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与HBV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乙肝血清原标志物不同模式组与
hbv-dna定量检测结果的关系。
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5项,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检测hbv-dna定量,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
结果:经fq-pcr检测,580份标本有hbsag标志物组成模式组4组,检出hbv-dna总阳性率占60.52%,其中hbsag、hbeag、hbcag、hbcab阳性模式组(大三阳)hbv-dna阳性占95.13%,hbsag、hbsab、hbcab、阳性模式组(小三阳)dna阳性占27.08%。
hbsag、hbeag阳性模式组dna阳性占91.67%,“hbsag、hbcag”模式组hbv-dna阳性率为48.21%。
全阴模式组和“hbsab、hbeab”阳性模式组hbv-dna检出阳性率为0。
结论:血清中有hbsag标志物组成模式组均存在hbv-dna阳性检出率,大三阳模式组其hbv-dna阳性检出率高,将乙肝血清标志物和hbv-dna定量结合检测有利于病毒性肝炎乙型的诊断,判断传染性强弱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估。
【关键词】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 hbv-dna; elisa; fq-pcr 中图分类号 r51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19-0081-02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世界上最普遍的病毒感染之一。
我国是hbv感染高流行区域,一般人群的感染率为9.09%[1]。
急性乙肝有20%会转化为慢性乙肝,进而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传统用elisa方法检查发现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即hbsag、hbsab、
hbeag、hbeab、hbcab),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fq-pcr已广泛应用于hbv的感染检测和诊断,其结果反应体内hbv-dna的拷贝数,具有快速、准确、特异等特点。
笔者就这两种方法对200例不同乙肝感染模式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1.2 乙肝血清标志物
要求患者空腹静脉抽血后分离血清,用elisa方法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试剂盒由厦门新创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
1.3 hbv-dna定量检测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试剂盒为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测量步骤严格按说明书进行。
1.4 荧光定量结果判断
2 结果
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各组模式与hbv-dna定量结果的比较,详见表1。
3 讨论
hbv血清标志物检测是乙型肝炎病原学诊断的指标。
hbsag阳性表示存在hbv感染,常见于急、慢性肝炎或无症状的携带者。
hbeag 是hbv复制的指标之一。
抗-hbs阳性表明机体曾经感染过hbv,也是hbsag疫苗成功的标志。
通过列表比较发现hbv-dan在1组、3
组、4组的阳性检出率较高,分别为95.13%、91.67%、48.21%,这些模式组总体上均有hbsag标志物,说明了这些患者hbv传染性强。
2组hbv-dna阳性检出率也较高,为27.08%,说明其hbv传染性较强。
5组、6组、8组hbv-d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3.04%、10%、16.67%,其患者虽存在抗-hbs,但仍有部分患者存在hbv-dna的复制。
hbsag、hbeag、hbcab阳性模式组(大三阳)是乙肝感染期最主要模式组。
本次发现此模式组有4.87%hbv-dna为阴性。
文献[2]报道是由于hbv-dna整合到肝细胞中,或者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抑制hbv-dna复制,从而使血液中无法检测到hbv-dna;而以往认为hbeag阳性者hbv-dna均为阳性,体现了hbv-dna的复制与hbeag 的表达不一致。
文献[3]发现其可能原因使它们的表达有不同的途径:(1)hbv-dna的复制是hbv-dna进入细胞后,逆转录为约315kb 的全基因组rna,然后以此为模板逆转录为负链的hbv-cdna,又以此为模板合成长度不一的正链dna,两者组合成hbv-dna;(2)而hbeag的表达是通过hbv-dna直接转录为mrna,然后以此为模板合成蛋白质hbeag。
因此两者在临床上的表现可以不一致。
hbsag、hbeab、hbcab阳性模式组(小三阳)中hbv-dna阳性检出率为27.08%,其hbv-dna仍存在复制,传染性强。
hbeag阴转一般表示hbv复制水平低,传染性下降,病变趋于静止。
但由于存在hbv基因变异,使血清标志物一种或几种不产生和不表达而出现检测阴性结果。
文献[2]报道当pre-c区基因发生终止密码子突变(nt1896由g变为a)或当位于x读码区的c启动子(nt1744-1804)
发生突变时,可产生hbeag的隐性感染,hbv仍复制活跃,病变持续进展。
抗-hbs是乙型肝炎一种保护性抗体,但本次研究5组、6组、8组中,hbv-dna仍有不等的阳性检出率,说明这些患者中极个别存在hbv-dna低水平的复制,或者抗体未能消除变异的hbv感染,仍有一定传染性,在陈凤萍等[4]和胡静等[5]也有类似报道。
本次研究第9组全阴模式组6例,其hbv-dna检出阳性率为0。
但文献[6]报道在标志物“全阴性”模式组检测到hbv-dna阳性率为1.06%。
文献[2]报道,标志物所有模式组中只要检测到hbv-dna 阳性,机体内存在hbv复制,就不能认为无传染性。
综上所述,fq-pcr是目前临床进行基因诊断的有力手段。
fq-pcr 检测患者血清hbv-dna含量可以准确的反应hbv的感染状态和复制情况,但pcr发检测hbv-dna还不能简单代替乙肝血清标志物的检测,将两者结合检测更有利于全面分析乙肝患者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肝防治指南[j].医药导报,2006,25(5):116-120.
[2]孟幼莉,古桂英,王海鹰.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模式组hbv dna 定量的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8,28(2):186-187. [3]黄烟贵,沈丹红,朱珠.hbv dna测定对hbs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意义[j].浙江实用医学,2008,13(3):177-178.
[4]陈凤萍,沈云峰,吴瑶,等.335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 定量与乙肝病毒标志物的相关性分析[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5):93-95.
[5]胡静,卢本亮,梁冰.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定量同步检测的应用价值[j].江苏医药,2013,39(2):225-226. [6]曹红卫,卫国,冯文曦,等.乙肝病毒dna荧光定量pcr检测及其意义[j].第三军医大大学学报,2001,23(7):866-868. (收稿日期:2013-04-02)(编辑:程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