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史史前时代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史前时代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基础名词解释第一章史前时代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50万年—距今约1万年,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当时的人类所用石器为简单打制而成,比较粗糙,这样的石器考古学称为旧石器,这一阶段为旧石器时代。

元谋猿人:1965年发现于省元谋县上那蚌村,是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我国境发现的最早的人类,距今约有170万年,其化石为两枚上中门齿,可能属于男性青年。

共存的还有三件打制石器、兽骨、炭屑及烧骨等。

蓝田猿人:1963—1964年发现于省蓝田县,是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距今约有60万—100万年。

所发现的化石有头盖骨一具、上颌骨、下颌骨各一具,还有牙齿十余枚。

头盖骨骨壁极厚,脑容量很小。

此外,还发现有一些打制石器和动物化石。

猿人: 1927年发现于房山县店的龙骨山洞穴里,距今约有20万—70万年,是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直立人。

先后发现了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六具,还有一些头骨残片、牙齿等,四肢进化比较快,头部比较落后。

在人的洞穴中,还发现了10万多件石制品。

洞穴中还有用火的痕迹,这证明了人不仅在使用天然火,而且还会保存火种。

血缘婚、血缘家庭:古人时期的婚姻关系,已摆脱了原始的杂交状态,进入群婚的早期阶段,婚姻只能在同辈之间进行,父母和子女间不得婚配,这叫做“血缘婚”。

由这样的关系结合而成的社会组织称为“血缘家庭”。

这是人类婚姻状态的一大进步。

寺遗址:新时代时期晚期的文化类型,前1900年。

20世纪50年代初发现于襄汾县寺村南,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文化涵以龙山文化寺类型为主。

发现了城墙、大型夯土建筑、穴窑等遗迹;出土了器、石器、漆木器等文物。

寺遗址对研究我国新时器时代晚期的社会性质、国家的起源及探索夏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山顶洞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因发现于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

山顶洞人的体质形态已基本消失了猿的特征,和现代人基本一致。

山顶洞人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女性在社会生活中起主导作用。

山顶洞人仍在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了磨光、钻孔技术,已学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

班辈婚:又称“血缘群婚”。

此种婚姻属于同一集团部的同辈男女互为共父共妻,异辈之间绝对禁止通婚。

班辈婚严格禁止长辈与晚辈、祖先与子、父母与子女通婚,血缘群婚制的出现,是人类婚姻形态的一大进步。

它为后来母系氏族的族外群婚奠定了基础。

新石器时代: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人类使用的石器主要为磨制石器,而且越来越磨制精细。

考古学上称此种石器为新石器,称使用新石器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

裴岗文化: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文化。

因首先发现于省新县裴岗而命名,是目前已知的华北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年代距今7000—9000年,与后来的仰韶文化关系密切。

裴岗文化的石器以磨制为主,裴岗遗址中有房基、窑穴、墓地等村落遗迹,似有一定布局。

农业占有主要地位,作物是粟。

饲养业也已出现。

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因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目前已发现1000多处遗址,比较著名的有半坡氏族遗址。

大汶口文化: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因1959年发现于省市大汶口遗址得名,主要分布在泰山周围地区。

年代约为公元前4300—前2500年。

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另有骨、蚌器。

器以泥质红、加砂红为主,鬶、觚型杯等为典型器。

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发达,渔猎经济仍占一定比例。

氏族有公共墓地,中晚期出现男女合葬及随葬品悬殊的现象。

大汶口文化已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半坡遗址:母系氏族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址,1953年发现于城东郊,遗址分布着氏族居住区、公共墓地、窑场和大壕沟等遗迹,出土大量、石、骨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

彩数量不多,多为红底黑彩,最基本的纹样是鱼纹和变体鱼纹。

在一些钵、盆上还发现各种刻画符号。

种植的作物有粟、蔬菜等。

河姆渡文化:江南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因1973年发现于省余县河姆渡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平原一带,距今约6000—7000年。

生产工具以骨器为主。

器主要为夹碳黑、加砂红。

农业较发达,渔猎采集经济仍占一定比例。

盛行“干栏”式房屋建筑。

是中国南方新石器文化的代表。

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为在木(竹)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

中国古代史史书中又有干栏、高栏等名。

考古学和民族学中的所谓的水上居住或栅居亦属此类建筑。

这种建筑自新石器时代至现代均有流行。

这种建筑的特点是通风、防潮,适于水乡居民居住。

红山文化: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因1935年发现于市红山后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公元前3500年,经济生活以原始农业为主,辅以渔猎,饲养牛、羊、猪等。

居民已有稳定的定居生活,房屋为长方形半地穴式,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有掘土、收割和加工谷物的工具。

