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美学
席勒认为只有游戏冲动才能把这两种冲动的作用 结合起来,排除一切强制,使人在物质方面和精 神方面都达到自由。这也正是游戏冲动能使人性 归于完整的根本原因 所以,美或活的形象是感性与型式(理性) 所以,美或活的形象是感性与型式(理性),主观 与客观在审美主体( 与客观在审美主体(人)的意识中的统一,或者说 是对象与主体的统一,美对我们是一种对象,同 时又是我们主体的一种状态。
知识要点
1德国古典美学的含义 2 德国古典美学具备现代性的几个维度 3 康德的美学思想 4歌德和席勒的艺术经验总结 5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知识背景
1 何谓德国古典美学? 这是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在德国以 康德、费希特、谢林、歌德、席勒和黑格 尔等为代表,所形成的一个美学流派。这 个流派,不仅以德国古典哲学作为理论基 个流派,不仅以德国古典哲学作为理论基 础,而且就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个组成部 分。
(2)审美判断的第二契机(量) (2)审美判断的第二契机(量) 康德认为,从量 康德认为,从量的方面看,审美判断是无 概念而又有普遍性的。关于审美判断的第 二契机,康德下结论说:“ 二契机,康德下结论说:“美是不涉及概 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的” 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的”。
(3)审美判断的第三契机(关系) (3)审美判断的第三契机(关系) 从关系上看,审美判断没有目的又有合目 关系上看,审美判断没有目的又有合目 的性。康德认为,审美判断“ 的性。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既无客观的 也无主观的目的” 也无主观的目的”。他对审美判断的第三 契机作了如下总结:“ 契机作了如下总结:“美是一个对象的符 合目的性的形式,但感觉到这形式美时并 不凭对于某一目的的表现” 不凭对于某一目的的表现”。
席勒的美学理论的出发点是人。他认为,要实现 政治自由,先决条件是要有具备完整性格的人, 而这种人又只能通过审美教育才能培养出来。 席勒认为,美的概念表面上来源于经验,实际上 却植根于人性。“ 却植根于人性。“要确定美的概念,只能用抽象 的方法,从感性─ 的方法,从感性─理性本性的能力中推论出来, 总之,美只能表现为人性的一种必然条件” 总之,美只能表现为人性的一种必然条件”。
在席勒看来,美根源于两种冲动的相互作用,相互结合, 实质上是人性的完成,是自由。人不只是物质,也不只是 精神,因此美既不只是生命也不只是形象,生命受感性需 要的支配,形象受理性需要的支配,都没有真正的自由, 只有在游戏冲动中,人才避免了来自两方面的强制,把生 命与形象,感性和理性统一起来,获得充分的自由。 如同康德一样,席勒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力求避免历史上 经验派与理性派的片面性,而对二者加以调和。他把美放 在人性的高度和历史发展的背景下加以研究,努力从真、 善、美的统一中去把握美的客观性。
二 康德对美的分析是从分析鉴赏(鉴赏是 康德对美的分析是从分析鉴赏(鉴赏是 评判美的能力)判断(Geschmachsureil) 评判美的能力)判断(Geschmachsureil) 即审美的判断入手的。康德认为,判断力 是把特殊包涵在普遍之中来思维的能力。 有两种判断,一种是先有普遍,再找特殊, 这就是规定判断或科学判断,另一种是先 有特殊,再找普遍,这才是审美判理论 崇高论(与朗基努斯、席勒的比较) 艺术的本质特征——游戏说 艺术的本质特征——游戏说 审美观念 天才论
第二节 歌德和席勒
一 歌德的美学思想 歌德(Johann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 Goethe,1749— 1832)主要是诗人和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思想家 1832)主要是诗人和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思想家 和美学家。 歌德对美学的兴趣曾受到康德的启发。但是, 歌德并不是康德的忠实信徒,如果说康德更多面 向抽象理论,那么歌德就是更多地面向实际。 歌 德的美学思想并不否认外部客观现实世界存在于 我们的意识之外。他十分重视实践和感性经验的 作用。
歌德谈美更多谈的是艺术美。他认为艺术美主要表现在特 征、内容和意蕴方面。所以,歌德认为,艺术或艺术美应 当是“有生命的显出特征的整体” 当是“有生命的显出特征的整体”。 歌德反对自然主义,要求艺术高于自然。他认为,艺术 不但要服从自然,而且要超越自然,艺术并不是机械的摹 仿,而是基于自然的一种创造,是“ 仿,而是基于自然的一种创造,是“对自然的最称职的解 释者” 释者”。艺术应当把自己的美加到自然身上,使题材得到 升华,通过个别表现出一般。 对于艺术家来说,自然只是艺术的“材料宝库” 对于艺术家来说,自然只是艺术的“材料宝库”,艺术 家要凭伟大的人格去胜过自然。创造出”第二自然” 家要凭伟大的人格去胜过自然。创造出”第二自然”,这 是“一种感觉过的,思考过的,按人的方式使其达到完美 的自然” 的自然”。
关于德国古典哲学,恩格斯在《 关于德国古典哲学,恩格斯在《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 展》一文中,曾经这样加以论述: 在法国发生政治革命的同时,德国发生了哲学革命。这个 革命是由康德开始的。他推翻了前世纪末欧洲各大学所采 用的陈旧的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体系。费希特和谢林开始 了哲学的改造工作,黑格尔完成了新的体系。从人们有思 维以来,还从未有过象黑格尔体系那样包罗万象的哲学体 系。 从恩格斯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德国古典哲学是从康德到黑格 尔所进行的一场哲学史上的革命。其体系的广大和包罗万 象,是人类自有哲学以来,还从未有过的。
