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戏剧赏析4(明传奇)
明万历年间读书坊刻本,题为《宝 晋斋鸣凤记》。全剧共四十一出, 围绕正邪善恶两大阵营的对峙冲突 展开故事情节。
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
戏剧对于明代知识分子来说不是谋生,
而是自娱自乐的手段 这一时期的戏剧,没有了那些刻骨铭心 的痛苦,而变为了文人自我表现得一种 手段
明代传奇戏曲的繁盛,以传奇戏曲彻底
李开先才思敏捷,为文作诗纵笔而成,有天
然自在之趣,嘉靖初,即与王慎中,唐顺之, 赵时春等人并称为‚嘉靖八才子‛。著有诗 文集《闲居集》。平生热衷于民歌,戏曲, 小说的搜集、研究和创作,喜爱藏书,词曲 尤富,有‚词山曲海‛之称。撰院本六种, 总名《一笑散》,其中《园林梦》《打哑禅》 仅存,其他的已佚。传奇三种,《宝剑记》 《断发记》今存,《登坛记》已佚。散曲集 有《中麓小令》《卧病江皋》《四时悼内》。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字 义仍,号若士、海若、海若 士,别号清远道人,晚年自 号茧翁。所居书斋名玉茗堂, 清远楼。抚州临川人。著有 传奇五种:《紫箫记》《紫 钗记》《牡丹亭》《南柯梦》 《邯郸梦》。其中《紫钗记》 是《紫箫记》的改本,因此 历来称《紫钗记》以下四种 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 四梦‛。
无名氏《鸣凤记》
《鸣凤记》的作者相传是这场斗争的直
接参加者王世贞或他的门人 焦循的《剧说》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相传《鸣凤》传奇,弇州门人作。 惟‚法场‛一折,是弇州自填词。初成 时,命优人演之,邀县令同观,令变色 起谢,欲亟去。弇州徐出邸抄示之曰: ‘嵩父子已败矣。’乃终宴。‛
《鸣凤记》传奇现存的最早刻本是
明光宗朱常洛,年
号泰昌,明代第14 位皇帝,在位一个 月。
明熹宗朱由校,
(1621-1628), 明代第十五位皇帝, 在位七年,年号天 启。
明思宗朱由检,
(1628-1644), 年号崇祯,明代第 十六位皇帝,光宗 朱常洛之子,熹宗 朱由校之弟。 在 位17年。
明代中后期,传奇以情节的复杂和悦耳的音
“四大声腔‛
余姚腔
海盐腔
弋阳腔
昆山腔
:从梁辰渔用昆山腔演唱《浣纱 记》之后,成为独霸剧坛的声腔,直到 乾隆晚年,四大徽班进京,进而引起所 谓‚花雅之争‛
李开先《宝剑记 》
李开先(1502-
1568),字伯华, 号中麓,别署中麓放 客,章丘人。嘉靖八 年进士,官至太常寺 少卿,提督四夷馆。 嘉靖二十年(1541) 四十岁时,因上疏抨 击朝政被罢官为民, 归乡隐居终老 。
《宝剑记》的思想倾
向是十分复杂的,第 三十七出《夜奔》是 全剧最出彩的,也可 以看出林冲在投奔梁 山时的矛盾心情,也 可以看成是作者自身 矛盾心情的写照: ‚专心投水浒,回首 望天朝。急走忙逃, 顾不得忠和孝。‛
梁辰鱼《浣纱记》
西施咏王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宝剑记》传奇现存嘉靖二十六年
(1547)原刻、嘉靖二十八年增刻序跋 本。全剧五十二出,取材于《水浒传》 第七回《豹子头误入白虎堂》到第十二 回《梁山泊林冲落草》,但多改易,面 目一新。
一开始就强化了林冲与朝廷的矛盾
步步紧逼的轮番对比加强了矛盾展开得
激烈程度 通过对林冲家庭的描写,加强了戏剧矛 盾所引起的情感反应
明传奇
传奇的概念:明清以来在南戏基础上发
展演变而来的长篇戏剧称之为传奇。 传奇戏的特点与南戏大致相同:在音乐 上,传奇以南方音乐为主;在戏剧结构 上一般篇幅较长,情节复杂,刻画人物 细腻精致 。
(1)前期:洪武——明孝宗弘治年间,
(1368-1505),这是明代戏剧的沉寂 期; (2)中期:明武宗正德年间——明神 宗万历年间,(1506-1620),这是明 代戏剧的鼎盛时期,明武宗正德皇帝可 以说是以其个人的努力来打破程朱理学 对人性束缚的一个人; (3)后期:天启——崇祯(15061644),这一时期是戏剧深入发展的时 期。也可以中后期并称。
泰州学派的学者由王阳明的“心体”出发,
把心学愈来愈向感性方向推进,明确提倡自 然,肯定人的欲望。而李贽更是大讲“童 心”,提倡“私欲”,他的《童心说》我们 前面已经讲过“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 一念之本心也。”,“夫私者,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 矣。”
在泰州学派的鼓荡下,肯定人的私欲,追求个性自 由,张扬世俗享乐,成为明代中后期一股思想解放 的文化思潮,弥漫于整个社会。 “尝见读书才士,与一切伶俐俊少,谈及淫污私情, 必多方揣摩,一唱百和,每因言者津津,遂使听者 跃跃。 ” 与社会心理,社会风气和哲学思想相呼应,晚明时 期一股“主情”(即主张以个人的主观心灵,真实 感情为文学的本源,对象和功能)的进步的文艺思 潮席卷文坛。因此晚明戏剧家们明确指出曲是“心 曲”,是表达人的主观情性的最佳艺术形式。
