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从自我的思维方式开始
——新年,与老师们共勉
夏青峰
新春将至。
站在新旧交替的节点上,人们总喜欢回望与畅想。
每个节点,其实就是人生的一个驿站,在这里,我们稍作停留,掸去一路的风尘,理理那过去大大小小的细节与珍珍贵贵的瞬间,无论是欢乐还是遗憾,它都已经构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我们还需继续前行,走向那没有去过的地方,不断地让自己的生命更加丰盈。
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我们是否应该有些变化?变化是肯定的。
即使我们不变,时间在变,形势在变,周围的世界都在变,我们不变也得变。
是被动地无可奈何的变,还是主动地引领着周围在变,这其实关系到我们未来的幸福。
可是怎么才能引领周围的变化呢?周围需要改变的东西太多了,我们经常会义愤填膺,也曾大声疾呼,可是并没有太多的人听进去我们的“金玉良言”啊,我们还能怎么做呢?其实,当我们总是盯住周围环境中太多的问题时,我们本身也构成了别人眼里“周围环境中的问题”,别人也正在对我们极力建议,可是,我们也是听不见的。
我们都太喜欢指责自身以外的问题了,因为,这是最容易的。
这个世界啊,最难改变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
自己的思维方式变了,自己的世界也就变了。
自己的世界变了,周围的世界也就变了。
新的一年,就让我们的改变,从自己的思维方式开始吧。
一、重视理念
我们站在教育工作的第一线,整天都面对着具体的学生,做着具体而又琐碎的工作。
埋头在杂务里,我们最需要的是,经常抬起头来,仰望一下天空,想想我们正在走向何方,我们所做的事情,它符合教育目的与教育规律吗?仅仅是脚踏实地,而不仰望星空,我们有时就会迷茫的。
经常听老师说:“我最不喜欢别人跟我说些虚的,告诉我实实在在的做法,多好。
”是的,我们都希望听到那些拿到手就能用的具体方法,很实在,很管用,可是,这正是我们做具体工作的人很容易形成的思维缺陷。
任何方法都针对一些特定的条件,条件变了,方法也就不灵了,那我们怎么办?再等着别人来告诉我们另外一个具体的方法?这个世界变幻无常,不存在“包治百病”的方法,有的只是一些理念与原则,而方法是存在于理念之中的。
希望别人跟自己讲具体的方法而不讲那些理念,实际上是懒人的心态,只想得到“鱼”而不去思考“渔”。
理念是上位的,理念到了,方法也许就会随之而出,而且方法一定是多样而非单一的。
只关注方法,而轻视理念,我们会走得很被动、很缓慢。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是实在的,而“道”却是虚空的,说“器”容易论“道”难。
在实际工作与生活中,由于用来“务虚”的思考太少,所以我们经常是在“拼命地奔跑,而忘记了为何而出发”,不断地折腾,甚至是南辕北辙。
在匆忙的行走中,我们需要给自己留些“坐而论道”的时空。
二、打破框框
要接受一些新理念,需要让自己心态开放,知道很多东西都是可以变的,很多东西都有不同的样子。
世界本是丰富多彩的,只是我们经常戴着一种固定颜色的有色眼镜去看世界,长期下去,以为这个世界就是这种颜色了,别人说世界还有另一种颜色,我们就会打心底里排斥,甚至还嗤之以鼻。
我们总是在给自己的思维不断地设定着框框,认为什么什么就应该如何、只能如何,人最难的,就是突破自己设定的思维框框。
这次我们请了8位特级教师来校进行上课讲学,他们风格各异,甚至有些是完全相反,但每节课又都是那么地成功与令人难忘。
我们搞这个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想让老师们感受到,课,不是只有一种上法,没有什么东西是必须怎样上的,大家的思维要开阔些,不要被框框与规范限制住。
老师们不知是否注意到,尽管8位教师在“器”上是表现出不同的形态,但是,在更高的层面上去理解、比较与思考,他们在“道”上是一致的。
我们需要做的是,多多领悟这些“道”。
而要能领悟“道”,就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不要总以为自己的就是对的,总以为世界的存在就只有这样一种方式。
英国作家巴吉尼与斯唐鲁姆合写的一本书《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Do you think what you think you think?)非常有趣,大家不妨可以看看,它用一些趣味盎然的方式,让你反思你的所思之物与所想的方式,并揭示其中一些令人惊讶的事实。
你可能最终发现,自己过去坚信的想法,原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三、反思传统
自己以为的,不一定就是自己真的那么想,很多时候,自己会欺骗着自己。
传统也是,我们都很尊重传统,但是不能迷信传统,因为传统也会欺骗人的。
想起了熊培云先生在《重新发现社会》那本书里,描绘了一个关于“传统”的“经典寓言”:实验人员把五只猴子关进一个笼子里。
笼子上面挂着一串香蕉和一个自动喷水装置,只要有猴子拿香蕉,马上会有水喷向笼子,将五只猴子淋湿。
每次尝试都失败后,最后猴子们达成共识:不要碰香蕉,否则水会喷出来。
后来,实验人员把其中一只猴子换掉,换进一只新猴(A猴)。
A猴看到香蕉,立刻去拿,结果被另外四只猴子暴打一顿。
因为那四只猴子认为A猴的行为会让它们淋水,因此齐心协力制止A猴碰香蕉。
当A猴的每次尝试都会引来一阵暴打,它便很快接受了香蕉屁股摸不得的“猴子共识”。
用相同的步骤,实验人员陆续换掉了所有的旧猴。
当新来的B猴想拿香蕉时也遭到了其他猴子的暴打。
有意思的是,维持秩序者同样也包括A猴。
当禁忌变成了一种传统,A猴变成了传统的忠实捍卫者。
就这样,当笼中猴子都被换成新猴子,也没有哪只猴子敢动笼子顶上的香蕉。
它们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原因香蕉成为了禁忌。
即使实验人员早已挪走了喷水装置,猴群仍会通过他律与自律来维护它们的“猴子共识”。
这便是“传统”的由来。
传统必须随着形势而变。
我们需要不断地突破传统,进而创造出新的传统来替代旧的传统。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有着太多的传统需要我们去反思、去审视、去突破,我们的教育创新从何而来?先从一点点地突破传统开始。
四、充实未来
我们都喜欢站在过去,规划未来。
可是,无论怎么规划,未来也只是过去经验的延伸,也只是我们把目前的想法在时间上从现在拉向了未来。
我们能否换一种思路?不要总是想过去我们如何如何,而是多想想,未来会是什么样?我们在内心中构建了未来那理想的状态了吗?或者说,我们在“未来的货架”上,已经放置了多少货物?把未来的理想状态想清楚,充实好未来的货架,进而倒过来想,为了达到那未来的理想状态,我们今天应该做些什么。
有本书叫《克服思维的定势》,作者鼓励我们要让思想多居住在“未来的房间里”而少居住在“过去的房间里”。
作为教师,我们可能就要多思考,现在的孩子在十几年以后走上社会的时候,他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个什么样子,社会发展该如何,素质要求是什么,把未来想象得越具体,我们今天做得才可能越实在。
改“由过去规划未来”为“由未来规划现在”,向过去学习,但更向未来学习,通过充实未来而充实现在,我们能形成这样的思维方式吗?
新年里,我们充满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