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书单来了-读透社】李银河独家解读王小波和《黄金时代》

【书单来了-读透社】李银河独家解读王小波和《黄金时代》

【书单来了-读透社】李银河独家解读王小波和《黄金时代》读透社的第一堂课开讲啦!本汪非常荣幸请来了,本书作者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老师,来为大家解读《黄金时代》。

相信看完她的解读后,一定会让你豁然顿悟,彻底读懂《黄金时代》!《黄金时代》是王小波作品系列之'时代三部曲'中的一部作品,该系列入选《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是中国当代文坛'最美的收获'。

本书的问世,实现了知青文学的突破。

作品中对性爱的正面书写,对现实的批判和嘲讽,对人生存状态的反思,对人性自由和本真的彰显,迥异于90年代之前的知青小说。

▲王小波,当代著名学者、作家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沉默的大多数》等。

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

▲李银河,本书作者王小波的妻子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性学家、社会学家、自由女权主义者,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

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博士后学生。

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文/李银河王小波在他的这篇小说得到台湾联合报系中篇小说大奖之后说过这样一句话:《黄金时代》是我的宠儿。

此话表达了他对自己这部作品的喜爱程度。

《黄金时代》的故事发生在云南农场知青生活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代。

但是我并不同意因此将这篇小说定义为“知青文学”或者“文革文学”,因为它直指人性,所谓知青或文革只是故事发生的场景、道具、素材,它完全可以被置换到唐代或者30世纪,被置换到欧洲或者非洲的某个社会,那里的人和人性是大同小异的。

性欲是《黄金时代》的主题之一在那个反性禁欲的时代,《黄金时代》像一道闪电,划破了沉沉的夜空。

它把人的性欲按照它本真的样貌写了出来,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既不褒扬,也不贬损,既不道貌岸然,也不下流淫荡。

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在《黄金时代》华夏版出版座谈会上说了这么一句话:王小波写的性一出来,把以前所有写性的作品全毙了。

《黄金时代》的另一主题是爱情男女主角之间难道只有性的吸引吗?虽然王二那时正是性欲勃发的岁数(21岁),而陈清扬面容姣好,身材袅娜,因丈夫缺席而独居,也自然会受到性的诱惑,但是两人的交往从“伟大友谊”到浪漫爱情,演变过程合情合理,精神交媾精妙无比。

我一直在心中存着一个隐忧:他们俩人之间到底有没有爱呢?小说写得含蓄,隐晦,没有直说。

我猜测,小波对于被写滥了的爱情心存警惕,绝不肯陷入肤浅肉麻的爱情描写陷阱。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看到这样的情节:当王二在陈清扬的屁股上狠狠打了两巴掌之后,“在那一瞬间她爱上了我,而且这件事永远不能改变。

”爱的基调偶然泄露,像惊鸿一瞥。

把性与爱放在那个荒诞的背景之中,使得小说有了一种黑色幽默的色调:男女主角出“斗争差”,因为他们的健康性欲及其满足遭受捆绑、批斗;他们一遍遍地写检讨,而权力逼迫他们要写出所有的细节,以满足观淫的龌龊心理。

最具喜剧效果的是,他们被权力饶恕的原因——因为逻辑上的不可能,所以不得不停止整个行动:“她说,她之所以要把这事最后写出来,是因为它比她干过的一切事都坏。

以前她承认过分开双腿,现在又加上,她做这些事是因为她喜欢。

做过这事和喜欢这事大不一样。

前者该当出斗争差,后者就该五马分尸千刀万剐。

但是谁也没权力把我们五马分尸,所以只好把我们放了。

”这个逻辑演绎的结果是无懈可击的,小说的结局也因此达到了黑色幽默的巅峰。

无论我如何解读,如何欣赏,此文的意图还是让读者自己去读这篇小说。

就像我不能替你们去吃饭一样,我也无法代替你们去品尝这餐精神的盛宴。

还是留待你们自己去享用吧。

关于《黄金时代》最受关注的5个问题下面的几个问题是在周三的提问中,票选出来的最受关注的五个问题~现在有请《黄金时代》的责任编辑周青丰为书虫们解答!▲责任编辑周青丰1、所谓“伟大友谊”是“我”的嘲讽还是“我”和陈清扬之间的真正想法?陈清扬关于她交的最后一份材料的说法是真的吗?因为她承认了爱过王二,证明了自己的不无辜,所以她是无辜的?(550人提问)编辑答:我想嘲讽不太恰切吧,至于“我”的“真正想法”是什么,不用细说了吧。

至于到底是陈清扬的真正想法,还是“着了”王二的道道。

其实正如文中所说:“其实伟大友谊不真也不假,就如世上一切东西一样,你信它是真,它就真下去;你疑它是假,它就是假的。

我的话也半真不假。

但是我随时准备兑现我的话,哪怕天崩地裂也不退却。

就因为这种态度,别人都不相信我。

”陈清扬关于她交的最后一份材料的说法是真的吗?应该的真的。

故事就是这么写的。

陈清扬当然是无辜的!这个问题本就是一个问题!只有特殊的时代特殊的情境下,我们才需要向某个组织或者代表的某个人说明爱或者性,并证明自己无辜。

而陈清扬和“我”所一再要证明的,所谓的“无辜”“不无辜”,恰为我们展示了巨大的荒诞性。

而既然无法证明自己无辜,索性证明自己“不无辜”,这种“反常”的抗争,或许是更为有力量的吧。

2、在王二和陈清扬的黄金时代里,性、伟大友谊和爱在他们的生命中代表的是什么?他们所凸显的独特抗争应归结于哪一种?(552人提问)编辑答:在王二和陈清扬的黄金时代里,性、伟大友谊和爱在他们的生命中,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都代表着人性,最最基本的人性,代表美好,代表人性的自由。

