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汉语句子成分_ppt

语文汉语句子成分_ppt


4.数词
• 表示数目和次序 (1)数词的种类* (2)特征*
(1)数词的种类
• 基数词:倍数、分数、概数 • 序数词:表次序前后
(2)特征
• A.通常量词组合为数量短语,作句法 成分 • B.数量短语通常作定语、补语、状语 • C.一些数词有固定用法: 倍数只表示数目增加,不表示减少 分数既可表增加,也可表减少
2)同形介词和连词的区分方法
• • • • • • • • A、替换法: 能替换的是连词,反之是介词。 B、互换法: 能互换的是连词,反之是介词。 C、插入法: 能插入的是连词,反之是介词。 D、省略法: 能省略的是连词,反之是介词。
3)常见连词

并列关系连词:和、跟、与、既、同、及、而、况、况且、 何况、乃至等。 承接关系连词:则、乃、就、而、便、于 是、然后、至于、说到、此外、像、如、一般、比方、接着等。 转折关系连词:却、虽然、但是、然而、而、偏偏、只是、不 过、至于、致、不料、岂知等。 因果关系连词:原来、因 为、由于、以便、因此、所以、是故、以致等。 选择关系 连词:或、或者、还是、抑、非…即、不是…就是等。 假 设关系连词:若、如果、若是、假如、只要、除非、假使、倘 若、即使、假若、要是、譬如等。 比较关系连词:像、好 比、如同、似乎、等于;不如、不及;与其…不如、若…则、 虽然…可是等。 让步关系连词:虽然、固然、尽管、纵然、 即使等。 递进关系连词:不但、不仅、而且、何况、并、 且等。 条件关系连词:不管、只要、除非等。 目的关 系连词:以、以便、以免、为了等。
(2)特征
[1]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组成介词短语, 充当状语、定语、补语,修饰动词或形 容词。 [2]不能重叠,不能带动态助词 “了”“着”“过”
(3)介词与动词的区分
• • • • 能否单独作谓语中心 能否重叠 能否带动态助词 能否带补语 动可介否 动可介否 动可介否 动可介否
(4) “对于”、“对”、“关于” 辨析
2)特征
• A、附着性强 • B、常跟语调一起共同表达语气
3)语气词连用
层次 语气词 语法意义 主要语气类别
第一层
第二层


