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1.心理现象的内容结构是什么。
答: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个性心理与意识与无意识三大类。
其中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侵向性、个性心理特征与自我三方面。
意识与无意识主要分为意识和无意识。
2.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答:确定心理事实、揭示心理的规律、揭示心理的机制、揭示心理的本性。
3.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主要方法是什么。
答:一、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二、主要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
4. 心理学流派、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一、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
二、机能主义,詹姆斯、杜威和安吉尔,主张研究意识,但是不把意识看成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史上的第一次革命,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反对研究意识,认为意识带有主观的性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法对它进行可重复性的、客观的研究,主张心理学应当研究可观察的外显行为。
四、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主张心理活动的分析应该是整体完形的。
人的知觉和意识不等于、也不能还原为感觉元素的机械之和,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五、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重视异常行为分析。
从治疗精神病的需要出发,从变态心理的角度研究正常人的心理。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和罗杰斯,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应当以正常人为对象,研究人类有别于动物的一些复杂的经验——诸如动机、需要、价值观、情感、生活责任、自我意识等真正属于人性各种层面的问题。
七、认知心理学——心理学史上的第二次革命,奈瑟尔,认知心理学由多种因素的影响逐渐演变而成的。
主张要想充分了解一个人的行为必须研究其内部心理活动,内部认知过程是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的。
5.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是什么。
答:神经系统由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组成。
神经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神经元具有接收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6.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什么。
答: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脑由大脑小脑和脑干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接受全身各处的传入信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运动性传出,或者储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
人类的思维活动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7.感觉的定义、意义和种类。
答: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意义:首先,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其次,感觉保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最后,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的种类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
8.感受性、感觉阈限定义和种类答:感觉阈限指持续一定时间,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量。
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分为: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9.感觉的相互作用。
答: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适应和感觉对比,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2,。
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感觉补偿和联觉作用。
10.知觉的定义、知觉的特性。
答:知觉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的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第四章意思和注意一、注意1、定义: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基本特征:选择性和集中性。
二、不随意注意1、定义: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不随意注意的影响因素:刺激物的新异性、强度、运动变化等都可能引起不随意注意。
其中刺激物的新异性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最重要的原因。
不随意注意还和人自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过去经验等有着密切关系。
三、随意注意1、定义: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随意注意的影响因素:①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②对兴趣的依从性③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④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⑤对人格的依从性四、随后注意定义: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五、选择性注意定义: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六、持续性注意定义: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
七、分配性注意定义: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第六章记忆1、记忆的定义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即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感觉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的定义与特点感觉记忆(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是指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的记忆,这种记忆称又为瞬时记忆。
其特点: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以物理特性的编码和信息编码为主,存储时间大约是0.25-2秒,容量比较大;它也叫感觉登记,是一种原始的感觉形式,是记忆系统对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之前的暂时登记。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包括工作记忆和直接记忆,保持时间5s到2分钟,记忆容量为7+2/7—2块。
其特点:它的最大特点是其保持的容量是有限的(5—9个单位),在没有复述的情况下保持的时间很短。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的记忆。
其特点:这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储,保持时间长一分钟以上直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制,良好的编码能够改善信息在长时记忆中的保持和提取。
3、长识记忆的识记/编码,保持/存储,提取/再认与重现三个环节及其影响因素与改善策略长时记忆的编码:长时记忆一般按照语义类别编码、以语言的特点为中介进行编码和主要组织等方式进行编码。
影响长时记忆编码的主要因素为编码时的意识形态和加工深度。
长时记忆的存储: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存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信息的保持依赖于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组织有效地学习,有没有利用外部记忆手段和是否科学用脑。
信息存储的条件与方法(改善策略):1、组织有效地学习(复习要及时,正确分配学习时间,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注意排除前后因素的影响)2、利用外部记忆手段3、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一)再认: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被认识的心理过程。
影响再认的因素:①依赖于材料的性质和数量②依赖于时间间隔③依赖于思维活动的积极性④依赖于个体的期待⑤依赖于人格特征回忆(二)重现(回忆):是人们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们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回忆的策略和条件:联想是回忆的基础,定势和兴趣直接影响会议的方向和效果,提取,暗示回忆和再认有助于信息的提取,与干扰作斗争(接近律,相似律,对比律,因果律)。
第七章思维1、思维的定义与基本特征定义: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是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特征:(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基础,以语言为中介实现的对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的反映)①间接性:思维总是以一定事物为媒介来反映事物。
②概括性: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特性或规律抽取出来,并加以概括。
(其一,思维在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将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抽取出来并加以概括,形成对事物的本质认识。
其二,思维不仅能揭示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且还能从部分事物相互联系的事实中找到必然的联系,并将其推广到同类的现象中)2、思维的过程与种类过程:是指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过程,也称为思维操作。
它通过一系列操作来实现,包括:(一)分析与综合(二)比较与分类(三)抽象与概括(四)具体化与系统化种类:(一)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或思维活动的凭借物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二)根据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向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三)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3、表象的定义与特征定义:是指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4、想象的定义与综合过程定义:是指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这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
综合过程:黏合、夸张、典型化、联想特征(基本特点):形象性、新颖性(想象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表象为基础的,表象是想象的基础,想象就是以这些表象为原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的形象)种类:(一)无意想象(二)有意想象1.再造想象是人们根据别人的言语叙述、文字描述或图形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2.创造想象是人们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欲望和动机,积极的思维,原型启发;幻想)功能:预见功能、补充知识经验的功能、满足需要的替代功能5、想象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方法:(一)激发学习动机、求知欲和好奇心(二)发展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三)培养广泛的兴趣(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实践活动(五)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途径:6、思维的形式:概念、判断与推理概念: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它主要通过语词表现出来。
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
内涵是指概念的质,即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外延是指概念的量,即概念的范围。
概念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单位。
概念:推理::是指从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或者根据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的思维活动。
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7、问题解决的策略和心理影响因素策略:算法、启发法(手段—目的分析、逆向搜索、爬山法)心理影响因素:知识表征的方式、定势、功能固着、动机、情绪、人际关系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一)问题情境(二)定势(三)功能固着(四)原型启发(五)动机强度(六)情绪(七)个性差异8、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成分辅合思维与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远距离联想能力第八章、动机和需要一、动机:在目标或对象的引导下,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二、需要:需要的产生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上或心理上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他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人的需要是由以下五个等级构成的:①生理的需要②安全的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2、马斯洛关于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的关系的看法认为,第一,这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
低一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之后,就会向高一层次的需要发展,一般来说,只有较低层次的需求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