器有褐色夹砂和红色泥质两种。

还有精美的玉器。

良渚文化: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1936年发现于余杭良渚遗址而得名。

主要分布于太湖地区。

年代为公元前3300—前2200年。

农业工具进步,出现犁形器、耘田器等先进工具。

器普遍轮制,以泥质灰胎黑皮为主。

发现中国最早的苎麻制品实物。

房屋为干栏式建筑。

贫富分化现象明显,私有财产已经出现,有玉琮、玉璧等贵重礼器。

一般认为,良渚文化时期原始氏族制度瓦解并向文明时代过渡,中期以后可能已处于中国古代文明的始创时期。

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章丘龙山镇的城子崖地址而得名,年代约为公元前2600—前1900年。

因地区和和文化涵不同区分为:龙山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龙山文化、龙山文化、龙山文化寺类型等。

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器已开始用轮制,以灰为主。

农业经济为主,有较发达的畜牧业。

龙山文化早期处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晚期进入军事制时期,出现了阶级分化、贫富悬殊的现象。

氏族公社:氏族公社是继原始群之后出现的以血缘为纽带的人类共同体,是原始社会的高级阶段。

氏族公社可分为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没有贫富贵贱之分,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和消费。

到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已有贫富和贵贱的分化;有以族长为首的管理机构,族长一般由氏族成员选举或撤换;氏族部禁婚;死后遗产须留在氏族,由同族成员继承;同氏族人又相互援助、保护及执行血亲复仇的义务;氏族有自己的名称、共同的节日和墓地。

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氏族公社就趋于解体。

母权制社会:母权制社会又称母系氏族社会。

指按母系或女子血缘关系计算继嗣关系和继承财产的氏族、家庭制度。

始于氏族公社的产生,终止于父权制的确立,约距今10万至1万年。

氏族产生时代,人类实行的是群婚制和对偶婚;当时人们只能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因也就形成了母权制社会。

族外婚:原始社会的婚姻形态。

随着定居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近亲结婚产生的不良后果,逐渐禁止同胞和旁系的兄弟姊妹间的通婚,而实行某一氏族的男子结婚组同另一氏族的女子结婚相互相通婚,这种婚姻关系称为外族婚。

族外婚有助于人类的发育繁衍,加强了通婚氏族之间的联系。

对偶婚:对偶婚是一男一女的不稳定的结合,即一个男子在许多妻子中有一个比较固定的“主妻”,一个女子在许多丈夫中有一个固定的“主夫”,不是独占的同居,在对偶婚家庭里,男子从妇而居,所生子女属于女方所在的氏族,它是氏族公社时期的主要婚姻形式。

对偶婚是比较松散的暂时性的结合,是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的婚姻形态。

军事制:在原始社会末期,部落之间或部落联盟之间经常因彼此掠夺而发生战争。

因此,在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中,都要设置军事领袖,设置氏族大会、氏族议事会为领导机构,已决定大事,组织指挥战争。

这种制度被称为“军事制”。

这是一种由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的过渡。

黄帝:传说为远古时代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姬姓,号轩辕,也称有熊氏。

黄帝部落原居西北高原,后经涿鹿之战、阪泉之战,打败蚩尤和炎帝,被诸部落拥戴为共同领袖。

其统辖围相继拓展到黄河及长江中下游。

她一土德为王,土是黄色,故被尊称为黄帝。

炎帝:传说中上古时期姓部落的首领。

又称赤帝、烈山氏。

一说即神农氏,据说他是最初发明农业和医药的人。

原居渭河流域,后率众东迁,联合黄帝在涿鹿之野打败九黎,杀死蚩尤。

不久与皇帝族在阪泉连战三场,失败后其余众归入黄帝族,组成了强大的炎黄部落联盟。

在联盟部,炎黄两系在斗争中相互发展,最后融合为一,炎黄并称,成为中原华夏族的共同祖先。

涿鹿之战: 相传于中国远古时代,黄帝、炎帝两组联合同蚩尤九黎族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争。

四五千年前,黄、炎部族融合后,自西向东发展;同时,蚩尤九黎部族也正自东向西发展。

两大部族为争夺适于牧猎和浅耕的地带,在涿鹿展开长期征战。

经过激烈战争,黄帝擒杀了蚩尤,并被奉为华夏族的共同祖先。

尧:传说人物。

以其先后居于(定)、唐()二地,故史称唐尧。

尧有圣德,使得万邦和睦共处。

共同组成了中原部落大联盟,出现了国家雏形。

尧选择舜为其继任人,死后由舜继位。

这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推崇的禅让。

舜:五帝之一,名重华,姓,号有虞氏,以孝闻于天下。

舜为部落联盟首领,受尧的“禅让”而有天下鞥是。

舜执政时,选贤任能,命禹继续负责领导治水,“四海之咸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呈现出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局面。

禅让制: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推选首领的制度。

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

形式上,禅让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

通常,禅让是将权力让给异姓,这会导致朝代更替,称为“外禅”;而让给自己的同姓血亲,则被称为“禅”,让位者通常称“太上皇”,不导致朝代更替。

尧对舜经过长期考察后,就把联盟的首领位置让给舜。

后来舜老了,也以“禅让”的方式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让给了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