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政治思想文档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政治思想文档
B、顺时变法与礼法 历史既是一个进化过程,又是一个退化过程; 以一世之制度治天下是不符合历史规律的; 从历史运化的原则看,人为的礼仪制度只能收一时之效,不可能永远适用,
因此,礼仪要随时代而变迁,要“与化推移”。 ,不仅礼仪是历史的产物,法、是非也是历史的产物,《淮南子》还强调了
法的社会性。 认为形势胜于个人,主张政治要“趋时”
“独尊儒术”的影响 经过汉武帝的提升,儒学有了官方身份,走上与政权相结合的道路,以后
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流。
(3)汉武帝的杂霸政治术 A、背景 为了巩固统治,汉武帝要利用一切有利于巩固其政权的政治理论;
西汉中期,各个学派之间的交融合流已逐渐成为时尚。
B、汉武帝政治思想的特点 求变: 变的地位:变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朕闻天地不变,不成施化,阴阳不变,物不畅茂”
A、法自然与无私 人是自然发展的产物,从根本上要受自然的制约,人不能将自己置于自然的
对立面; 顺应自然规律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无私; 无私落实到行动上,则要遵循顺自然,遵必然和贵因的原则; “所谓无为者,不易自然也。” “禹决江疏河,以为天下兴利,而不能使水西流;稷辟土垦草,以为百姓力
农,然不能使禾冬生。岂其人事不至哉,其势不可也”
(3)阴阳合分论与德治主张 A、认识前提: 阴阳之道作为天的运行规律,直接规范着人们的社会政治关系和统治者的政策原 则; B、内在秩序:阴兼于阳
C、内容 第一,“阴阳合分论”将整个社会一分为二,又合而为一,形成了相互区别又相 关联的两方:一方是君、父、夫,为天生的主宰;一方是臣、子、妻,是天生的 从属,这三对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关系
B、行礼法、定名号 礼不仅表现为秩序和事理,又是道德、风俗和日常行为的标准与规范; 礼的核心是“别贵贱、明尊卑”,尊卑要通过名号、等级等具体规定来体现和保 证,因此要定名号; 礼的另一种精神是天子爱民,上爱下; 在强调礼之外,贾谊也注重法,认为只有掌握了“权势法制”,才能谈仁义的问 题。
C、以加强皇权为中心的治安策 削藩(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崇本抑末 国家垄断铸币权 轻徭役 解除匈奴威胁
二、社会经济状况 1、经济重心从北方向南方发展,为南方取代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奠定了基 础; 2、赋役制度的调整:赋役负担由租、赋变为租、调 三、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第二节 秦始皇的政治思想
1、秦朝皇权专制思想——皇帝至上理论的极度发展 A、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皇和帝的称谓连起来称皇帝的帝王,反映了其 帝王观念的实现。
C、“天人合一”理论的影响 董仲舒杜撰了天的体系,通过天人合一完成了天的神秘主义人格化; 董仲舒认为人是天的派生,使人远离禽兽世界,与天等同; “天人合一”论为调节天人关系规定了基本前提,一切有关人间社会政治问题的 解答都可以从中找到理论依据。
(2)君权至上和“天谴说” A、君权天予:董仲舒认为,人们不能直接与天联系,其间必须由帝王或圣人作 中介,王代表人类与天对话,代表天统治人民;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君主的权力来源于天 君主的地位:“立于生杀之位,与天共持变化之势”
课堂讨论:
汉武帝利用了儒学的什么功能?
“虽好儒,好其名而不知其实,慕其华而废其质” ——司马光
C、对西汉中期政治指导思想转化的评价 儒学的尊君、礼制等级和忠孝思想有助于维护君主权威; 儒家的德治教化可以严密控制人的思想意志; 儒家的德治仁政学说可以为君主政治进行某种修饰和补充 总之,汉武帝的崇儒,主要是利用了儒学的“文饰”功能。
任贤 任贤的诀窍:知人善任 任贤的措施:扩大征选人才的数额
放宽选贤的标准
三、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政治论
董仲舒:西汉初期著名的公羊学大师。他对《春秋》经、传做了精心梳理,归纳 出《春秋》的理论主旨,使公羊学理论更完善和条理化。他对《公羊传》进 行
了神秘主义的改造,形成了系统的天人合一政治论。代表作有《举贤良对策》、 《春秋繁露》。
A、实行仁义,以民为本 想一想:贾谊是在什么背景下重新强调仁义的?
