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骨科十大安全目标46367

骨科十大安全目标46367

骨科护理安全质量目标(2014修订)
(一)加强创伤患者早期病情识别与处理,减少并发症及提高生存率。

1.建立与实施创伤患者救护配合制度,建立绿色通道。

2.有创伤救护配合的相关操作指引,并落实到位。

3.护士对创伤四项的操作熟练,包括各种止血方法、常用包扎手法、四肢固定要点、搬运注意事项。

4.严格遵守创伤救护原则,先救命后治病,先止血后包扎,先固定后转运。

5.迅速作好伤情评估,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处理开放性气胸和维持循环系统功能,配合医生确定实施抢救方案。

(二)落实高危风险动态评估,前瞻性采取措施,保证患者安全。

1.按照从头到脚的评估模式进行全面评估,建立并落实骨筋膜室综合征及断肢再植/皮瓣移植组织血运的护理指引。

2.保持颈椎损伤/手术后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发现患者脊髓/神经压迫症状。

对痰液粘稠度Ⅲ度、颈椎骨折伴高位截瘫患者,颈椎手术后患者出现颈部肿胀,呼吸困难或颈围增粗、血氧饱和度<90%的患者准备气管切开包、气管插管套管、呼吸气囊等急救准备。

3.及时发现腰椎术后患者神经压迫症状:运动、感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及反射异常立即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正确搬运/移动脊髓损伤患者,危重患者不明病情时,尽量不移动患者,注意患者的呼吸及脸部表情,未排除有骨折及脊椎损伤时必须
作好固定后再进行搬运,避免再度损伤。

(三)加强患者跌倒风险管理,防范跌倒意外及减少纠纷。

1.认真落实防跌、防坠床管理制度及指引。

2.评估患者,使用防跌、防坠床标识并进行告知,启用专科护理单,并逐项落实到位。

3. 经常检查病房环境,及时发现隐患并及时处理。

4.必要时使用约束带,并使用约束护理单,患者家属同意并签名。

(四)加强患者压疮风险管理,减少院内压疮发生。

1.制定完善的压疮风险预报制度。

2.告知患者和家属压疮风险评估结果,提高依从性。

3.落实压疮诊疗与护理规范实施措施。

根据《压疮风险护理单》的评估内容和护理措施,对中高危的患者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五)落实患者体位安置及移动安全管理措施,防范安全意外发生。

1.建立并落实车床、轮椅使用指引。

2.患肢放置功能位,提高舒适度及减轻疼痛。

3.转运前气管切开/插管、昏迷、痰多不能自行咳出者先吸痰;颈椎手术/损伤患者戴颈托固定;带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套管的患者,头部切勿后仰,搬运者分别以双手置患者头颈部和腰臀部,将患者身体水平上移,以防气管插管脱出或内脱。

4.转运时有肢体石膏/夹板固定、特殊引流管如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患者应有专人托住肢体或管道。

5.危重患者转运:由护士和医生护送,严密观察病情,保证氧气、输
液管道的通畅,携带必要的抢救药品及物品,做好交接班。

(六)正确使用辅助用具,保证用具使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1.建立并落实各种辅助用具使用的护理指引。

2.根据《肘杖护理单》评估内容:使用前评估双上肢肌力需达到四级、双下肢三级肌力以上。

3. 协助并指导患者正确离床:下肢骨折后、截瘫、不完全截瘫、下肢单侧无力患者从健侧离床。

4.正确佩戴胸腰椎支具:佩戴支具位置要准确,松紧度以平放一手掌在支具与患者胸廓之间,嘱患者深呼吸,以患者自觉不影响呼吸为宜。

5. 颈托的使用:松紧度为佩戴颈托后颈部与肩部同步转动为宜,颈托与皮肤之间平整放置一柔软的小毛巾,防止局部压疮及污染后便于更换。

(七)加强患者疼痛管理,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1.与患者共同制定舒适的目标,鼓励患者参与疼痛治疗。

2.正确选择疼痛评估量表,根据评估结果,与医生共同商定治疗护理计划。

3. 疼痛治疗干预后至少30min评估一次,及时记录疼痛评估的分级、镇痛措施及效果。

4.干预后,效果不明显者及时修订疼痛治疗计划。

(八)加强患者心理安全管理,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1.充分评估患者精神心理状况以及家庭构成、经济状态等。

2.对心理异常的患者,例如抑郁、狂躁易怒的患者,必须采取恰当的
心理护理措施及配合医生实施治疗。

3.对于一些反复发作(如痛风、骨质疏松疼痛)或存在功能缺陷性疾病(如截瘫、马尾神经损伤致二便失调、性功能障碍等)的患者,争取家属配合鼓励患者积极应对治疗和生活。

4.对于家庭状况复杂以及经济较差的患者,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心理及行为,做好安抚工作及交接班,告知家属获取帮助。

及时发现和处理病室的危险自残物品,加强巡视,必要时协助患者向社会寻求帮助。

(九)防范或减少骨科高危并发症的发生。

1.能够准确采用AUTAR DVT风险评分表评估有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的患者。

术后抬高下肢时,不要在胭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深静脉回流。

鼓励早期踝泵运动及尽可能早离床活动。

劝吸烟者戒烟,避免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和增加血液粘稠度。

避免下肢静脉穿刺。

采取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逐级加压弹性袜等机械预防措施。

2.预防髋关节脱位。

保持患肢15度外展中立位。

教会患者离床时患肢先伸直离床;离床坐位时患肢与身体的角度>90度。

指导患者不可蹲/不可交叉腿/不可弯腰拾物/不可坐矮凳或软沙发。

3.避免腓总神经损伤。

各种石膏、小夹板外固定,均需对腓总神经用厚软垫保护;新鲜下肢骨折固定过程中,若伤肢出现异常疼痛,小腿及足背外侧感觉疼痛减轻或消失,踝背伸、足外翻、伸拇、伸趾力减弱时,必须高度重视并寻找原因,及时解除腓总神经压迫。

胫骨结节牵引时间避免过长,骨折端稳定后宜改间断牵引并按摩伤肢。

4. 断肢再植/皮瓣移植的患者室温要求保持在20~25℃之间,抬高患肢与心脏处于一个水平位,外出时用一棉套袖或毛巾保护患处,不准吸烟,不准进入吸烟区与吸烟人共聚。

(十)加强患者康复安全管理,提高患者社会适应能力及提高生存质量。

1.建立并落实专科疾病的康复锻炼指引及规范。

2.功能锻炼的原则:循序渐进,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次数由少到多,时间由短到长,强度由弱到强。

3.活动度以患者不感到疲劳,骨折部位不感到疼痛为度。

4.针对每个患者的运动能力、损伤性质、骨折的部位和类型、年龄及身体素质等制定运动方案,确定运动方法及运动量。

方案做到个体化。

5.制定各种健康宣教手册,通过图文并茂的解说,提高患者及家属对康复训练的相关知识及依丛性。

6.进一步落实延续性护理,加强出院随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