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清戏剧

明清戏剧


2.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 皆有历史依据;剧本达到了历史真实与 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
3.结构独具匠心,尤其是结尾摆脱 了大团圆的俗套,侯李二人双双入道给 人以无限苍凉之感。
4.词曲含蓄蕴藉、说白抑扬顿挫。
此时杜丽娘 魂游后园,两人 相见,再度幽会, 丽娘嘱告柳梦梅 掘墓开棺,于是 杜丽娘死而复生, 两人终于结为夫 妻。
四、《牡丹亭》的思想内容 汤显祖在剧本《题词》写道:“如丽 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 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 至也。” 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 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女主人公为“情” 而死死而复生的感人至情;歌颂了反对封 建礼教、追求爱情自由,要求个性解放的 斗争精神;暴露了封建礼教的冷酷和虚伪。
二、故事来源
1.话本小说《杜丽 娘慕色还魂记》
2.《法苑珠林》: 晋武太守李仲文、 冯孝将故事
3.《列异传》:谈 生故事
三、《牡丹亭》梗概
《牡丹亭》描写南安太守杜宝之女丽 娘,正值芳年,读了《诗经·关雎》后, 引起伤春之感,不顾父母约束,和丫鬟春 香同到花园赏春,看到园中姹紫嫣红的美 景无缘欣赏,甚是伤感,回房后春思昏昏, 在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 丽娘不禁情动,双双在牡丹亭畔幽会。醒 来后丽娘幽思成疾,一病不起。
三、《桃花扇》的思想内容
1.以舞台形 象再现了明亡前 夕的历史面貌, 揭示了南明王朝 衰亡的必然性。
2.“兴亡之感”是通过“离合之情” 来表现的,贯穿全剧的还是李侯的爱情 故事。作者紧紧结合当时的政治斗争, 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相互交织的情况 下逐步展开李侯的爱情关系。他们洁身 自爱,反抗权奸,他们爱情的开端、发 展和结局,都从属于进步的政治观点, 与国家民族的安危共命运。
2.爱情主题。作者没有像历代封建卫 道者那样把安史之乱完全归罪于杨玉环, 有意回避了历史传说中杨和寿王、安禄山 的关系,添写了她平时对爱情的渴望和怕 被遗弃的忧虑,添写了她在马嵬兵变时的 以身当难和死而无怨。对于李隆基,作者 有意突出其风流天子的形象,尽量使他同 政治少发生关系,而让杨国忠作为他政治 上的替身;还写了他同杨玉环感情的逐步 深化,突出了他们的爱情基础。
四、《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1.结构上,以李杨宫廷爱情为主线, ❖辅以政治斗争与社会生活的副线,使两条 线索并行发展,两种场面交替出现,相互 穿插映衬,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2.语言上,曲词清丽流畅,抒情意味 浓郁。且善于根据剧情的需要,依据人物 的身份、性格和所处的环境气氛,写出人 物的个性。
第三节 孔尚任与《桃花扇》
一、生平与创作 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 重,号东塘,别号岸堂, 又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 阜人。孔子64代孙。清代 著名戏曲家。少年时曾应 试中秀才,后长期隐居于 曲阜石门山中,过着闭门 读书、养亲不仕的生活。
1648一1718
此间耳闻李香君血溅诗扇的故事及南明遗 事,开始酝酿《桃花扇》的创作。康熙三 十八年(1699),《桃花扇》传奇定稿,上 演后轰动一时。次年因事罢官,两年后回 乡,在郁愤和困顿中度过了晚年。
作品表面看来,似是一个离奇荒 诞的爱情故事,不过是在颂扬痴心妄 想的儿女私情。但是,透过梦境与幻 想,能领悟到作家深邃的哲学思想。 即汤显祖的这部作品,在表现追求自 由爱情的同时,寄寓了他所崇尚的 “真性情”,显露与当时社会正统观 念相对立的思想感情。
五、《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1.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通过杜丽 娘这一理想化的化身,创造出奇情异彩 的艺术境界,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表现了对封建礼教的冲击,对人的真性 情的憧憬和追求。
孔尚任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除《桃 花扇》外,还有与顾彩合撰的传奇《小忽 雷》,诗文集有《湖海集》、《岸堂稿》、 《长留集》等。
二、孔尚任的创作目的 《桃花扇》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 秦淮歌妓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来反 映南明王朝兴亡。作者自称:“《桃花扇》 一剧,皆南朝(指南明)新事”,他之所以 要“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目的是 为了“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 基业,隳(hui)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 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激涕零,亦可惩创 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
