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留园建筑特点分析

留园建筑特点分析


2.艺术特色
(1)留园占地三十余亩,集住宅、祠堂、家庵、园林于一身, 该园综合了江南造园艺术,并以建筑结构见长,善于运用 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文化,吸取四周景色, 形成一组组层次丰富,错落相连的,有节奏、有色彩、有 对比的空间体系。
(2)空间的有序组织:留园的入口, 曲折、封闭、狭长, 运用 了大小、疏密、开合闭启、明暗及方向的变化等多种对比手 法, 顺势曲折, 构成丰富多变的空间组合, 手法巧妙, 使通 常认为难以处理的狭长通道,具有了生气和抑扬顿挫的节奏 感。同时又借用了空间变化的艺术处理手法, 引导人们循着 特定的方向路线欣赏景观。
• 远翠阁
方干诗:“前山含远翠, 罗列在窗中。”诗与景符, 借以为名。其下即自在处, 刘氏时曾名“空翠”,后 改名含青楼,盛氏时名 “远翠阁”。阁实质为楼, 其上三面都置有明瓦和合 窗,二层,单檐歇山造。
• 汲古得修绠
唐韩愈诗:“汲古得修 绠。”《说苑》:“管 仲曰短绠不可以汲深 井”。绠 ,井索也。修 绠,即长索。意思是, 钻研古人学说,必须有 恒心,下功夫找到一根 线索,才能学到手,和 汲深井水必须用长绳一 样。这里从前是书房。 盛氏时称汲古得修绠。 建筑在五峰仙馆西,硬 山卷棚造。
• 济仙亭
此亭为廊亭,盛氏 时此亭无名,后因亭 北青枫树边有一石形 如济颠,而俗称济仙 亭。
• 明瑟楼
水经注:“目对鱼鸟,水木明瑟。”此处环境雅洁清新,有 水木明瑟之感,故借以为名。楼为二层半间,卷棚单面歇 山造,楼上三面置有明瓦和合窗,楼梯在外,用太湖石堆 砌而成,梯边一峰屹立,上镌“一梯云”三字。楼梯面东 墙上,有董其昌书“饱云”二字砖匾一块。此楼刘氏时已 有。
(2)立意
明徐泰时创建时,林园平淡疏朗,简洁而富有 山林之趣。至清代刘氏时,建筑虽增多,仍不失深 邃曲折幽静之趣,布局和现在大体相似,部分地方 还保留了明代园林的气息。到盛氏时,一经修建, 园显得富丽堂皇,昔时园中深邃的气氛则消失殆尽。
此园整体是一个圆形的布局, 圆圆的一块土地, 团 团的一汪水面。建筑物与地形融为一体, 活脱脱地显 示出一团和气之象, 如一幅苏州桃花坞年画, 所以 “留园”是滴溜溜地圆的意思。让观赏者进园之后 留连忘返, 多留一些时间。
• 佳晴喜雨快雪之亭
佳晴,宋范成大诗“佳晴 有新课”。喜雨,春秋谷 梁传,“喜雨者有志于民 者也。”快雪,王羲之帖 “快雪时睛”。都是指对 农田有利之意。这里指四 时景物,不论晴雨都好。 亭为单檐歇山造,解放后 在原盛氏亦吾庐的基础上 改建而成。原来“佳晴喜 雨快雪之亭”在五峰仙馆 后院西北方向(今为一排 花墙)。刘氏时即有,盛 氏时称此名。
• 小蓬莱
《史记》:“海 中有三神山,名曰蓬 莱、方丈、瀛洲,仙 人居之。”此处在水 池当中,故借以为名。 二面曲桥相连,上面 架以亭式紫藤棚架。 此处有黄石,刻有 “小蓬莱”三字,系 解放后新题。盛氏时 园中亦有小蓬莱者, 据考证系指今西部土 山。
• 濠濮亭
《世说》:“晋简文帝 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 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 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 也,觉鸟兽禽鱼,自来 亲人。”濠,即濠上, 濮,水名,古人观鱼之 地。此处借以为名。亭 为方形四角,单檐歇山 造,其北挑出水面而筑。 刘氏时称此亭为“掬月 亭”。亭侧池畔立有一 石,倒影池中如圆月, 名印月。盛氏时名“濠 濮想亭”。今易名濠濮 亭。
• 闻木樨香轩
闻木樨香轩为中部 最高处,山高气爽,四 周景色尽现眼底,轩前 有联:“奇石尽含千古 秀;桂花香动万山秋。”
木樨,即岩桂。轩为 方形,后倚云墙,单檐 歇山造,徐氏时称“桂 馨阁“,刘氏时曾名 “餐秀轩”,盛氏时改 为今名。
• 可亭
亭,《释名》:“停 也,道路所舍,人停集 也。”可亭,取白香山可 以容膝,可以息肩,当其 可斯可耳之意,指此处有 景可以停留观赏。亭为六 角,飞檐攒尖,结顶为一 花瓶倒扣(为 1953 年整 修时应急之作)。刘氏时 称“个中亭”,盛氏时称 “可亭”。解放后整修, 亭顶比昔时略尖一些。
• 冠云楼
冠云,峰名,此楼 为观冠云峰而设,盛氏 时楼曾名“云满峰头月 满天楼”。楼下名“仙 苑停云”。建筑为三开 间五架屋,东西两面又 各接一间四架屋。楼下 正中壁上嵌有古代鱼化
石一方。
• 冠云亭
冠云,峰名,为观 峰而设。亭为六角 攒尖,顶部饰有如 意桔子。
• 冠云台
冠云,峰名,此台 实质系亭,为观峰而 设,建筑呈正方形, 单檐歇山造。
留园建筑特点分析
1.总体布局
(1)背景 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原是明嘉靖年间太