表示情况本来如此
表示变化已经实现,在祈 使句中起成句煞尾的作用 指明事实不容质疑、略带 夸张或表疑问 表示猜度或商量口气
陈述语气
陈述语气 祈使语气 陈述语气 疑问语气 疑问语气 祈使语气
5.量词
表示计量单位
专用 物量词 度量衡 集体单位 个体单位 不定量词 借自名词 借用 专用 动量词 借用 借自动词
特征
• A.一般不单独使用,与数词或代词结合才 可作句法成分 • B.部分量词可以重叠,有“每一、全部”的 意义
6.代词
1)人称代词 * 1.1)语法特征* 2)指示代词* 3)疑问代词* 3.1)疑问代词引申用法*
6.拟声词
• • • • 模拟自然界声音的词, 又叫“象声词”,给人一种如闻其声的效果。 可以做状语、定语、谓语、补语、独立语等。 如:北风呼呼叫。雨一直滴滴答答。 我喜欢听“叮铃叮铃”的风铃声。
7.叹词
• 定义 表示感叹以及呼唤、应答的词。 • 语法特征 (1)独立性强,一般不参与句子结构, 常用作感叹语,或单用为句子。 例如:喂,你在听我说吗? (2)能连用,表示程度加强或声音连续。 例如 呸,这样的中国人,呸呸呸!
1)人称代词
个体 第一人称 我 群体 我们、咱们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其他
你、您
他、她、它 自己、自个儿 别人、人家 大家、大伙、彼此
你们
他(它、她)们
2)指示代词
指 代 一般名词 这 近 指 那 远 指
处所、时间 这里、这儿、这会 那里、哪儿、那会儿 儿
谓词
副词
这样、这么样
这么
那样、那么样
那么
1.1)语法特征
2.介词
(1)定义* (2)特征* (3)介词与动词的区分* (4) “对于”、“对”、“关于”辨析*
(1)定义和类别
• 定义 一般依附在实词或短语前,共 同构成介词短语 • 类别 (1)表示时间,处所:从 自 自从 于 打 到 往 在 当 朝 向 顺着 沿 着 随着 (2)表示方式:按 照 按照 依 依照 本着 经过 通过 根据 以 凭 (3)表示目的:为 为了 为着(4) 表示原因:因 由于 因为 (5)表 示对象,范围:对 对于 把 向 跟 与 同 给 关于(6)表示排除:除 除了 除去 除非(7)表示被动:被 叫 让 给 (8)表示比较:比 和 同
5.语气词
• 常用在句尾,表示种种语气。 也可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 1)种类* • 2)特征* • 3)语气词连用* • 4)语气词“的”“了”和助词“的”“了” *
1)种类
• 常用在句尾,表示种种语气。也可用在句 中表示停顿。 • 1)种类 • 陈述语气 • 疑问语气 • 感叹语气 • 祈使语气
4.助词
• 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表示语 法意义。 • 1)分类* • 2)语法特征*
1)分类
• • • • 结构助词:的、地、得 动态助词:着、了、过 比况助词:似的 其他助词:所、给、连、们
2)语法特征
• A、“的”定语标志;“地”状语标志; “得”补语标志。 • B、“着、了、过”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 “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正在持续; “了”表示动作性状的实现;“过”表示 曾经发生过某性状 • C、“似的”表示比喻,跟“像”配合使用 • D、“给”和“连”,表示加强语气。
虚 词
一、实词
1. 名词 2. 动词 3. 形容词 4. 数词 5. 量词 6. 代词
1.名词
• 定义: 表示人或事物的词。 • 类型: 人、物、时间、处所、方位 • 特征: (1)经常作主语和宾语 (2)前面一般可以加上表物量的数量短语 (3)一般不能重叠表示共同的语法意义 (4)表人的名词后能够加‚们‛表群体
汉语的发展顺序
汉语是由字、音、义三位一体的语言系 统,是世界几大古老语言体系之一
汉 语 拼 音 字母(26个) 详见资料 声母(21个) 韵母及拼音规则 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轻声) 隔音符号
字词ຫໍສະໝຸດ 汉语的演变过程: 短语 单句 复句 多重复句
字形
象形: (见图片) 指事:二、上、下、凶 会意:武、比、从、森 形声(形旁、声旁):江、花、圆 假借:辟(原字)譬、壁、避( “辟”引申义的假借
(3)趋向动词
• 表示移动的趋向:上,下, 进,出,回,开,起,过, 来,去,出来。 • 特殊之处:用在动词或形 容词后面作趋向补语。 • 如:他跳起来了。
3.形容词
• 定义 表示性质状态等 • 特征: 〔1〕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和定语 〔2〕性质形容词大都能受程度副词修饰 〔3〕不能带宾语 〔4〕有小部分性质形容词可以重叠:早早 (5)少部分单音性质性质形容词可带叠音 词缀
四、兼类和活用
1.兼类* 2.活用*
1.兼类
1)条件* 2)注意* 3)类型*
1)条件
A、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征, 分属不同的功能范畴 B、不同功能之间词汇意义 密切相关
2)注意
• A、兼类是指一个词在 类别 这里是甲类词,在那里 是乙类词,而不是在某 同音 词 处既是甲类词又是乙类 词。 兼类 • B、必须把兼类和同音 词 词区分开来(看右图)
3.连词
起连接作用,连接词、短语、分句和句子。 1)部分连词用法* 2)同形介词和连词的区分方法*
3)常见连词
1)部分连词用法
A、“和”“跟”“同”“与”“及” • “跟”:北方口语色彩, • “同”:南方口语色彩 • “与”“及”:文言口语色彩 • B、“而”“而且” • “而”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表示并列、 转折、递进、目的等关系。 • “而且”:表递进。
2.动词
• 定义 表示动作行为(走,坐,听, 看)、心理活动(爱,恨,怕, 想念,打算) 或存在、变化、 消失(在,存在,发生,有,演变, 发展,死亡,消失)等 • 特征 (1)常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 (2)能够前加副词‚不‛,多数不能加程度副词 (3)多数可以后带‚着‛‚了‛‚过‛等表示动态 (4)有些动词可以重叠,表示短暂、轻微
词 的 色 彩 感情色彩 中性词:结果、害怕 贬义词:勾结、渺小 口语词:见面、注意 语体色彩 书面语:聆听、邂逅
名词(表人或物、表时间、表方位) 动词(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 实 形容词(表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 词 数词(含确数、概数、序数) 量词(表物量或动量) 代词(含人称、疑问和指示代词) 副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 介词(用在名词或代词前) 连词(起连接作用) 助词(起辅助作用,表附加的语气、动态或结构意义) 叹词(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 拟声词(摹拟事物的声音)
形音 词汇意义 同形 无明显的 同音 联系 同形 相关联 同音
3)类型
• • • • 1)名动兼类——病、锈、建议 2)名形兼类——科学、标准、经济 3)动形兼类——丰富、明确、端正 4)名动形兼类——麻烦、方便、便宜
• “对于”和“对”:都用来介绍动作的对 象及有关的人和物。一般可以通用。 • 当“对”表示“向”和“对待”时不能互 换。 • “对于”和“关于”区别: • A、二者意义不同,“对于”引进动作的对 象,“关于”的宾语表示牵涉的范围。 • B、“关于”总是位于句首,在主语前面, “对于”主语前后都可。 • C、“关于”构成的介词短语可以作标题。
2.1特殊动词
(1)判断动词‘是’(要跟副词‚是‛ 区分) (2)能愿动词 (助动词) (3)趋向动词
(1)判断动词‘是’(要跟副词‚是‛区 分)
• 放在主宾之间有多种作用: A、表示事物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 B、表示事物的特征、质料、情况 C、表示事物的存在
(2)能愿动词 (助动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