他们所凸显的独特抗争不管如何归类,是性,是伟大友谊,也是爱,都是人性的抗争,都是自由的抗争。

3、陈清扬跟王二相处了这么久都没有感情,为什么王二拍了一下她的屁股后爱上了王二?(547人提问)编辑答:哈哈,这个问题太有趣了。

爱,应该没有太多的道理吧。

刘欢的那首《糊涂的爱》就说得挺清楚:这就是爱说也说不清楚,这就是爱糊里又糊涂……4、无法从更整体的大局上理解这本书,比如最终想表达的什么?那些关于性的描写是必需的吗,这些裸体下面又隐藏着什么呢?突然觉得自己不会读书了??(494人提问)编辑答:无法从大局上理解这本书,那就在多看看王小波的其他书吧,再看看更多的写人性,写那个时代的书吧!然后回头再读的时候,或许就明白了。

关于性的描写,也许不是必需的,但对于王小波来说,他就是这样写的,而且写得那么棒,至于性、裸体下面隐藏着什么,还是建议继续读,或者和一切读《黄金时代》读王小波的作品的读者一起交流吧。

其实,书一旦完成,读者怎么读,看见什么,读出什么,其实和每个人的境遇,每个人的状态有关,甚至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会有不同的阅读感受。

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讲,写作是私人的,阅读也是私人的。

当然,分享,或许会有特别的收获。

5、陈清扬暴露了自己的行径之后,大家反而不敢叫她破鞋了,这是为啥??(403人提问)编辑答:我想大概因为她的坦然,也因为既然是“破鞋”了,叫着也没啥意思了吧。

喜欢一个作家,就给他的作品最好的版本文/《黄金时代》责任编辑周青丰喜欢王小波,是由来已久的,大抵每一个青春期的孩子,都会爱上王小波的作品。

我爱上王小波,是从《一直特立独行的猪》开始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从王小波作品最为核心的部分,即自由,开始的。

做出版很多很多年,一直都希望能有机会“亲自”做王小波的书,对于每一个热爱他,同时热爱出版的人来说,遇到心仪的书与作者,都是再幸福不过的事情。

而或许为了这一刻的相遇,此前都会像恋爱一样,想过N种见面后打招呼的方式,以及相处的情景。

也正因为,心仪很久,所以熟悉,反而会在接手的那一刻,慌乱起来。

当真正可以“操作”王小波作品的出版时,我便是这种感受,很兴奋,但很“手足无措”:怎么做?如何做?在如此繁多的王小波的已有的出版“格局”里,我们提供一种怎样的“王小波”?如何保留王小波作品的经典性而又不落窠臼,让人顿然有新鲜感?如何体现这样一种经典,而又不拒人千里之外,好像高居庙堂的“精品”?毕竟我所理解的王小波的作品,是奔放的自由,是无所拘束的自由,是拥抱生活而透着深刻反思的自由,是有“野性”的自由,而又有着深深的哀伤的自由。

因此,在前辈们做了这么多的王小波作品的版本之上,如何跳出,并新鲜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是我作为编辑,作为策划,最大的焦虑。

于是,开始重新读王小波的作品,开始重新看稿子,看每一个曾经让心跳加速的文字。

然后一遍一遍地和设计师沟通:经典?人性的自由?精致?青春?年轻?时尚?犀利?睿智?幽默?……这是当时反复用到的字眼。

在定下了大的方向,并集中主攻“自由”二字的时候,一切明晰起来。

文案也自然在大量的基础搜集与分析工作之后,突出使用“读王小波,读懂自由”;封面也是和设计师经历了漫长的寻找,最后当看到古代壁画中狩猎的场景,尤其是野兽的极有张力的“曼妙身姿”后,拍案叫绝——“就是它了”;也因为如此,选择了看起来表面粗糙的特种纸,并烫上各种充满野性力量的动物线条图,以正好诠释“狂野的自由”;要精致,要时尚,故而选择小开本(小32开);而《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篇幅都不小,所以选择轻型纸,以符合当下阅读的便携性;要有个性,也为方便阅读,故而使用“裸脊”的装订方式,一来书可以完全“摊开”,二来“裸脊”不是太多见,也相对新鲜,当然,这种个性,也恰好暗合王小波作品“自由”“不束缚”的主题;这便是王小波作品(中信出版社版)的出炉的所有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当然后续还有印制,还有封面上各种文案的组织,但核心已经完成,其他便显得轻快而充满愉悦。

做之前所有的焦虑瞬间无影踪。

做书,大抵就是这样一种历程吧。

而等这一版的王小波作品出来后,读者的眼睛还是雪亮的,他们逐渐爱上它,并陆续有读者回馈:感谢终于见到最美版本的王小波了,感谢做书的你懂他。

“感谢做书的你懂他!”一句话道尽每一个爱王小波的作者的心,也是对做这一版王小波的我最大的褒奖与鼓励。

第二期(7.01-7.08)我们将一起读透张鸣的经典《重说中国近代史》作者: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