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黄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黄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责任编辑:managernk 来源:《黄瓜无公害生产技术》浏览人次:252 次发布时间:2008-09-19黄瓜病虫害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主要通过无公害的环境、合理耕作、合理施肥、合理用药等技术,从病、虫源头进行防治,来抵御病虫害的侵入,减少化肥、农药用量,达到无公害产品要求。

黄瓜是抗逆性较差的蔬菜,病害较多。

近些年来在大棚、温室等设施内,由于连续栽培黄瓜,枯萎病、蔓枯病、白粉病、疫病及白粉虱、蚜虫等病虫害发生严重,特别是冬春季节设施内空气湿度大,病害特别严重,就需要进行药剂防治,造成黄瓜瓜条农药残留量多数超过国家标准,加之喷药频繁,喷药时间与采收期之间没有正常的间隔期,就更加重了农药的污染程度。

同时,农户为了增加黄瓜产量,而过量施用化学肥料,忽视有机肥的施用。

而化学肥料中偏重氮肥的施用,不但破坏了土壤结构,且造成了果实中硝酸盐的积累,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威胁。

做到黄瓜病虫害综合防治,应首先了解病虫害的来源及发生原因,针对其规律,进行相应措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一)病虫害发生原因1.病害的发生原因露地、大棚、温室内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必须具备以下3个条件:①有一定数量的病原物;②有发病的适宜温度湿度等环境;③有易感病的黄瓜植株。

再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即可发病、流行。

(1)病原物的存在是黄瓜植株发病的先决条件病原物包括真菌、细菌和病毒。

这些病菌都附着或寄生在一定物体上,待条件适宜时,经过一定途径传播到植株上,即发病为害。

病原菌存在的地方主要有:①商品菜大范围运输:蔬菜的大发展,必然造成病害的增多与流行。

大范围的运输销售,不严格的检疫,使某些病菌传人非发病区,而造成发病、流行。

②种子:黄瓜种子是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炭疽病、蔓枯病等多种病菌越冬、越夏的场所之一。

有的寄生在种皮内,有的附着在种皮上,有的是混在种子中间。

目前,温汤浸种、药液浸种、药剂拌种、干热处理等种子处理技术可有效消灭种子上携带的病菌。

③苗床:黄瓜栽培,采用育苗移栽方式,育苗床常选择在定植棚内,定植棚连年栽培,病菌较多,必然污染苗床。

同时,取用的苗床土有的是从种植过瓜类或病害发生严重的地块采取的,或是施用的有机肥带病菌而又未腐熟,都会使苗床带菌。

④大棚、温室设施、资材等带菌:很多病菌可附着在大棚、温室的骨架、棚膜、墙壁上。

立架栽培所用的竹竿及连续使用的尼龙吊绳,也可附着病菌,这些病菌也会成为病害的浸染源。

⑤秧苗带菌:在定植前,没有经过挑选、淘汰病苗,也未集中进行喷药等防治措施,将会使苗期病菌带人定植棚内,成为将来的发病中心。

⑥病株残体、杂草、未腐熟的有机肥带菌:病株残体是细菌性角斑病、炭瘟病、蔓枯病等多种病害病原菌的越冬、越夏场所。

前茬作物收获后,清理不及时,残根、秧、叶、果实未清理干净,未深埋或烧毁,大量的病原菌在田间,一旦条件适宜,就会侵染黄瓜致病。

田伺的杂草也是多种病菌、病毒的寄生和越冬场所。

施用带有病原菌的有机肥,如果不腐熟,病菌仍会侵染黄瓜种植。

⑦土壤带菌:土壤带菌是设施黄瓜发病的重要原因。

多数的土壤中含有多种致病的病菌,如枯萎病、菌核病等,其可在土壤中腐生存活多年少但由于浓度、数量不足,不一定会发病,但在多年重茬、连作的大棚温室内,病原菌积累较多,而发病严重。

⑧灌溉水带菌:灌溉用的河水、渠水含有多种病原菌,利用这种水浇灌黄瓜,也会导致病害的发生。

水中含有的病原菌,一般是从带菌的土壤、病株残体上冲刷上去的,只要注意灌溉水不流经带菌的土壤,或病株残体,即可减少带菌。

⑨昆虫传菌:蚜虫、白粉虱在吸食有病毒病的植株后,成为带菌源,再吸食健壮植株,而传播病害。

⑩人体带菌:管理人员在发病田块操作后,衣服上沾有病菌,进入未发病田块,传人病菌。

整枝、打杈时,接触过发病株,再对健壮植株管理,也会传播病菌。

(2)不同的病害侵染、发生、流行均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环境条件中,以温、湿度最为主要。

