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案例分析
此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学习语言要完成两次转化:
第一次转化:把语言要素转化为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 第二次转化:把语言技能转化为语言交际技能。
不同的语言技能要通过不同的训练方法才可能快速获得。
二、语言课堂教学
包括第一语言教学、第二语言教学,不包括语言学教学。 教学目的:
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重在能力的获得,不是 知识的获得。
汉语教学的原则:
在教学中把语音教学贯彻始终,帮助学生克服洋腔洋调。 自始至终地强化词语教学,重视词语搭配练习; 还要让学生理解语言与文化、心理的关系,培养学生的 汉语语感和用汉语思维的能力。
第二章
教学案例分析: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
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
一、构成课堂教学的因素 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三、教师的课堂教学意识和教学行为
教学对象:成年人
要利用和发挥学生第一语言系统的正迁移,防止和克服第一语 言的负迁移。
教学内容:
二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和提高学生使用目的语在一定范围 内进行交际的能力。
课堂教学要为学生打好学习第二语言的基础,以语言交际能力 的提高为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
四、对外汉语教学
1、教师 2、学生:日、韩、东南亚、欧美学生 3、汉语:语音;汉字;词汇;句法; 语音:第二声、第四声 汉字:“已”与“己”与“巳” 词汇:如:“看”,瞧、瞅、瞥、扫、望、察、阅、顾、瞻、 相、饱览、观赏、观望、浏览、目击、目睹、凝眸、凝视、远 眺、逼视、俯瞰、仰视。(瞻仰) 句法: 4、环境: 大课堂、小课堂,把社会变成大课堂,把课堂变成小社会。
有效教学行为和无效的教学行为
口语课:
A组: 教师:这是桌子吗? 学生:是。 教师:那是椅子吗? 学生:是。 教师:这是书吗? 学生:是。 B组: 教师:这是什么? 学生:这是桌子。 教师:这是谁的桌子? 学生:这是我的桌子。 教师:那是什么? 学生:那是椅子。 教师:那是谁的椅子? 学生:那是我的椅子。
句法:
如“了”的用法:
1、昨天你真是帮我的大忙。(无“了”不对) 2、昨天你真是帮了我的大忙。 3、昨天中国同学热情地帮了我拿行李。(有 “了”不对) 4、昨天中国同学热情地帮我拿行李。
句法(二)
如“把”字句:
1、我把他打了一拳。 2、我把他打了一顿。(对) 3、他把我的话说了一句 4、他把我的话说了一遍。(对) 5、他把那瓶啤酒喝得干净。 6、他把那瓶啤酒喝得干干净净。(对) 7、他把那件事问了老师。 8、他把那件事告诉了老师。(对)
所谓“强化词法教学”,不是取消句法教学,而是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必自始至终强 调句法教学,只教最基本的句型,句法规则宜粗不宜细。
传统的语法教学,十分重视句子的讲练,句法规则讲得很细,从教学的角度来看,“细”则烦 琐,学生记不住,教师记不住,所以句法规则只讲最基本的规律。对于讲不清的,从词语搭配 的角度来讲,让学生学会搭配和组装就可以了。 成人学习语法的重要策略是“类推”,汉语的结构讲究意义搭配,在教学中如果我们只教句法, 学生类推时,往往一说就错。
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教师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方面
“名师出高徒”。 “要提高教学质量,应该从研究教师的‘教’转向研究学生的‘学’。” 此流行观点有其偏颇处。研究教师的“教”仍课研究“教”,大致从以下几个专题进行:
1、教师的课堂教学意识 2、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学内容:
以语言要素为教学内容,同时也以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为 教学内容。 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构成因素包括语言要素、语用规则、 语言技能和语言交际技能及相关的文化知识。
教学方法:
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第二语言课堂教学
当前二语教学的现实:效率与成功率不高
要提高第二语言教学的效率与成功率,必有充分了解二语教学 的特征,根据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选择最好的教学方案。
上述二组:A为无效教学行为,B为有效教学行为。
口语课讲究提高学生的开口率。忌讳教师说得多,学 生说得少。 A组没有交际价值。 B组有交际价值;让学生说完整的句子。
无效教学行为:
你知道中国哪些城市有地铁吗? 学生不能回答。于是问老师,老师也说“我也不知道。” 东拉西扯的问题;提出没有难度的幼稚问题;提出高难度的问 题;提问时先点名后提问题,被问的紧张,没问到的不去积极 思索。
控制讲解的深度与广度。
确定哪些重点讲深讲透,哪些略讲,哪些不讲; 讲解词语,一个词有多个义项,只讲基本义还是也讲引申义,引申义讲一个还是多 个,必须控制得当。学生都会有收获和兴趣。
控制练习的难度和数量。
重点内容练习的量要大,非重点内容量要小;学生已掌握就打住,学生尚未掌握要 继续练习;时间充裕要扩大量,紧张减小难度与数量。
归纳总结:
重要。让学生明确:今天的重点是什么,学生可以回去复习,提高效率。
每个教学行为的目的:
一堂课由若干个教学行为构成。学生的“学习行为”受 教师的“教授行为”的支配和制约。 如:听写生词的行为,有以下多个教学目的:
