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康复医学中心整体解决方案.doc

康复医学中心整体解决方案.doc

康复医学中心整体解决方案第一部分概述 1.1康复医学概念 1.2康复医学的发展 1.3中国古代康复 1.4我国康复医学的现状和前景第二部分老年康复 2.1中国老龄化特征 2.2老年医疗消费 103.3 老年康复市场前景 113.4 老年康复机构 123.5 老年康复服务模式 13第三部分康复医学 133.1 全面康复 133.2 康复评定 143.3 康复治疗 153.4 康复协作 163.5 康复机构 173.6 质量规范18第四部分康复医学中心规划建设 184.1 场地规划 194.2 设备建设 214.3 人力资源 234.4 管理系统 244.5 服务产品 264.6 文化建设 28第五部分投资概算及收益分析 295.1 投资概算 295.2 效益分析 305.4 价值体现 355.5 困局与对策 36第六部分项目实施 376.1 项目立项 376.2 项目运作 386.3康复评估系统 396.4 临床治疗系统 40第一部分概述康复一词,译自英语Rehabilitation,是由词头 re,词干 habilis 和词尾 ation,合成而成的。

其中 re-是重新的意思,habilis 是使得到能力或适应的意思,ation 是行为状态的结果。

因此rahabilitation 是重新得到能力或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意思.康复用于现代医学领域,主要是指身心功能,职业能力,社会生活能力的恢复。

世界卫生组织(WHO) 康复专家委员会在 1993 年正式定义:康复是一个帮助病员或残疾人在其生理或解剖缺陷的限度内和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根据其愿望和生活计划,促进其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生活上、职业上、业余消遣上和教育上的潜能得到最充分发展的过程。

机构康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 1.1 康复医学概念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20 世纪中期出现的一个新的概念。

它是一门以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的医学学科,也就是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医学学科。

康复医学的构成:基础康复学、康复残疾学、临床康复评定学和临床康复治疗学。

康复医学的三项基本原则:功能锻炼、全面康复、重返社会。

附:现代医学新模式与旧模式比较:旧模式新模式病因学生物-疾病生理-心理-社会-疾病病理学病因-病理-症状疾病-功能缺损(残损)-残疾-残障治疗学病理治疗控制疾病症状治疗(身体)抗生物治疗症状治疗消除症状功能治疗恢复功能(身体、精神、社会)附:临床医学模型与康复医学模型比较:临床医学模型康复医学模型解决问题疾病残疾、疾病医生的作用行动者、知情者教师、促进者病人的作用被动者主动者治疗定向个别进行、未形成组协作组工作方法治疗手段治疗疾病及人治疗残疾及人治疗恢复、组织促进功能恢复、模拟、调整、促进功能康复评定康复评定与诊断的区别:评定不同于诊断,远比诊断细致而详尽。

由于康复医学的对象是患者及其功能障碍,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恢复、重建或代偿其功能,康复评定不是寻找疾病的病因和诊断,而是客观地、准确地评定功能障碍的原因、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发展趋势、预后和转归,为康复治疗计划打下牢固的科学基础。

康复治疗技术常用的方法:物理治疗(PT)、作业治疗(OT)、言语治疗(ST)、心理辅导与治疗、文体治疗、中国传统治疗、康复工程、康复护理、社会服务。

康复医学科的工作方式:采用多专业联合作战的方式。

康复治疗组(team work)成员为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师(physiatrist),成员包括物理治疗师/士(PT)、作业治疗师/士(OT)、言语矫正师(ST)、心理治疗师、假肢与矫形器师(P&O)、文体治疗师(RT)、社会工作者(SW)。

1.2 康复医学的发展发展阶段物理治疗学阶段1880-1919 这个阶段利用物理因子单纯治疗,如按摩、矫正体操、直流电、感应电、达松阀、日光疗法、太阳灯、紫外线等。

学会名称为按摩师学会。

物理医学阶段 1920-1945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伤及小儿麻痹流行使残疾人增多,刺激了物理学的迅速发展,如电诊断、电疗、不仅用于治疗还用于诊断及预防残疾,发展成为物理医学。

英国成立了物理医学会(1943),美国物理治疗师学会成立(1938)。

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阶段1946~至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伤员较多,为使伤员尽快返回前线,Howard A.Rusk(1901-1989)等在物理医学的基础上采用多学科综合应用康复治疗,如物理治疗、心理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假肢、矫形支具装配等,大大提高康复效果。

二战结束后Rusk 等大力提倡康复医学,把战伤的康复经验运用于和平时期。

1947 年美国成立了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委员会, 1951 年成立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 1969 年国际康复医学会成立。