除病毒病等少数病害发病需要在高温、干旱的条件下,大多数病害适于在温和、高温的条件下,尤其是在叶片吐水、结露或伤口湿润的情况下侵染植株而发生。

这是因为大多数真菌孢子的萌发、菌丝的发育离不开水分的缘故。

不同的病菌适应的空气相对湿度不同,枯萎病需要空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上,霜霉病、蔓枯病需要空气相对湿度80%以上,细菌性角斑病需要空气相对湿度70%以上。

黄瓜的多种病害发生的适宜温度为20—30℃。

这些病菌发生的适宜温度,均在黄瓜生长发育所需的温度范围之内。

因此,只要黄瓜生长发育,病菌也就随之发生、发展,病害是很难避免的。

特别在太棚、温室栽培中,温湿度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尤其在冬;春季节,为了保证设施内的温度条件,往往密闭棚室,或风口较小。

加上土壤湿度较大,棚室内的空气相对湿度很高,夜间一般为100%,上午也会有80%以上,而成为黄瓜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之—。

造成棚室内病菌发病条件适宜的原因有如下几方面:低温:寒冬,棚室内的温度一般较低,而适宜较低温度的霜霉病等就会发生。

连续阴雨天:在设施栽培的寒冷季节,如遇连续阴雨天,由于日照不足,棚室内温度较低,不敢通风;加上外界湿度也大,即使少量通风,也无法降湿,而使棚室内湿度较高。

放风少:寒冷季节,为了保温往往忽视棚室的放风,放风时间短而少,棚室内湿度大。

浇水多:黄瓜连续坐果,多次采收,需水量大,特别寒冷季节每次浇水都会降低地温,增加空气湿度,加剧病害的发生。

种植密度过大:定植过密,通风、排湿不良,湿度过大处将首先发病,并成为发病中心。

土壤通透性差:走道处土壤湿度大,管理人员来回走动,造成土壤紧密,通透性差,根腐病等易发生。

棚膜滴水:棚室内的空气湿度大的另一原因是棚膜内外温差较大,棚内水汽在棚膜处遇低温凝结成水滴、水膜,而又增加了棚室内的湿度。

棚膜上的水滴滴落在黄瓜叶片上,易使病菌直接侵染。

滴落在土壤上,土壤湿度增加,也造成病菌的发生为害。

(3)尽管有足够数量的病原菌,适宜的发病条件,还必须有抗病力弱、易发病的黄瓜植株方可发病、流行。

事实表明,那些抗病、耐病品种及长势健壮的植株不易发病或发病为害较轻。

植株的抗病性由以下几方面决定:遗传因素:黄瓜的抗病资源很多,国内外育种单位,在抗病育种上做了较多工作,所育品种,也基本具有一至多种的抗病性。

秧苗素质:育苗期高温、多湿、日照不足、过密、氮肥过多等、会引起秧苗徒长,低温、干旱易形成僵化苗、小老苗,这样的秧苗,其抗病力差,易受病害侵染。

植株生长状态:黄瓜生育过程中,氮肥施入过多,磷、钾肥不足;密度大,通风、透光差,浇水多,均会造成植株徒长;或黄瓜结瓜过多,或整枝管理跟不上,养分消耗较大,缺水、缺肥,使植株衰弱而降低抗病性。

2.虫害发生原因黄瓜虫害助发生,其主要来源于前茬作物的残体及田间杂草上寄生的害虫,如蚜虫、白粉虱等;土壤中未消灭的金针虫、蛴螬、地老虎等;未经腐熟而施用的有机肥上的种蝇等;带虫幼苗未经防虫措施而带人定植棚室内;由外界迁飞到棚室内的白粉虱、蚜虫、斑潜蝇等。

设施蔬菜的发展也增加了虫害发生的频率与种类。

(二)黄瓜病虫害综合防治管理技术要点1.土地选择与消毒进行合理轮作,选择3—5年未种过瓜类及茄果类蔬菜的田块、棚室种植黄瓜,可有效减少枯萎病、根结线虫及白粉虱等病虫源。