二 席勒的文艺思想 席勒(Friedrich Schiller,1759-1805)是诗人、剧作家、 席勒(Friedrich Schiller,1759-1805)是诗人、剧作家、 历史学家和美学家。他的美学著作主要有:《 历史学家和美学家。他的美学著作主要有:《论秀美与尊 严》(1793)、《美育书简》(1793-1794)、《论崇高》 (1793)、 美育书简》(1793-1794)、 论崇高》 (1793-1794)、 论运用美的形式所必有的界线》 (1793-1794)、《论运用美的形式所必有的界线》 (1793-1795)和 论素朴诗和感伤诗》(1795)等。 (1793-1795)和《论素朴诗和感伤诗》(1795)等。 在美学史上,席勒是从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美学向黑格尔 的客观唯心主义美学转变的重要环节,占有重要的历史地 位。 《美育书简》是席勒写给丹麦王子奥格斯堡公爵的 美育书简》 27封信。是对法国大革命进行哲学沉思的产物。 席勒认 27封信。是对法国大革命进行哲学沉思的产物。 为,法国大革命没能解决政治自由问题,通向自由之路不 应当是政治经济的革命,而应当是审美教育。
歌德故居
歌德在谈到美学和艺术问题时,一贯反对抽象的哲学思辨, 注重从客观的现实出发。关于美,歌德认为,美是自然的 一种“本原现象” 一种“本原现象”或者说,美是自然规律的表现,也就是 说,美是自然本身所固有的。他还说过:“ 说,美是自然本身所固有的。他还说过:“美是自然的秘 密规律的表现,没有美的存在;这些规律也就绝不会显露 出来。 歌德所讲的自然,是指包围着人的外部客观世界,既包 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生活。但他并不认为自然的一 切表现都是美的,只有那些具备了良好的条件,从而达到 自然发展的顶峰,实现或符合自然目的的事物才是美的。
三他从形式逻辑判断的质、量、关系和方式四个方面对审 美判断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审美判断四契机学说。 (1)审美判断的第一契机(质) (1)审美判断的第一契机(质) 康德说,我们判别某一对象美或不美,并不是对某个 对象作出逻辑判断,而是藉助想象力作出情感上的判断, 看它是否引起主体的快感或不快感。康德对审美判断的第 一契机做出如下总结:“ 一契机做出如下总结:“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 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象显现方式 进行判断的能力。这样一种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 进行判断的能力。这样一种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
由于要实现这两种要求,我们便受到两种相反力 量的推动,一种是感性冲动,他来自人的感性本 性,把人置于时间的限制之中,使人变为物质。 一种是形式冲动,他来自理性本性,保持人格不 变,扬弃时间和变化,追求真理和正义。 前者造成各种个别情况,后者则建立起一般原则, 这两种要求和冲动都是所固有的天性,理想的人 性就是二者的和谐统一。 文化的任务就在于监视这两种冲动,确定他们各 自的界限,使之互不侵犯,相得益彰。
第七章 德国古典美学
西方哲学的三个阶段
宽泛地讲,西方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这是一个不断回归的过程: 本体论——认识论——语言论 本体论——认识论——语言论 本体论关注“世界是什么” 本体论关注“世界是什么”? 认识论关注“我们如何认识世界” 认识论关注“我们如何认识世界”? 语言论关注“我们如何言说世界” 语言论关注“我们如何言说世界”? 这三个阶段是一种递进关系,也是一种包涵 关系。
(4)审美判断的第四契机(方式) (4)审美判断的第四契机(方式) 从方式上看,即从判断的可能性,现实性和必然性看, 方式上看,即从判断的可能性,现实性和必然性看, 审美判断不但是可能性、现实性;而且要求必然性。也就 是说,审美对象对任何人都具有必然性,必然引起审美快 感,二者之间有着必然联系。关于审美判断的第四契机康 德总结说:“ 德总结说:“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当作一种必然的愉快的 对象。”康德把这一切都建立在先验的“共同感” 对象。”康德把这一切都建立在先验的“共同感”的假定 上面,其哲学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他鲜明突出了美 的本质和特性问题,使这一问题的探讨进入了新的阶段; 明确提出了美感经验的理性基础和社会性问题,从而把美 的问题同人的全部心理和人类整体联结起来。
他从康德的观点出发,首先把人性分成感性和理 性两个部份,认为人身上具有两种对立的因素, 一是人格(Person),一是状态(Zustand),人格 一是人格(Person),一是状态(Zustand),人格 即自我或理性,状态则是自我的诸规定或感性。 人格的基础是自由,状态的基础是时间,有如花 开花落,花总是花,人格持久不变,而状态( 开花落,花总是花,人格持久不变,而状态(花开、 花落) 花落)则随时而变。这就是说,人既有超越时间的 一面,又有受制于时间的一面,人既是有限存在 又是绝对存在,既有感性本性又有理性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