1.3 中国古代康复公元前古希腊,温泉、日光、磁石、砭针、按摩、健身运动已应用于治疗风湿、慢性疼痛、劳损等疾病。

我国春秋战国已将按摩和温热用于治疗疾病。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中已经有多种医疗体操华佗五禽戏最早的医疗体操形式之一,国古代武术是早已被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动疗法(少林拳、太极)广泛传播于世界。

复医学的松弛疗法其起源和发展深受中国古代气功-坐神。

1.4 我国康复医学的现状和前景我国拥有13 亿多人口,需要康复治疗的残疾人有3600 万人,41 万脑瘫患者、600 万脑中风患者和1600 万精神患者也有康复需求,中国康复医学会的调查表明,我国从事康复服务的队伍只有5600 多人,平均每10 万人口仅“分摊”0.4 名康复治疗师。

在西方发达国家康复医师与康复治疗师的比例要求达到 1:5 到1:10。

康复治疗师在数量和质量上远远落后于康复医疗实际的需要,就业前景广阔。

目前全国省级康复中心只有 1477 名工作人员,而整个社会需求是 35 万人,只能满足需求量的1/70。

目前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远远跟不上实际的需求,由于康复人才的短缺,导致许多患者难以达到预期康复效果。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残疾人中,肢体残疾的人数最多,有2977 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 29.07%。

在这些肢体残疾人中,有康复训练需求的占 27.69%,而接受过和正在接受康复的仅有8.45%。

我国共有 19000 多个开展康复服务的各类康复机构,但因于康复人才的缺乏、早期干预概念未被广泛接受、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康复机构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康复需求。

康复医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系统科学。

我国1989 年才开始大学专科、本科和中专的康复治疗专业教育,2003 年才出台了本科康复治疗专业教育设置条件及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才准入标准等。

目前,我国已有14 所医学院校开设康复治疗专业。

康复医学包括中医康复学在整个医疗事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中医康复学与现代康复医学相比,在研究对象及部分康复方法等方面是有相同之处的。

但现代康复医学以现代科学为基础,在运用矫形学、假肢学及其他人工装置等补偿患者的形体与功能残缺方面占有相当优势;而中医康复学则立足于按照中医理论研究疾病的康复,历史悠久,不仅有独特的康复理论,还有诸如针灸、推拿、导引、食疗等简便谦验的康复方法和丰富的康复医疗经验。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对传统的康复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提高,中医康复学的内容将不断得到很好的发展。

对中医康复学的发展,要保持中医特色,就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及恒动观念等基本理论的指导下,突出整体康复、辨证康复、功能康复等中医康复学特点,所采用的康复方法也必须以中医方法为主体,这是中医康复学发展的基础。

自2011 种医疗康复项目包括:运动疗法、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脑瘫肢体综合训练、截瘫肢体综合训练、作业疗法、认知知觉功能障碍训练、言语训练、吞咽功能障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

第二部分老年康复我国城乡居民患病率随着人口老年化、城镇化持续增加,疾病负担不断加重。

我国年患病人次数为50.8 亿,比1993 年增加了7.1 亿人次。

我国慢性病人数为1.6 亿,也就是说每十人中有1.3 人患有医生明确诊断的慢性病。

1999 年,中国也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

目前,中国已有 21 个省(区、市)成为人口老年型地区。

自1982 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 2004 22年间,中国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 302 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2.85%,高于 1.17%的总人口增长速度。

2004 年底,中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3 亿,占总人口的10.97%。

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值的有上海(18.48%)、天津(1 3.75%)、江苏(13.75%)、北京(13.66%)、浙江(13.18%)、重庆(12.84%)、辽宁(12.59%)、山东(12. 31%)、四川(11.59%)、湖南(11.51%)和安徽(11.18%)等11 个省市。

早在1985 年卫生部就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老年医疗卫生工作的意见,后来国家又制定实施《老年医疗保健“八五”规划(1991—1995 年)》,两次颁发加强老年卫生工作的政策性文件,把老年医疗保健工作纳入《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 年)》、《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 年)》、《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 年)》等一系列卫生工作发展规划。

成立全国老年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和老年卫生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对全国老年卫生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科学决策。

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医疗机构开设老年病专科或老年病门诊,积极为老年人提供专项服务。

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建立能够提供老年病防治、老年康复和临终关怀等服务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各地医疗机构普遍为70 岁以上老年人提供了挂号、就诊、取药、住院等方面的优先优惠服务。

2006 年,国家颁布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实施爱心护理工程,加快发展面向高龄病残老年人的护理服务设施纳入规划重点。

2.1 中国老龄化特征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主要特征:是老年人口规模巨大。

2004 年底,中国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 亿,2014 年将达到2 亿,2026 年将达到3 亿,2037 年超过4 亿,2051 年达到最大值。

是老龄化发展迅速。

65 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 年以上的时间,其中,法国130 年,瑞典85 年,澳大利亚和美国79 年左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