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卷第4期2004年4月机械工程学报V01.40No.4CHINESEJOURNAL0FMECHANICALENGINEERINGApr.2004精密并联机器人控制算法及控制系统研究木张秀峰孙立宁(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哈尔滨150001)摘要:首次把数字PID算法应用到面向光纤作业的精密并联机器人控制中,介绍了这种高速、高精度小型并联机构控制系统的新控制算法及系统研究情况。
另外控制系统采用了DSP新技术,解决了并联机构运动学逆解的实时在线计算问题,使系统运行更加稳定。
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新算法在小型精密并联机构控制系统中,完全可以满足光纤对接等作业的高技术要求,同时也为同类高精度、大行程小型定位系统的控制与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实用方法。
关键词:并联机构运动学逆解PID控制算法中图分类号:TP240前言在高速、高精度、大行程小型并联机器人控制领域,所知文献介绍的实用控制算法还未见到。
在实际工程控制中PID控制算法不需要系统确切的数学模型,参数易调整,且具有很强的灵活性、适应性,其中数字PID控制算法在计算机上易修正,比模拟PID控制器性能更加完善。
首次将数字PID控制算法引进到高精度并联机构的控制中,并借助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DSP解决了逆解的在线计算问题,试验结果表明可以满足高速、高精度等技术要求。
另外还介绍了系统的组成、性能、技术指标及一些关键参数的调整方法和经验公式,为小型精密定位系统的设计与控制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1PID控制算法1.1模拟PID控制器所谓PID控制器是指把偏差按比例、积分和微分进行的控制器,其中模拟PID控制器是用硬件来实现的。
设l,为系统给定,Y为系统输出,萨砷为系统偏差,u为系统控制规律…¨,则“=K,[P+寺J::酣r+%詈]+“。
式中K,——比例系数正——积分常数毛——微分常数=三——偏差微分df在控制过程中系统有偏差产生,调节器产生控制作用使偏差不断减小,这种控制作用的强弱取决于凰的大小。
积分调节器主要用来消除静差,同时也会降低系统的响应速度,增加系统输出的超调。
由式(1)可以看出,积分常数死越大,积分的累积作用效果就越弱,反之积分作用则越强。
微分调节器是在PI调节器的基础上,根据偏差变化的情况预先给出适当的控制量,其作用主要是用来阻止偏差的变化,减小超调,克服振荡,使系统趋于稳定。
1.2数字PID控制器计算机控制只能根据采样时刻正的偏差值e,计算控制量u,,进行数字控制。
在式(1)中积分和微分项不能直接准确算出,只能用集和式代替积分,增量式代替微分做近似计算得式(2)。
当采样周期r足够小时,数字控制与模拟控制结果基本接近“,=K,[色+署薹;色+等G,一P,一。
)]+“。
c2,将式(2)中ui和uH相减并改写一下形式,最后得Auf=KpAef+KfPf+KD(Aef)2(3)(1)式中u,——第i个采样时刻的输出值e,——第i个采样时刻的系统输出偏差+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2001AA422120)。
20030214收到初稿20030925收到修改稿e¨——第f一1个采样时刻的系统输出偏差u。
——原始控制初值一般式(2)称为绝对式PID算法,式(3)称为增量式PID算法,与前者相比,增量式算法计算量要小得多,这里所采用的算法为增量式PID控制算法。
万方数据178机械工程学报第40卷第4期2系统控制的设计思想2.1控制系统的组成如图l所示为6-PSS精密并联机器人机构原理图。
它为立式直线输入方式,由电动机通过联轴器带动滚珠丝杠来实现【2'3]机构末端6自由度的控制。
该控制系统主要是由一台PentiumIV工控机、6个HC—KFS交流伺服电动机、6个MR.J2.super驱动器和1块MCT8000FX8轴伺服卡组成,如图2所示。
该伺服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采用了高性能的CPU(DSP数据处理器),速度频响可达550Hz以上,解决了并联机构运动学逆解在线实时计算的问题,使系统控制更加稳定;采用了高分辨率编码器131072P/r实现高性能化和提高低速稳定性,同时具有更高精度的控制能力;自动调谐性能;高适应性的防振控制;机械共振滤波器的设定;增益搜索功能等。
BllVB图16-PSS并联机器人机构原理图工控机MCT8000FX伺服运动控制器(速式控制方式)驱动器JJ驱动器IJ驱动器"驱动器jl驱动器』驱动器到圜圜圜圉医MR—J2一super驱动器可进行参数设定、试运行、状态显示等功能。
MCT8000FX伺服卡可通过ISA/PCI总线或USB接口直接与PC机相连接,提供两个双端口RAM通信通道,一个通道用于发送和接收命令,另~个通道用于主机与控制器之间的数据传递,实现了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实时读取控制器运行状态和参数的功能。
编码器计数频率高达17MHz,每轴伺服刷新周期lOLLs。
控制器上有2MHz的闪存用于非易失性存储,可保存应用程序、系统参数、数组和底层软件。
2.2精密并联机器人控制算法研究若已知输出件的位置和姿态,求解机构输入件的位置,称之为机构运动学的反解…4,51。
并联机构末端位姿的控制是通过运动学反解来实现的。
