有任何学校会因为GPA 的原因拒绝你(后来听说是Stanford 某老师来科大面试学生时卡GPA 3.89 的槛)。
最后我申请的时候留意了下,发现好像确实是这样,所以,如果不是特意刷GPA,把GPA 维持在3.9 以上已经非常非常好了,多余的时间完全可以花在丰富科研经历和准备英语上,我觉得这样一来性价比更高。
但是一定要记住,GPA 不是唯一!!!如果只有GPA,英语和科研很烂的话,我觉得一般来说是不会有令自己满意的结果的。
所以,还是大一大二还是需要要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基础课的学习上去的。
四、关于英语TOEFL 和GRE 的准备是我申请过程中的一大败笔,虽然最后申请时的分数还看得过去,但是准备英语的过程直接导致科研成为我硬件的最大短板。
而且,为了考TOEFL,我没考物理Sub(当然,在决定不考前,认真打听了下,物理Sub 对申请MSE,EE 基本没有影响,但是对准备申请Phy 或是AP 的同学,一个高于90%的物理Sub 是至关重要的)。
先说GRE,我的GRE 虽然准备的开始很早,大一暑假就去北京新东方上了GRE 强化班的课,但是后来一直都没当回事。
一直拖到了大二暑假,本想大二暑假留校准备GRE 顺便进个实验室的,结果和几个高中同学出去在国内溜达了半圈,现在想想真是浪费时间。
大二暑假的时间非常宝贵,建议后来人把TOEFL 或是GRE 至少考掉一门,然后进个实验室做做科研,听听组会。
不求出什么成果,也不求一下子就找到自己钟爱的方向。
但是至少会发现自己不喜欢哪些方向,这样的话,后面无论是对换实验室,申请交流项目,决定套磁老师,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我的GRE 一共考了四次,09/13/2014,12/07/2014,03/29/2015,06/12/2015。
分数分别为132(V)+164(Q)+3.0(AW) ,136(V)+168(Q)+3.0(AW) ,145(V)+170(Q)+3.0(AW) ,150(V)+170(Q)+3.0(AW)。
前两次完全就是裸考,第二次进去一个半小时就交卷了,所以完全没有什么好说的。
第三次倒是认真准备的,那是已经是大三下开学了,寒假在家把《要你命三千》过了遍,回校后刷了遍《陈圣元GRE 填空》和半本《GRE 阅读36 套》就去考试了。
考出来自己还是挺惊讶的,因为之前用PP2 模考Verbal 才140,141。
之后一场间隔时间比较常,因为中间涉及到准备交流项目和期中考试。
三四场之间的有效准备时间估计也就3 礼拜,这次是重点是准备AW 和Verbal,前面说的1 对1 上课也是这个时候的事,准备Verbal 无非就是拿着张一卡通,在二教盖着《要你命三千》背单词。
然后每天一套阅读,填空没准备,感觉对我来说,短期提高太难,所以重点准备阅读。
所以,我对GRE 的准备也谈不上什么心得。
只能说说我的感受,总共用过三本书一套软件,分别是《要你命三千》,《陈圣元GRE 填空》,《GRE 阅读36 套》以及PP2。
要我说,GRE 就是一个考验耐力的过程,得单词者得天下。
要沉得下心,看似我准备了三年GRE,实际上有效时间也就大三寒假两个礼拜,大三下开学三礼拜和大三下期末三个礼拜,一共9 个礼拜。
足够把我从基本零分提高到还凑合。
一般来说,理工科申请一般不看GRE,完全是够用就行,对科大大多数人来说,GRE 考到150(V)+170(Q)+3.5(AW)就完完全全足够了。
再说说TOEFL,感觉我的TOEFL 准备还是比较成功的,短期提高比较大。
TOEFL 从大三下开始考,一共考了7 次,国内六次,加拿大一次。
分别是04/12/2015,05/30/2015,08/07/2015(加拿大),09/19/2015,10/11/2015,10/31/2015,11/15/2015。
前面几次全是裸考,TPO 一套没做过,考着玩的,分别是53(17S),69(19S),70(18S),79(14S),82(15S),93(19S),104(22S)。
第一次才53 分是因为考试中途因为身体原因临时退场了,所以第二次才算是正常水平,当然也就69……大四上回国之后,已经是9 月中旬了,这时候我手里最高的TOEFL 也就79 分。
所以,回国之后,我把所有时间用来准备TOEFL,而没有去套磁和准备文书,导致我的申请非常紧张。
匆匆忙忙考了两次TOEFL,但是成绩提高并不明显。
10 月20 号之后,我上了天津新东方的VIP 一对一课程,网上授课。
总共8 节课16 小时,口语4 节,听力3 节,写作1 节,给我的帮助还是非常大的。
其中,最有收益的是口语和听力。
一般来说,TOEFL 的口语和写作是可以短期提高的。
花费两个礼拜的时间,完全可以将TOEFL 口语从14、15 分的水平提高到22、23 分的水平。
而听力和阅读是需要长期准备的。
但是当时距离11 月15 日的考试,我也就剩下不到30 天的时间。
所以,我几乎把80%的备考时间留给了听力的准备。
最后提高还是比较明显的,从14、15 分到了27 分,准备的方法就是先练习Conversation,再练习Lecture,练习Lecture 一定要分开按不同种类的内容来练习(比如自然科学类,人文科学类),因为里面出现的单词都是非常相似的。
总之,TOEFL 对我而言,感觉比GRE 简单,只要肯下死功夫,肯定是会有很大收获的。
希望大家以后准备时可以先准备TOEFL 的阅读和听力。
五、关于科研申请的三大硬件,GPA,英语和科研,科研是我最大的短板。
而科研做的不出色,有很大因素是因为我在准备英语上花了太多时间。
整个大三下没去实验室,大三暑期交流时还要操心英语的问题,大四上回国之后也没时间整理以前的实验数据,写写文章之类。
而且,大三暑期交流8 周,老板6 周不在实验室,这对我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希望大家可以吸取两个教训:1、一定要早考英语,给科研留出时间,一般人是没有精力同时兼顾科研学习和准备英语的2、选择交流项目,最好还是选择一个常在实验室的老板,对于短期交流来说,这样收获会更大一些,毕竟老板不在身边,科研的推进等等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六、关于套磁因为大四上准备英语,我的套磁是从11 月中旬开始的。
限于科研不是很突出,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MSE 前5 到10 名的学校,EE 前十左右的学校进行套磁。
首先进行较为广泛的套磁,发给十来个和自己科研比较接近,比较感兴趣的导师。
然后从中选择回复积极而且自己最感兴趣的两到三个保持常联系,争取面试。
可能是我给自己定位比较准确。
我初始发邮件回复率大约在60%,之后也重点套了三四个老师,他们也早早给我发了offer,一些不想去的也就withdraw 了。
其中比较好的就是UIUC 的MSE,USC 的EE 和Purdue 的ME。
平心而论,我套的学校都是自己水平范围内的,因为准备时间太短,没有套一些更好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