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改变人的思维方式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将人类推向了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因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历程,大到国家社会,小到企业个人,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皆体现的淋漓尽致。
对于国家而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高科技领域的实力已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亦成为各国角逐的无烟战场。
对于企业而言,谁掌握了新的科学技术谁就赢取了天下,谁掌握了商业领域的核心技术谁就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操胜券。
对于个人来说,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皆渗入了科学技术的魅影,它改变了几千年以来人类固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物质精神享受。
尽管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但同时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负面效用,如环境污染、生态危机、核威胁、劳动异化、社会冷漠等,加之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当事人对利益的不同考虑与追求,以及科学技术系统的复杂和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导致了科学技术应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即可造福万代,也可能遗患无穷。
不论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作为个体的人,科技同样无时无刻又无所不在的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互联网应用的加速普及,互联网技术不断取得一次又一次的革命性突破。
随之产生的各种网络产品,网络成为了每个人生活的必需品,支撑着网络的“大数据”也更加深入的影响每个人的生活。
下面就以大数据为例谈一谈科学技术对人的思维方式的改变。
“大数据”,其是指一个体量特别大,数据类别特别大的数据集,在实际使用中没有特定的数值定义来严格把控大数据的体量。
数据类型多种多样,传统的数据更多的是指纯粹的数学统计。
然而随着数据类型的不断增多,大数据又有了新的定义,其指的是无法使用传统手段或工具来进行运算或分析的信息。
大数据采用了新的方式来应对数据集,而这些数据集恰恰是用户无法采用传统手段处理的类型多样、体量庞大的数据集合。
大数据技术一经投入市场迅速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其在多方位多领域的应用前景广为世人看好.大数据主要通过强大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力,以决策、模拟、判断等方面为渠道对各领域产生了深厚的影响。
美国作为全球大数据领域的先行者,在运用大数据手段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已先行实践并取得显着成效。
在治安领域,大数据已用于信息的监控管理与实时分析、犯罪模式分析与犯罪趋势预测,北京、临沂等市已经开始实践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判断分析,打击犯罪。
在交通领域,大数据可通过对公交地铁刷卡、停车收费站、视频摄像头等信息的收集,分析预测出行交通规律,指导公交线路的设计、调整车辆派遣密度,进行车流指挥控制,及时做到梳理拥堵,合理缓解城市交通负担。
在医疗领域,部分省市正在实施病历档案的数字化,配合临床医疗数据与病人体征数据的收集分析,可以用于远程诊疗、医疗研发,甚至可以结合保险数据分析用于商业及公共政策制定等等。
对科研领域而言也是尤为重要的,大数据下的分布式模拟算法使得计算机的深度学习成为可能,这代表着人类在未来的人工智能发展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大数据”已经在多个领域证明了它的重要性和价值。
像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这样的研究机构、多家医药公司和多家能源公司都积累了大量的数据,现在每天都在利用“大数据”技术从这些数据中获取价值。
NOAA 利用“海量数据”进行气象、生态系统、天气和商务研究。
NASA 则将“大数据”用于航空和其他领域。
医药公司和能源公司利用“大数据”获得更真实的结果,例如药品测试和地球物理分析。
随着大数据技术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的在应用上取得一定成果,目前尚未被开垦的领域也一定都会发掘出大数据广阔的应用前景的。
然而在探讨大数据应用的过程中个,也必须要冷静的看到大数据的热潮在扑面而来的同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梅宏在谈及大数据应用时,直言当前大数据应用领域令人担忧的现象。
梅宏表示,大数据技术正引领新一轮信息化建设热潮,但对大数据分析的使用应该谨慎。
真正的大数据应用应该体现出数据挖掘的深度和多源数据融合的广度,绝不仅仅是单源数据的“海量”。
“大”未必一定胜过“小”。
承载‘规律’的模型驱动更符合人类探求知识的本性,从数据的深度和广度看,均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全体数据’,就现实世界的复杂性而言,均是抽样数据。
只是对体量大的数据进行规律统计,或者仅仅是对一元的数据进行规律统计、分析、发布等,都不能叫大数据。
因此面对大数据,我们还是冷静、客观的来分析其对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列宁曾说过“意识形态的产生其实质就是人类活动中的不断重复再重复所逐步体现出来的。
这些形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①因此,从我们唯物主义者的角度来看,思维方式不是先验的,而是在后天产生的。
并且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产生的,也就是说社会实践是思维方式产生的基础。
前面已经谈到,思维方式演变的基础也是需要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条件的,也就是说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将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相互联系起来的过程才是思维方式产生、发展、变革的基础。
既然如此,不仅仅是物质性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还有科学实践、政治实践、艺术实践、文化实践等等。