在讨论秦亡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仁义的; 认为秦亡的原因在于没有随形势的转变而改变政治指导思想; 由此得出结论“夫帝王者,莫不相时而立仪,度务而制事,以驯其时也。” 根据汉初的情况,认为统治思想应倡导仁义和德政。
实行仁义着重要注意的问题 经济上要重农贵粟,使民安心农业生产; 在用刑上,主张宁失之于轻,勿失之于严; 在文化礼仪上,倡四维,抑逐制,提倡新风尚; 思想上提出以六艺为大义,对人民进行教化
A、董仲舒政治学说的认识前提: 如何化亡秦之弊,以谋长治久安,是其政治思想的出发点; 通过对社会的总体认识,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何谓本?曰天、地、人,万物之本也。”
“天生之以孝悌,无孝悌则亡其所以生;地养之以衣食,无衣食则亡其所以养; 人成之以礼乐,无礼乐则亡其所以成。”
B、处理“天人关系”的基本原则: 奉天法古 奉天的理由: “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 “春,爱志也;夏,乐志也;秋,严志也;冬,哀志也” “天道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
贾谊政治思想的评价 贾谊是汉初一位杰出的政论家,宏论高妙,文辞锋利,是一位具有法家气息的儒 生; 贾谊提出的问题有些超前,相当一部分不能为人理解,但历史的发展证明了贾谊 的先见之明。
二、“独尊儒术”与汉武帝尊儒术”)的背景)
(1)西汉中期的政治状况和政治指导思想的争论 西汉中期,社会经济发展,新的社会矛盾逐渐成为帝国发展的障碍 A、地方分封势力与中央皇权的冲突已成为极其严重的政治问题; B、在意识形态领域,思想的多元发展与帝国集权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
C、顺人情 人性论杂而不纯,但都把人性看成是政治的基本依据。 主张人性本善的,认为应以仁义治国; 主张人性属清静的,认为政治的首要任务就是把人们的欲望、知识抛到垃圾
堆; 主张人性混合的,认为政治的基本原则是“不忘于欲利人也”。
第四节 汉朝儒家的政治思想 一、以贾谊为代表的儒家政治思想的新发展 贾谊(前 200-前 168 年),洛阳人,西汉时期著名的政论家,留下了传颂千古 的《过秦论》、《治安策》等文章。
B、“功盖一切”是秦始皇皇帝至上理论的基础 “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宁”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C、皇帝的权力还表现在“为民主极”上 “普施明法,经纬天地,永为仪则。大矣哉!宇县之中,承顺圣意。”
2、重罚主义
(1)权力欲:表现为他对天下土地的占有和所有事务的控制与独裁上; (2)穷奢极欲。至高无上的权力加上极欲,导致了秦朝的重罚主义,这也是秦 亡的重要原因。 “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积成市。杀人众者为忠臣。”
(2)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 黄老政治:战国中期至汉初,道家中逐渐形成了黄老学派。此派假托黄帝的名义 而改造老子的“无为”、“虚静”等思想,又密切关注现实政治,积极主治。黄老 学派在治国方略上兼采诸家之长,杂用礼法,以无为为本,行有为之政,同时, 它发展了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将它运用到社会治理当中,“清静无为”成 为汉初黄老学派的政治口号,为汉初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奠定了政治 理论基础。黄老政治的推行符合了汉初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稳定统治起到了一 定作用。
魏晋玄学及其政治意义 二、《淮南子》的无为政治思想 《淮南子》是西汉景帝、武帝时期淮南王刘安召集宾客集体写作而成。全书内容 驳杂宏富,占统治地位的是道家思想。刘安主持写这部书,目的是论述帝王之道, 为图举大业作理论准备。但汉武帝独尊儒术,结束了汉初崇尚黄老思想的政治局 面,加之刘安的垮台,所以这部书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没有发生重大影响。但作为 汉初黄老政治思想的最后一响,这部书还是有其历史意义的。
——汉武帝 变的核心:从实际政治要求出发,根据不同情况作灵活调整; 在变的过程中,要注意历史联系,要让手段、方法服务于目标。
求治之本 求治之本的出发点: 政权得失兴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治平天下的根本方略是什么? 自然灾变与社会政治的治乱究竟是什么关系?
求治之本的立足点: 强化君权 德刑兼用
重视德治的功能:“扶世导民,莫善于德” 德治的主旨:“事天以礼,立身以义,事亲以孝,育民以仁” 德治的方法:通过宣化仁义道德 在政治实践中更重视刑罚:密织法网,亲信法术之士,强化暴力统治 总结:兼及德刑,内重刑暴,外饰德化
3、中央集权思想 皇帝下设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地方设置郡县,每郡设郡守,直接受中央
政府管辖。
4、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秦始皇将韩非的思想文化专制主义的主张付诸实行,将全国的思想文化统一到法 家思想上,对先秦以来的百家之学实行全面禁绝;同时要求大家以吏为师,真正 实现思想文化的一体化。 “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 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想一想?
两汉以来的社会秩序都依赖于儒家纲常名教的维系,为什么魏晋以后,思想领域 会兴起玄学思潮呢?
1、魏晋玄学产生的背景
(1)玄学的产生是东汉末期以来社会政治局面变化的必然结果。这是玄学产生 的现实根源。 “从初平之元(190 年)至建安之末(219 年),天下分崩,人怀苟且,纲纪既衰, 儒道尤甚”
A、汉初实行黄老政治的原因 鉴于秦亡的教训,要改革治国策略; 在农民战争的冲击下,汉初统治者面临着国弱民贫的统治困境,统治基础极其薄 弱,统治者必须寻求新的治国方略,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秦的暴政为法家招致骂名,政治思想界需要一种新的政治学说。
B、黄老政治的主要内容 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文武并用,德刑相济 罚不患薄,约法省刑 轻徭薄赋,以农为本
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主要体现为:
知识分子的社会道路呈多元倾向,他们通过多种途径参与政治:
在帝国政治指导思想上出现了激烈的争论:
典型事例:景帝时,儒学博士辕固生与黄老派的黄生激烈争论“汤武
受命”
(2)“独尊儒术” A、汉武帝崇儒的措施
B、政治指导思想转化的完成 思想的混乱必然导致政治动乱,百家之学并立不利于汉家一统天下的稳固; 禁绝百家之学的政治出路,唯有儒学讲求“大一统”,宜定为一尊; 公元前 136 年,汉武帝设“五经博士”,儒学代替“黄老之学”成为官方政治学 说,儒学典籍成为了官方教科书,汉武帝初步实现了政治指导思想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