仆寺卿徐泰时的东园。清嘉庆年间,刘恕以 故园改筑,名寒碧山庄,又称刘园。同治年 间盛旭人(其儿子即盛宣怀,清著名实业家 政治家,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南洋公学(上 海交通大学)创始人)购得,重加扩建,修 葺一新,取留与刘的谐音,始称留园。
(5)以廊为脉,通幽度壑,又有大小不同的庭院景区,园中 有园,迂回曲折。
3.单体建筑艺术特色
• 冠云峰
留园内的冠云峰乃太湖 石中绝品,齐集太湖石 “瘦、皱、漏、透”四 奇于一身,相传这块奇 石还是宋末年花石纲中 的遗物。
楠木殿
楠木殿是对“五峰仙馆”的俗称,“五峰”源于李白的诗句: “庐山东南五老峰,晴天削出金芙蓉”。
• 还读我书斋
晋陶潜《读山海经》诗: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 书”。此处从前是书斋, 建筑为楼,二重,硬山造, 刘氏时称“还读馆”,盛 氏时称“还读我书斋”, 解放后曾称“还我读书 处”,现已恢复原名。
• 又一村
陆游诗:“山重水复疑无 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亭为正方形,单檐歇山造, 解放后新建。“又一村” 三字盛氏时即有,开始系 指东面一片,即“花好月 圆人寿轩”,“少风波处 便为家”,“亦吾庐”这 一范围,后开辟西部,通 常指西面一带。因广植梅 林,并有绿杨、桃杏、菜 畦、豆架,富有田园风味, 故名。
• 涵碧山房
宋朱熹诗“一水方涵碧, 千林已变红”。建筑面池, 水清如碧,涵碧二字不仅 指池水,同时也指周围山 峦林木在池中的倒影,故 借以为名。建筑三间,卷 棚硬山造,东面紧靠明瑟 楼,刘氏时称“卷石山 房”,盛氏时名“涵碧山 房”,因建筑前临荷池, 故通常又称荷花厅,俞樾 《留园记》中“凉台燠馆” 即是指此。
楠木殿厅堂面阔五间,中间用纱隔屏风隔出前后两厅。其 中前厅约占了整个建筑的三分之二的面积。正厅中间朝南设供 桌、天然几、太师椅等家具,左右两边分设几、椅。众多家具 将正厅空间分隔成为明间、次间和梢间等空间系列,这样的空
间分布较一般的江南厅堂更加错综复杂,典雅繁美。
• 雨过天晴图
留园的五峰仙馆内保存有一件 号称“留园 三宝”之一的大理石天然画 “雨过天晴图”。 只见一面大理石立屏立于墙边, 石表面中 间部分隐隐约约群山环抱,悬 壁重叠,下部流水潺潺,瀑布 飞悬,上部流云婀娜,正中上 方,一轮白白的圆斑,就像一 轮太阳或者一轮明月,这是自 然形成的一幅山水画,这块直 径一米左右的大理石出产于云 南点苍山山中,厚度也仅有15 毫米,真奇怪这么大尺寸的一 块大理石是如何完好无损从相 距千里之外的云南运到这个江 南苏州的,真是一个谜。
• 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厅 堂、走廊、粉墙、洞门等建筑与假山、水 池、花木等组合成数十个大小不等的庭园 小品。其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 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卓越智慧和江 南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谢谢观赏
苏州 留园
• 曲溪楼
《尔雅》:“山渎无所 通者曰溪,又注川曰溪。” 曲溪,亦即曲水,此处为 借用。建筑临水,二层, 单檐歇山造,楼只有前半 爿,下为过道,狭长,进 深仅 三米 左右,南北长 十余米。其下刘氏曾名 “攸宁堂”,楼名曲溪, 曲溪之名用至今。
• 西楼
位置在五峰仙 馆之西,刘氏时 曾名西爽,今俗 称西楼。建筑为 单檐歇山造,和 曲溪楼相通。
• 清风池馆
《诗经》:“吉甫作 颂,穆如清风。”又 宋苏东坡《赤壁赋》 中“清风徐来,水波 不兴”。水榭向西敞 开,平临近水,环境 舒适,借以为名。建 筑为水轩形式,单檐 歇山造。刘氏时称垂 杨池馆,盛氏时改名 为清风池馆,昔署匾 曰“清风起兮池馆 凉”。
• 自在处
宋陆游诗“高高下下天成 景,密密疏疏自在花。” 此处景色与诗意相同,借 以为名。前侧一峰名“朵 云”,对面置有青石牡丹 花台,雕刻精美,为明代 园林遗物。
• (3)“实、虚、空”的组合产生了曼妙的的空间效果:西楼 与古木交柯通过廊屋连接,廊墙上开连续漏窗。从室内 观之,透出室外山池之境犹若连续的小品画幅;自室外 观看,漏窗的空透图案又成为墙面上连续而有节奏的装 饰。这样的虚实延伸了物体本身的美。
(4)小园的庭院空间因不同的地形地貌及不同建筑更显得其 层次的多变,有不乏其个性的表达,水体来来去去,小 径曲曲折折,亭榭怪石水中波浪交融,垂柳依依浮荡水 面,小舟在柳丝下鳞波中缓缓荡漾,如画中游,如临仙 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