正是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才促使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向前运动。
社会发展就是社会实践的上升运动,是和人类根本利益方向相一致的运动。
然而社会发展在带来正效应的过程中也随之带来负效应。
在向前运动、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曲折,在取得一些成果时也会遇到新的问题,这就迫切要求人们必须变革原有的思维方式,经过多种多样的方法产生一个新的适应当前环境且可以持续发展的新的思维方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物质生产的认识理解方面,其思维方式是由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这也就是说不仅仅是思维方式引导着人们对自然对社会对自己进行理解和认识,反过来思维方式演变的真正力量,也主要依赖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发展程度和发展速度。
事实上,科技发展在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同时,也暴露了许多负面效应。
然而这些负面效应如今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科学和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但是科学技术是可以被人利用和操纵的,这就造成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可能全部都是以人类共同利益为起点的。
这种严重的情况在人类历史上还是首次出现,当人们在追求物质和精神的发展的时候还要考虑到自然的问题、全球的问题以及其他人的问题,这就对人类建立一个新的思维方式提出了崭新的迫切的要求。
因此,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各个领域的迅速融合,就迫使我们面对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在这种新技术引导下的社会实践中的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来面对,又该以怎样的思维方式反过来发展这种技术。
通过分析大数据技术在目前的应用中主要呈现一些具体的表现,可以看出新的思维方式产生要更重视事物的全面性,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
摆脱曾经思维方式在认识过程中分门别类的习惯,更多的从一个混杂的、全体的角度去把握和理解事物,并用发展的眼观前瞻性的考虑事物未来的趋势和走向。
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的主体化,思维方法一旦形成,就获得了某种相对独立的功能,对具体的行为的产生起到了操控作用,从而将主体的把控作用完美的体现出来。
其中思维方式有着自己的一套成型理论,可以通过该理论系统的认识事物现状做出具体分析和相应反应,从而达到思维控制的目的。
因此在讨论新的科学技术对思维方式的影响时,最重要的就是要讨论其对思维方法的影响,因为正是思维方法的改变才导致了思维本身乃至思维主客体及思维方式的改变。
由于大数据具有全面性、重相关、混杂性等诸多特点,其对思维方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大数据实际上是对现有思维方法的一种深化和补充,实际上大数据技术的新特点并没有突破出信息技术的特点。
也就是说大数据技术不能对思维方法产生本质上的影响,它所影响的诸多思维方法其实仍旧在当代科学思维方法和辩证思维方法的框架内。
大数据技术的全集合特点其实是对归纳演绎思维方法的完善,它的“重相关”特点其实是对分析综合思维方法的补充,它的混杂性特点其实是对抽象具体思维方法的深化。
并且由于大数据技术本身就是信息技术的一部分,那么当代思维科学的控制论方法、信息论方法也是其主要承担的思维方法。
思维主体一般情况下指的是人类日常活动的载体,通过载体的外在表现我们可以看到此项行为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所以这个载体不是盲目随便而存在,它必须具备思维活动相关的要求才能正常运营。
在某些方面上而言,思维主体的目的性是重中之重,可谓是目的性逐步表现出主体性的实质,相应地,也就意味着其能动性越强。
思维主体的能动性又不仅仅指目的性,还有思维选择性、思维自主性及思维创新个等都是其能动性的重要表现。
大数据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对思维选择性和思维自主性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例如,当今的诸多猎头公司在使用大数据进行候选人筛选时,通常是将其工作中的表现进行数据化的分析,对候选人学历背景、工作经验、项目角色、管理能力等主观角度以及项目收益、团队KPI、市场效果等客观角度进行数据化的评价。
之后猎头会根据大数据技术带来的分析反馈生成一份候选人评估表格,这份表格很有可能决定了候选人之后的职业发展方向。
然而,我们都知道任何项目的成功与否都不可能仅仅是一个人的功劳,在这期间产生的团队因素是至关重要的,这就包括了诸如情绪管理、压力控制等等非理性的因素,这些非理性的因素是不可能被数据表现出来的。
所以实际上在这个例子中,无论是候选人还是猎头都丧失了其在思维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即思维能动性。
在整个过程中,数据本身替代了人,成为了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不仅如此,长此以往人会对数据产生很强的依赖性,从而彻底丧失思维主体的目的性和选择性。
思维主体不仅仅是思维的主体,而且同时也是实践的主体,实践作为唯一能将思维与自然、主观与客观联系在一起的中介,既是思维活动的基础,也是思维活动的最高体现。
主体思维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改造客观世界,离开实践,思维就会变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思维活动就变成了毫无根据、毫无意义的空想。
实际上大数据技术并没有违背思维主体实践性的基本要素,它的产生如同信息革命以来产生的其他技术一样,都是为了提高人类的生产力,为人类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做准备的。
大数据技术在思维主体实践性上的主要影响在于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其他技术的发展,诸如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领域。
这些领域都是依托于大数据技术而产生的,或者是有突破性进展的,它们对于大数据的关系就像是树木和养料的关系,正是由于了大数据技术的存在,人类才得以在这些领域进一步地探索。
这样看来大数据技术其实是思维主体实践性的进一步体现,思维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