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年度报告(2009年)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年度报告(2009年)

目录第一篇高等职业教育概览 (1)第二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执行情况报告 (17)第三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进展报告 (26)第四篇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报告 (31)第五篇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管理与专业教学资源建设情况报告 (36)第六篇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案例选编 (43)推进体制与机制创新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44)对接产业工学结合努力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 (45)科学规划,突出特色,为西部大开发培养适用人才 (48)创新体制机制,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51)坚持开放创新,增强服务能力 (53)第一汽车服务(FAW)模式的校企合作制度建设 (55)实施董事会制度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57)集约共享,协同发展,建设常州模式的高职教育园区 (59)全球化背景下校企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61)制度创新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前提 (64)产学一体,集团发展 (66)从订单培养到合作发展 (67)民营经济环境下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70)校企合作的三个追问——一所高职发展的否定之否定 (72)走‚双主体‛培养之路,育工厂化农业人才 (74)推进多样化订单培养实现校企共同育人 (76)造峰填谷,守正出奇,小学校能做大文章 (78)‚与船同行、融学于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理念的实践与创新 (80)破解创业遗传代码 (81)建立教官制——创新行业统筹人力资源共享的人事管理制度 (84)深化校内管理改革推进校企互动双赢 (86)构建可视受控、持续改进的数字校园 (88)第一篇高等职业教育概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上新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2009年全国独立设臵高职院校1215所;招生数达313.4万人,与本科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在校生964.8万人,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目前,全国90%以上的地市至少有一所高职院校。

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完善了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为我国在本世纪初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1.八十年代,以短期职业大学成立为标志,国家明确提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开放后,为适应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提出创办职业大学的设想。

1980年,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了南京金陵职业大学、江汉大学等13所短期职业大学。

这种面向经济,服务地方,‚花钱少、见效快、可收费、以走读为主、不包分配‛的短期职业大学,用较少的资源、较小的投入方式,提供了更多的上学机会,解决了当时社会人才紧缺问题。

以短期职业大学成立为标志,国家明确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

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九十年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进入90 年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

进一步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发展定位。

确定了‚三改一补‛和‚三教统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颁布职教法和高教法,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

明确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层次上属于高等教育,类型上属于职业教育。

1998 年,国务院颁布的†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

‛1999 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做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决定。

1996年、1998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分别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从法律上确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3.新世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决定后,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到2009年,全国高职院校在校生数达964.8万人,比1999年增长了8.2倍;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达313.4万人,比1998年增长了6倍以上,超过本科生的招生规模,大大缓解和改善了高等教育资源的极度短缺状况,为全社会尤其是广大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多机会,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伴随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由2002年的15%提高到2008年的23%,为我国在本世纪初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起到了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

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数从1999年的46万增加到2009年的285.6万,增长了6.2倍速。

10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了近1300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显著提高。

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主力军和基本阵地,在构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分布广泛、覆盖全面、数量庞大、贡献巨大,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中的不可替代地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

2002年、2003年、2004年,教育部先后召开了三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经验交流会,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2006年,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加强对整个高等职业教育战线的教育教学改革指导,引导高等职业院校切实把建设和发展重点放到强化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上,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同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通过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9所培育扶持高职院校和440个专业,有效地带动了全国1200多所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了全国高职院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

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特性,在构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过程中发挥了双重重要作用。

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的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新亮点。

二、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状况1.高职院校数2009年独立设臵高职院校1215所,比1999年的474所增长了1.6倍.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职院校数来看,江苏、山东、广东、湖南、安徽等5省超过60所,四川省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职院校数在40-60所之间,吉林省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19-40所,另有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高职院校数少于19所,分别是海南、宁夏、青海和西藏。

如下图所示:2.高职院校举办方类型从举办方类型来看,公办高职院校有921所,占76.3%;民办高职院校有286所,占23.7%。

如下表所示:3高职教育的全国校均规模约5900人。

其中,3000人以下的有361所,占30%;3000-5000人的有318所,占26%;5000-8000人的有348所,占29%;8000-10000人及10000人以上的均为90所,各占7.5%。

如下表所示:4到2009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达313.4万人,比1998年的43万人增长了6.3倍;2002年开始超过了本科招生规模。

近年来高职招生人数变化情况(及高职招生数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总数比例如下图所示:5.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2009年,全国高职院校在校生总数达到964.8万人。

从在校生的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所占比例分别为45%、39%和16%。

如下表所示:人数分别为45.8%和52.4%。

如下表所示:62009年,高等职业教育备案招生专业涉及19个专业大类,80个专业二级类,750种专业,36297个专业点,覆盖了全国第一、二、三产业所有领域。

其中,第一产业有90种专业,占专业总数的12.0%,有3758个专业点,占专业布点总数的10.4%;第二产业有150种专业,占专业总数的20.0%,有5450个专业点,占专业布点总数的15.0%;第三产业有510种专业,占专业总数的68.0%,有27089个专业点,占专业布点总数的74.6%。

如下表所示:2009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备案专业统计表7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2004年的初次就业率为42%,2008年达到68%,5年来每年以5个百分点的增幅持续提高。

高职毕业生求职意愿强,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还能增长10~15个百分点以上。

2008届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84%,比初次就业率68%增长了16个百分点,显示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水平提升的后劲比较大。

2009年就业率与2008年同期持平,且初次就业率达70%,比2008年提高2个百分点,表明我国高职教育抵抗住了世界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抗风险能力强。

三、高职教育改革成效1.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为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中树立改革示范,引导高职院校切实把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放到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带动高等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先后分3年在制造、建筑、能源化工、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农林牧渔和服务业等领域遴选了100所高职院校作为立项建设单位,包括西藏、新疆建设兵团在内,全部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布点有立项建设院校。

目前,中央财政已分期投入25.5亿元专项资金,带动地方财政投入60余亿元,以及行业企业投入近15亿元,改善高职院校实验实训条件,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整体办学水平。

3年来,示范院校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在局部取得突破。

示范高职院校与用人部门联合开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聘请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承担近半数的专业教学任务。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推进。

示范高职院校将课堂建到生产车间、田间地头、社会服务场所,实践教学学时占教学总学时数比例从40-50%增加到60-70%,学生有半年以上时间在企业顶岗实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