检查学生汉字学习的情况;(复习、预习) 利用听写材料纠正发音; 为后面的语法练习提供词汇; 为后面的叙述课文提供提示词汇。
1、备课 教案、教具;2、组织教学 开课 结课;3、讲解;4、操练 5、提问 答疑;6、纠错;7、教师的话语 表情
3、各种课型的教学方法
1、综合课 ;2、听力课;3、说话课;4、阅读课;5、写作课
三、教学意识与教学行为
教学意识:
指对于课堂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的认识。即教学理念。
教学行为:
指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方式和具体的操作方法。 教学意识越先进,教学行为则越有效。即有效行为越多, 无效行为越少。
1、语言课堂的根本目的; 提高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模式:句型展示——机械练习——交际练习。
如:……,……也认了。(解释) 只要质量好,多花点钱也认了。(展示) 这么好吃的东西一定要多吃点,……(表达) 交际练习:
2、每种课型的目的; 3、每堂课的目的; 50分钟或100分钟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什么,掌握什么,重点 是什么。确定重点的语言内容和技能,精读多练,讲透练熟, 不要面面俱到,学生好像什么都学了,可是什么也没学会。 4、一堂课每个环节的目的; 5、每个教学行为的目的。
综合课:语言、技能、文化三位一体,是听力等四课型 的基础。因此,要“全面”。既要语言要素、语言知识 的教学,又要语言技能的训练。 听力、口语等单项技能课,讲究“重点”,重点训练某 个方面的语言技能和微技能。
如:处理生词。
同样课型,初、中、高级又不同。
以处理生词为例:
综合课:
通过讲练,使学生全面掌握词语的音、形、义、用。
讲练语法:
通过讲练语法,让学生能够说出结构完整、搭配得当、关联、意义明确的句子, 说出符合身份、目的,场合的话语。
讲练课文:
是每一堂课的核心环节。课文提供生词、语法点使用的语言环境和进行交际的 模式。课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首先是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课文的内容,然后以 课文为模式说自己想说的话,进行模拟真实的交际。
第三章:教学案例分析
教师的课堂教学意识(一)
教师的课堂教学意识(一)
教师要发扬有效教学行为,克服无效教学行为, 必有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意识。良好的教学意识 包括许多方面。大致言:
1、课程性质的意识。 2、教学目的的意识。 3、教师的控制意识。
一 课程性质意识
不同性质的课,有不同性质的教学方法。
总的方法:实践第一 精讲多练。 综合课、听力课、口语课、阅读课、写作课方法不同。
2 “强化词语教学,淡化句法教学”的意识
语法教学中是突出词语教学还是突出句法教学,一直有分歧。 所谓“强化词法教学”,是说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法教学自始至终都应该放在语 言要素教学的中心位置。
在词语教学中,老师不仅要讲清楚词语的音、形、义,更重要的是讲清楚词语的用法,即词与 词的搭配以及搭配时要注意的问题,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掌握词语的用法。 词语教学向下可延伸到语素,向上可延伸到词组、句子。 语法教学其实质是教学生把词语如何组装成句子。不是讲理论,而是讲词语的用法。使学生了 解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个词语和使用这个词语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控制讲、练时间。
一般讲要精(30%至40%),练要多(60%至70%)
第四章:教学案例分析
教师的课堂教学意识(二)
教师的教学意识(二)
1、“输入大于输出”意识 2、“强化词语教学,淡化句法教学”意识 3、“上好第一节课”与“上好每一节课”意识。
1 “输入大于输出”意识
教师教授、学生学习(输入);学生掌握(输出)。 学习规律: 初级阶段:学<会;(11月至3岁孩子,学与会:50:1) 中级阶段:学=会;( 3岁至6岁:1:1) 高级阶段:学>会。 (6岁以后:>1) 对学生输入大量材料,并把输入的材料作为经验成份储存于大脑。 弄清“是什么”,不要追问“为什么”。 反复讲解与反复操练。重复是学习之母。 提高词语、语法的重现率。大量刺激、反复刺激。
一、构成课堂教学的因素
三要素:
课堂教学由三个最基本要素构成:教师、学生、教材。
四要素:
即: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课堂教学是教师以教 材为教学内容、以课堂为教学环境,指导学生获得知识 和技能的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活动, 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相结合或者相统一的活动。)
学生: 教学的对象。 教师: 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最重要的是具有高超的教学能力。 教材: 现在通行的几种教材。 教材应该是优质的信息源,为学生提供的信息应该实用有效、 有针对性、时效性、经典性。 环境: 环境是语言信息通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 线的“三主”原则正以是课堂为依托而实现。 优化的课堂环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充分表演和大有作为的舞 台。“鼓励可以使白痴成为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