思考《闺塾》:
1.谈谈剧中三个人的性格特点
2.人物这些不同的性格,是通过 哪些具体的动作和话语表现出来的
3.面对陈最良酸腐僵化的教育, 杜丽娘和春香各表现出怎样的态度
第二节 洪昇和《长生殿》 一、生平与创作
清代极富盛名的戏曲
家,字昉思,号稗畦,又
号稗村、南屏樵者。钱塘
人。出身于没落望族,从
小就受到较好的文化教养,
很早就显露才华,但政治
上一直不得意。
1645一170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他在北京做了二十多年国 子监生,不曾补官。其间 又遭“家难”,父亲几乎 被充军。家难使他生活相 当清苦,但他禀性高傲, 不随流俗。三十几岁写出 《长生殿》,经三次易稿、 十余年努力,于康熙二十 七年(1688)定稿。剧本问 世后名噪一时,到处传抄、 搬演。
《闺塾》导读 《牡丹亭》第七出,后世常演,称为
《春香闹学》。侍女春香陪伴丽娘读书, 她对老学究陈最良迂腐思想十分反感,总 要寻些事来嘲笑他。杜对陈的教育也很反 感,但出于礼貌不象春香那样公然反抗。 她在塾中读《关雎》,引发她感春伤春渴 望爱情的情怀。《闺塾》三个人物各有特 点,维护封建礼教和反对封建教条的冲突 十分自然,表现得很有情趣。
四、《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1.塑造了李香君这一个性鲜明彪炳 千秋的艺术形象
李香君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她忠于爱情 的坚贞品德是同她鲜明进步的政治态度、蔑 视权奸的反抗精神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就离 合之情和兴亡之感结合的完美程度而言,就 爱情故事具有的政治含义的深刻程度而言, 《桃花扇》在我国古典戏剧史上首屈一指。
她渴望爱,生活中得不到,就托之于梦, 摆脱了封建礼教的约束,超越了生死的界 限,大胆地追求她理想中的爱,终于和她 思念中的人结为夫妻。杜丽娘的艺术形象, 激起许多男女青年的共鸣。
3.《牡丹亭》词曲优美,典丽蕴藉, 是一部处处充满诗的意境的抒情诗剧。善 于通过形象鲜明的景色描写来烘托人物的 心理状态,是该剧突出的优长。
次年因在皇后丧期内招伶人演唱该剧而 遭弹劾,被削籍还乡。晚年过着寄情山 水、抑郁清苦的生活。康熙四十三年七 月,在浙江乌镇因酒醉落水而死。
洪昇诗词曲皆有名。除《长生殿》 外,还著有杂剧《四婵娟》等多种,诗 集《稗畦集》《稗畦续集》《啸月楼集》 三种。诗作大多感叹自己失意穷愁,调 子悲郁凄凉,也有同情民间痛苦感慨兴 亡之作。
1. 政治主题。作者围绕李、杨爱情 悲剧,揭露、抨击了杨国忠之流的误国 勾当,皇亲国戚的腐化生活,官僚集团 的投降变节行为,安禄山一伙谋反叛国 的罪恶;同时写出了这一切对于国家和 人民造成的危害和苦难。
对于风流天子李隆基(在表现爱情主题 时,他被作为正面人物肯定)的昏庸腐 败、不理朝政,也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谴 责。剧本对酿成安史之乱的阶级斗争背 景作了真实的反映,探索和总结了明朝 灭亡的教训,表现了作者的亡明之痛, 流露出对异族统治的不满情绪。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作者努力表现 李、杨在爱情受到惩罚后的沉重忏悔和 彼此间的深切思念,但并不能解决剧本 的爱情主题和政治主题间不可调和的矛 盾。因为在皇帝和妃子的形象里寄托真 挚永恒的爱情理想,本身就违背了历史 和生活的真实。所以作品后半部分的浪 漫主义描写就失去了现实依据,李杨月 中团圆的光明结局也没有激动人心的美 学力量。这是《长生殿》最大的缺陷。
2.杜丽娘的形象塑造得十分成功:她 本是在严格的封建官宦家庭和腐儒陈最良 教育训导下成长的少女,性情温顺,但深 居闺阁,生活空虚,处于青春时期,内心 感到寂寞,有难言的精神苦恼。因此当塾 师向她解释《关雎》,灌输“有风有化, 宜室宜家”的封建教条时,却激发了丽娘 与封建礼教相悖的情思,叹惜人不如鸟, 鸟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之所爱,而她却不 能……
1550---1616
第十一章 明清戏剧
第一节 汤显 祖和《牡丹亭》
一、生平与创作
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江西 临川人,杰出戏曲家。早有才名, 学识渊博,34岁中进士,先后任南 京太常寺博士,礼部祠祭司主事等 职。为官正直,数被贬,任内为地 方办了不少好事,抑制豪强,关心 民苦,有胆有识。
汤显祖本想有所作为,但眼看国事 日非,朝政腐败.便于万历二十六年 (1598)弃官归里,专门写作,传世之作 《牡丹亭》就写于此时。有《玉茗堂四 梦》和《玉茗堂文集》传世。
三、《长生殿》故事源流
1.唐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 《长恨歌传》
2.宋代乐史的《杨太真外传》 3.元代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4.明代屠隆的《蛛毫记》传奇和吴世 美的《惊鸿记》传奇 洪昇深受这些作品感动和影响,创作 时吸收了上述作品的情节、意境和词语
三、《长生殿》的思想内容
与《长恨歌》一样,剧本包含政治 与爱情两大主题,但又赋予新的阐释。
临死之际要求母亲将 她葬在花园中的梅树 下,并嘱春香将其自 画像藏在太湖石底。 后杜宝升任淮阳安抚 使,委托丽娘之师陈 最良安葬丽娘,并在 园中为她建梅花观。 三年后,书生柳梦梅 赴京应试。
白先勇先生执导的青 春版《牡丹亭》剧照
借宿梅花观,在 太湖石下拾得杜 丽娘画像,发现 此画像就是他以 前梦见到说有姻 缘的佳人,引起 他万种情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