如图2所示,由几何关系得运动学反解公式r11z;一Z,=±峙一(x;一X∥~(y;一t)2FPj2Zj式中只——机构输入X:,Y:,z:——动平台铰点坐标在定坐标系下的绝对坐标x:,y凡z:——定平台铰点在定坐标系下的坐标,,——固定杆杆长,J=1,2,…,6设输入为零时,定平台的位置为零位,由图2可以看出在动平台运动中,动平台应始终在零位之上,所以z:一Z,≥0,即.11Pj=z;~tl;一(x;一X∥~(y;一_)2』i(4)在并联机构末端每完成一次位姿控制中,系统运行的条件、要求都基本相同,这样可以利用计算机的计算、储存功能,将上一次位姿实现后的信息应用到下一次目标位姿的控制中,从而使得系统更加满足目标位姿控制的要求,提高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和控制精度。
设第f次迭代中,时间为[0,丁],系统的控制输入为Au,,(t),电动机码盘测得的实际位置为P,,(f),将其保存在计算机内,在第i次迭代完成后,由末端位姿给定值只,(f)和码盘实际检测的位置值P,,(t)计算得第f次迭代的系统静差eu(t)=e/,,(t)一Pu(t)由ei,j(f)和PⅢ(f)得Aei,j(f)=ei,j(f)一ei-l,j(f),进而得到△2巳.,(f)=Aei,j(f)一Aei1j(f),从而由式(3)得到第i次迭代的控制输入Aui,j(f)=KpAei,j(f)+Kei,j(f)+K0△i白,,(f)0≤f<r在本精密并联机构中,令移动副滚珠丝杠的螺距为M,电机转过一周时,光电码盘读数为只脉冲数),则Pf,,(D=(码盘实际读取脉冲数厂P)×M,即为滚珠丝杠移动副当前位置。
另外在程序设计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机构末端的定位精度。
(1)为了满足光纤对接作业控制精度的要求,万方数据2004年4月张秀峰等:精密并联机器人控制算法及控制系统研究179设系统控制精度为est,当Ie,,l≤est时认为本次给‟o定位姿已达到,否则程序继续循环迭代,直到满足要求。
在系统初调时,如果给定控制精度过高,则满足精度要求会需要很长时间,此时可通过调整K,,K。
,KD参数来缩短调整时间。
(2)机构在完成给定位姿的过程中,应该在启动、结束阶段对速度进行规划,即有一个缓慢的上升和下降过程,以防止机构在启动、停止时有过大的冲击。
(3)在并联机构点位控制中,机构末端走过的轨迹是一条弧线,如果弧线过大往往会造成机构运动不平稳,因此应把预定轨迹分成若干段连续完成,这样机构在运行中才能平稳,同时也会减小机构末端的定位误差。
(4)在系统实际控制中,一般还要在主程序前加一个复位程序,使机构在运行前处于机械零点位置,然后再开始进行给定目标位姿的实时控制。
在复位程序中预先给出超过满行程的位置参数,该参数数值应使机构移动副向下运动。
在复位程序中还应编写6个对应的子控制程序PI功,用它们控制对应的各杆移动副同时向下移动。
当移动副碰到等高位置限位时,开始向上搜索电动机z信号,如果6个z信号都得到,机构6个移动副一起向上移动相同高度,即零点位置h,此时系统静差为ef,,(f)=[只,,(f)+h]一【Pf,,(f)+h]机位移输出曲线,如图4所示。
吕暑^挺遥图3精密并联机器人图4数字PID控制6轴位移输出曲线3鍪宝!12算法在精密并联机构中的4结论实际应用……使用前应对系统控制精度进行精确调试,其中主要调整伺服周期丁及算法中琊,厨,KD等参数。
首先调整参数丁,在满足系统工作要求时丁越小,系统控制精度就越高。
随后调整局,令局=0、KD=0,在系统不发生振动的条件下逐渐增大Kp,直到得到满意的响应速度、稳定度。
最后调整局、KD,令KD=0,在系统不发生振动的条件下逐渐增加局,直到满足系统控制精度要求。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系统发生振动,可适当增加KD抑制振动。
对于图3所示系统而言r取O.4~1.0ms、Kp取46~72、KI取0.1~7.2、Ko取0~0.002,经验公式为:K,≈10K。
,K。
≈100KD。
当末端位姿给定为沿X轴方向移动4/nrfl、Y轴方向移动6nlm、z轴方向移动一7InlTl、绕x轴转动5。
、绕Y轴转动一6。
、绕z轴转动lo、T=0.42IllS、Kp=68、KI=6.6、Kn=0.0064和工作速度为4mm/s时得到的6轴电采用伺服速度控制方式,通过放大器内部速度环及外部位置反馈实现双闭环控制。
另外MCT8000伺服卡对编码器输入脉冲4倍频后计数,可4倍于原编码器精度的控制,同时该卡采用了高性能数据处理器DSP,借助于这些前提条件实现了用常规PID算法对精密并联机构进行高精度的点位控制。
试验结果表明当各轴达到给定位姿时,系统控制精度0.033“m,运动分辨率0.1pm。
系统没有发生振荡,响应快、稳定,因此这种算法能够满足高速、高精度、大行程等技术指标的控制要求,可以作为高精度小型并联机器人定位系统的控制算法。
该控制策略同样适用于其他类高速、高精度多轴定位系统的运动控制。
参考文献1陶永华.新型PID控制及其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万方数据180机械工程学报第40卷第4期2姜兵,黄田.6-PSS并联机器人操作机平动工作空间解析.机器人,2000,22(2):136~1423金振林,王军,高峰.新型6-PSS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分析.中国机械工程,2002,13(13):1088~10904黄真,孔令富,方跃法.并联机器人机构学理论及控制.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5黄真.并联机器人及其机构学理论.燕山大学学报,1998,22(1):13~18R皿SEAR℃HoFPRECISEPAR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