消灭土壤中越冬病菌、虫卵,入冬前灌大水,深翻土地,进行冻垡,可有效消灭土壤中有害病菌及害虫。

增施腐熟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

春季大棚栽培,提早扣棚膜、烤地,增加棚内地温,促进缓苗,提高幼苗素质,增强抗性。

选用流滴薄膜,可使棚内水汽在棚膜表面凝结成水膜后,沿棚膜流下,而不直接滴落到叶片上,而降低棚内湿度。

在棚室的门口及通风口张挂40目防虫网,防止蚜虫、白粉虱、斑潜蝇等进入。

清洁栽培地块前茬作物的残体和田间杂草,进行焚烧或深埋,清理周围环境。

棚室栽培的要对使用的棚室骨架、竹竿、吊绳及棚室内土壤进行消毒。

在播种、定植前,每667平方米棚室可用硫磺粉1—1.5千克、锯末3千克,分5—6处放在铁片上点燃;或52%百菌清烟剂250点燃熏蒸,可消灭残存在其上的虫卵、病菌。

秋季栽培前,可进行闷棚,利用日光能进行土壤高温消毒,简单易行,成本低,效果好,且不具有任何副作用,具体方法如下:棚室栽培的,利用春夏之交的空茬时期,在天气晴好、气温较高、阳光充足时,将保护地内的土壤深翻30—40厘米,破碎土团后,每667平方米均匀撒施2—3厘米长的碎稻草和生石灰各300—500千克,再耕翻使稻草和石灰均匀分种子耕作土壤层,并均匀浇透水,待土壤湿透后,覆盖宽幅PE膜,膜厚0.01毫米,四周和接口处用土封严压实,然后关闭通风口,高温闷棚10—30天,可有效减轻菌核病、枯萎病、软腐病、根结线虫、红蜘蛛及各种杂草的危害。

土壤中加入石灰和稻草,可加速稻草等基质腐烂发酵,起放热升温作用,提高地温,石灰的碱性可中和基质腐烂发酵产生的有机酸,保持土壤耕作层高湿缺氧,终致使多种有害病菌和杂草死亡,有效防治各种土传病害和杂草,取材容易,无毒无污染。

进行土壤高温消毒,应注意如下有影响因素:一是天气;其次是棚膜和地面覆膜密闭程度:第三是处理前整地质量和浇水情况。

消毒期间天气晴好,棚室和地面覆膜密闭较好,可有效提高棚室和土壤耕作层温度,积温高,处理效果好,处理时间可相对缩短;整地土层翻耕浅,土团大小不均,稻草较长,或稻草石灰翻耕混合不均匀,也会影响处理效果,另外只要稻草和石灰等量或石灰少于稻草的数量,则土壤酸碱度不会明显升高。

处理时浇水不足,部分病菌和杂草处于休眠状态,也会降低防治效果。

2.选择抗病品种,培育健壮无病虫幼苗选择抗病品种,如抗霜霉病、黑星病、白粉病、枯萎病等的品种。

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

常用的消毒方法有温汤浸种、药剂浸种、药剂拌种、干热处理等。

育苗床选择在未种过瓜类作物的地块,或专门的育苗室。

营养土的来源,也为未种植过瓜类作物和茄果类作物的地块取土,并经严格消毒后再使用。

营养土中加人的有机肥要经充分腐熟。

使用育苗钵育苗时,育苗钵要经消毒处理,以百菌清药液浸泡后才可使用,码放育苗钵时,应有塑料膜隔离于地面。

选用嫁接育苗,可防止枯萎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

春季育苗播种前,苗床应浇足底水,苗期可不再浇水,可防止苗期猝倒病、立枯病、炭疽病等的发生。

适时通风降湿,加强田间管理,白天增加光照,夜间适当低温,防止幼苗徒长,培育健壮无病、无虫幼苗,苗床张挂环保捕虫板,诱杀害虫,并在定植前集中喷施一次杀菌、杀虫药剂,防止带入定植棚中。

夏季育苗,应在具有遮阳、防虫设施的棚室内育苗,可防止外界蚜虫、白粉虱等虫源侵入,传播病毒病,同时可降温,防止高温造成徒长和结瓜节位变高。

3.加强田间管理,防止病虫侵染定植时,密度不可过大,以利于植株间通风透气。

栽培畦采用地膜覆盖,可提高地温,减少地面水分蒸发,减少灌水次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