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15章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第15章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必须逐一地分析不同国家的利益,使之与各国的
决策水平联系起来。”
n
P·林德特、C·金德尔伯格:《国际经济学》,中译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8-9页。
第15章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二、绝对优势理论
n 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
n
亚当 ·斯密【1723~1790年】提出绝对优势理
素的供给及其价格决定,故两地区生产要素相对
价格的差异(或其稀缺性的差异)是贸易关系成
立的必要条件。
n
国际贸易是区间贸易理论的扩展运用,不同
的只是国际贸易中生产要素的移动受到更多的阻
碍,更应注意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问题。在国际
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内,各国应该从事生产和出
口那些须较多耗用其供给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的
n 美国增加大米拥有量10吨。
n
所以,国际贸易仍然有可能对双方都有好
处。
第15章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比较优势理论
n 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 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 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则这个 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第15章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四、要素禀赋理论
n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1879-1959年)在
其1919年发表的论文《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
响》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解释李嘉图理
论中两国比较成本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国家
之间的比较优势是由什么决定的。他认为,如果
假定两国的生产技术完全相同,则两国要素禀赋
的不同就成为决定两国之间比较成本存在差异,
第15章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六、产品周期理论
n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说明一种新产品在 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其比较优势会在 不同类型的国家之间转移,从而导致该产 品在国际贸易中进出口国的换位。
n 一个新产品的技术发展大致有三个阶 段:新产品阶段,成熟阶段,标准化阶段。
第15章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新
100
50
120
150
中美两国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大米/小麦
小麦/大米
2
0.5
0.8
1.25
中美两国大米和小麦生产的相对成本
大米
小麦
中国
0.5
2.0
美国
1.25
0.8
例子取自:海闻:《国际贸易讲义》,《第2章 古典国际贸易论》,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网站。
第15章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1)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 产出率来衡量。
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 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n (2)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一单位产品 所需的要素(劳动)数量来衡量。
n
如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中,一国单位产量所
需的要素(劳动)投入低于另一国,该国在这
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不经济[External Diseconomics]。
第15章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竞争行业 参与国际贸易的原因: n 出口使产品的需求增加,行业规模扩
大;外部规模经济使行业平均成本降随行 业的规模扩大而降低,从而使其产品在国 际市场上有竞争力,产生了出口的动力。 如中国的玩具制造业。
第15章国际经济学的基 本知识
2020/11/25
第15章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概述
n 一、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 n 二、绝对优势理论 n 三、相对优势理论 n 四、要素禀赋理论 n 五、规模经济理论 n 六、产品周期理论
第15章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一、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
n 共性:
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
n
比较优势理论及要素禀赋理论在分析国际贸
易时都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随着制成品
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进出口企业规
模越来越大,完全竞争假定就越来越不符合国际
贸易的实际了。因为完全竞争市场的三个主要特
征是产品无差异、存在大量小的买者和卖者和市
场进入容易,而制成品是有差异的,进出口企业
成熟阶段
n 当第二阶段技术成熟以後,大量生产 成为主要目标。这时所需资源是机器设备 和先进的劳动技能。产品从知识密集型变 成技能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资本和熟练 工人充裕的国家开始拥有该产品生产的比 较优势,并逐渐取代发明国而成为主要生 产和出口国。
第15章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标准化阶段
n
到了第三阶段,一方面,产品的技术已完成
第15章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表1-1
假定两国的劳动力均为100个。
中国和美国的生产可能性(1)
大 米(吨)
小 麦(吨)
中国
100
50
美国
80
100
表1-2
中国和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单位要素的产品产量)
大米(人均产量)
小麦(人均产量)
中国
1.0
0.5
美国
0.8
1.0
表1-3
中国和美国的生产成本(单位产品的要素投入) 大 米 (劳动投入量) 小 麦 (劳动投入量)
n 在第一阶段,技术尚处于发明创新阶 段,所需的主要资源是发达的科学知识和 大量的研究经费,新产品实际上是一种科 技知识密集型产品,而只有少数科学研究 发达的国家才拥有这些资源,从而拥有新 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因此,新产品往往 首先出现在少数发达工业国家。即技术创 新的国家首先出口。
第15章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中国
1.0
2.0
美国
1.25
1.0
例子取自:海闻:《国际贸易讲义》,《第2章 古典国际贸易论》,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网站。
第15章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n 自给自足: n 中国:大米产量50吨,小麦产量25吨。 n 美国:大米产量40吨,小麦产量50吨。 n 合计:大米产量90吨,小麦产量75吨。 n 专业分工: n 中国:大米产量100吨,小麦产量0吨。 n 美国:大米产量0吨,小麦产量100吨。 n 合计:大米产量100吨,大米产量100吨。
规模较大以至一家企业某一产品的贸易在国际贸
易中所占比重较大,进入国际市场并不容易。
n
因此,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被认为是国际贸
易中的两种典型的市场结构。
第15章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五、规模经济理论
n
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当所有生
产要素按相同的比例增加(即生产规模扩大)时
厂商所得到的好处。反之,则是规模不经济
第15章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n
假定中国大米与美国小麦的交换比例仍为 1
比 1。
n
如果中国全部生产自己具有相对优势产品
(大米),并保持在自给自足时的消费量(50
吨),多余部分(50吨)用于与美国交换自己所
需的相对劣势产品(小麦);美国用1/6的资源
生 产 自 己 具 有 相 对 劣 势 的 产 品 ( 20 吨 大 米 ) ,
按绝对优势理论,他就应当自己打字。这显 然是不划算的。
第15章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三、相对优势理论
n 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
n
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提出比较优势
理论,解决了绝对优势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n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非仅
仅限于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
[Diseconomics of Scale] 。
n
内部经济[Internal Economics]——当厂商规
模扩大时由于自身内部因素所引起的收益增加。
反之为内部不经济[Internal Diseconomics]。
n
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cs]——行业规
模的扩大使个别厂商所得到的好处。反之为外部
5/6资源生产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125吨小
麦)。
第15章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n 交换结果:
n 中国:大米拥有量50吨(自产100吨减出口50 吨),小麦拥有量50吨(进口)。
n 美国:大米拥有量70吨(自产20吨加进口50吨), 小麦拥有量75吨(自产125吨减出口50吨)。
n 贸易所得:
n 中国增加小麦拥有量25吨;
品,也大量进口相似的工业产品,工业国家传统的“进
口初级产品—出口工业产品”的模式逐渐改变,出现了
许多同一行业既出口又进口的现象。这种既进口,又出
口同一类产品的贸易模式被称之为“行业内贸
易”[Intra-industry trade]。
n 发达的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n 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
第15章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第15章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假定两国均保持其优势产品在自给自足时的消费量, 多余部分用于与对方交换自己所需的劣势产品;中国大 米与美国小麦的交换比例为 1比 1。 交换结果: 中国:大米拥有量50吨(自产),小麦拥有量50吨(进口)。 美国:大米拥有量50吨(进口),小麦拥有量50吨(自产)。 贸易所得:
了其生命周期,生产技术已经被设计到机器或生
产装配线中了,生产过程已经标准化了,操作也
变得简单了。另一方面,生产该产品的机器本身
也成为标准化的产品而变得比较便宜。因此,到
了这一阶段,技术和资本也逐渐失去了重要性,
而劳动力成本则成为决定产品是否有比较优势的
主要因素。此时,原来的发明国既丧失了技术上
的比较优势,又缺乏生产要素配置上的比较优势,
从而有必要进行贸易的唯一因素。
n
赫克歇尔的学生俄林(1899—1979年)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