明孝宗朱祐樘,
(1470年-1505 年),年号弘治, 是明宪宗成化帝朱 见深的三子。明朝 第9 位皇帝(1488 年——1505年在 位),在位18年, 享年36岁。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
孝宗的独生子,生 于弘治四年(1491 年),死于正德十 六年(1521年), 在位16年。
明世宗嘉靖皇帝
在汤显祖的人性观中,情和理既有矛盾对立
的一面,也有统一同源的一面。在他感到现 实社会中的天理禁锢和扼杀人性、人情的时 候,当他的个性意识在心灵中占上风的时候, 他在创作中就着重表现出了情与理的对立和 冲突,并且以艺术的激情把这种冲突推向势 不两立的极端,比如《牡丹亭》;而当他为 了捍卫情的合理性、正义性和纯洁性的时候, 他便声称情能战胜理;当他心中以人伦为人 的本性传统人性观支配他的思想的时候,他 则着重声明情和理的统一,理中有情,情中 有理。
除了传奇作品以外,汤显祖还是当时一
位著名的诗文作家。他在二十六七岁时 就刊印了诗集《红泉逸草》(1575), 《雍藻》(1576,已佚)。而后又把万 历五年到万历七年的百余首诗赋编为 《问棘邮草》。此外还有《玉茗堂文集》 《玉茗集》,流行于世。
汤显祖的时代,以王守仁‚心学‛为代表的
一元人性观占压倒性优势的时代,是明代中 叶以后哲学思想的主流,汤显祖的人性观念 也是一元的,他说:‚天机者,天性也;天 性者,人心也。‛,‚人生而有情‛,‚性 乎天机,情乎物际。‛也就是说,天机、人 心、性、情都是出自同一本体的,即人生而 有之的天性,其区别仅仅在于,性是人性的 必然,无善,无恶;情则是人性的可能,随 物而动,乃分善恶,善恶皆为情之固有。情 之善者,即为名教(伦理道德)之根基,因 此必须遂情以存性。这也就是汤显祖一生追
的文人化作为其鲜明的表征。 从表面上看,文人士大夫的积极参与与 戏曲活动已经成为一种时髦的社会风气; 而从深层次看,文人士大夫越来越自觉, 也越来越执著地借助于传奇戏曲来表达 自身的主体精神和主体需求,因而传奇 成为文人士大夫社会存在和生命意识的 艺术表现形态。
齐悫在他的《令(加言字旁)痴符序》
调两大优势击败杂剧,进入了其全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中国戏剧被传奇垄断。而且他们 的作品继承了南戏直面现实,揭露社会黑暗 的传统,剧坛呈现出一片生机。
三大传奇
李开先的《宝剑记》
梁辰鱼《浣纱记》
无名氏的《鸣凤记》
三大传奇的问世,标志着明传奇的
全盛。
创作流派的多种多样: 汤显祖
‚临川派‛,主张至情 沈璟 ‚吴江派‛,重视音律,沈璟作品 《南九宫十三调曲谱》 梁辰渔 ‚昆山派‛
“读《六经》之实于吾心‛,认为普通百
姓通过‚致良知‛就可以达到圣人的境 界。 王守仁要求去人欲而识天理,追求一种 摆脱物欲,无所牵挂的‚心体‛,这种 ‚心体‛又不能不染上感性情感的色调。 泰州学派王艮:‚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 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百姓 日用条理处,既是圣人之条理处。‛
《浣纱记》是一出爱情戏,但是这里的
爱情有着明确的政治皈依,范蠡和西施 的爱情是无条件地服从于吴越之争的政 治大局的 。
虽未成配,已作卿妻,恐无此理 臣闻为天下者不顾家,况一未娶之女?
主公不必多虑。
小娘子美意,我岂不知。但社稷废
兴,全赖此举。若能飘然一往,则 国可存,我身亦可保。后会有期, 未可知也!若执而不行,则国将遂 灭。我身亦旋亡。那时节虽结姻亲, 小娘子,我和你必同做沟渠之鬼, 又何暇求百年之欢乎!
(1522-1567)嘉 靖皇帝并不是武宗 的儿子,也不是孝 宗的孙子。孝宗的 弟弟,成化皇帝的 次子兴王朱佑沅唯 一的儿子 。在位 45年。
明穆宗朱载垕,
(1567-1573)年 号隆庆,世宗皇帝 的三子,三十岁登 基,是为明朝的第 十二位皇帝。 在 位6年。
பைடு நூலகம் 明神宗朱翊钧,
(1573-1620), 穆宗皇帝长子,6 岁立为太子,10岁 即皇帝位,年号万 历。 在位48年。
配君子,不意苟合吴王。摧残风雨, 已破豆蔻之梢;断送韶华,遂折芙 蓉之蒂。不堪奉尔中馈,未可充君 下陈。
梁辰鱼写西施和范蠡的爱情生活,并不
是着眼于情爱本身,而是着重表现者对 情人国人的胆略和坚强的意志。作者充 分肯定了范蠡和西施为了国家大义而不 惜牺牲个人情感的行为,把男女爱情和 国家兴亡融为一体,相互生发,在明清 戏曲史上有开创性的意义。清代《长生 殿》《桃花扇》等传奇都受到了它的影 响。
王骥德《曲律》卷四《杂论》下:“诗不如
词,词不如曲,故是渐近人情。……快人情 者,要毋过于曲也。”曹履山《牟尼合记 序》,阮大铖《牟尼合》传奇卷首言:“闻 曲之为心曲,名言为曲,实本为心。”张琦 《衡曲麈谭》:“且子亦知乎曲之道乎?心 之精微,人不可知,灵窍隐深,忽忽欲动, 名曰心曲。曲者也,达其心而为言者也。” 说明了曲是心物化后的产品,比诗词文赋更 便于表达人的主观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