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笛》教学设计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背景分析: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有困难,不过学生在第一课是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对南京大屠杀的背景以及当时的情况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对学生感受朱丹的情感奠定了基础,本课教学重点是朗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是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所以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引导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做批注,有助于学生思考问题。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知道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
2、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知道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祖国的历史。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木笛》。
二、深入探究:(一)、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接读课文。
回忆课文内容。
(请同学展读)(二)、教师导语: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记忆最深的恐怕就是12月13日这个特殊的日子。
是啊,1937年12月13日正是南京数十万人遇难的日子,数年后的12月13日正值木笛手朱丹参加乐团终试的日子。
然而朱丹在考场上却放弃了终试,但是当晚又被破格录取,这到底是为什什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三)、请同学想好自己的观点后在组内和同学交流。
学生在汇报过程中,教师做适当引导:(因为考试中让他吹奏一曲表现欢乐的乐曲,他拒绝吹奏,最终放弃考试。
后来大师听到了他出色的演奏,同时被他的爱国之情所打动,所以破格录取了朱丹。
)1、请同学把相关的内容读出来。
(5——23)南京招考一名木笛演员,其中一名名叫朱丹的木笛演员最终放弃了演奏,他说:今天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我不能演奏欢快的曲子。
而在南京城寒冷的雪夜,他却拿出木笛演奏着如泣如诉的笛声,最终他感动了主考,被录取了。
2、教师引导学生品文嚼字,咀嚼文章的味道。
①当朱丹看到卡片上写着:第一项,任选一首表现欢乐的乐曲时,他是怎样的神情?(出示课件)(看过卡片,朱丹眼里闪过一丝悲戚。
)为什么悲戚?→△为在这个令人悲痛的日子里抽到这样的考试题而难过、悲戚,它的沉痛的心情使他无法演奏。
△他会本能的拒绝,但同时又预感到,拒绝可能使他失去机会,然而对一个木笛手来说,展示自己的吹奏才华是他梦寐以求的事情,他真的舍不得失去这次机会,所以他痛苦、悲戚。
△他可能还会想到,在不该忘却的日子里,有人竟然出示这样的试题,这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②引导学生细读第9自然段后面的文字,说说从哪些语句或词语当中体会到了什么?(“沉默片刻”:不是草率行事,迅速地、冷静地进行了思考,最后做出为了悼念亡灵,宁可不被录取,也不演奏欢乐曲目的决定。
深思、熟虑。
(板书:遇事冷静)“深深鞠了一躬”、“歉疚地说”、“请原谅”:非常有教养、懂得尊重他人、做事有理有节的青年。
(板书:有教养)“我可以不演奏欢乐的乐曲吗?”:他还是在争取机会,对于一位木笛手来说,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他想演奏,想展示自己,在考虑自己的前途。
)③轻轻的一句话引起了怎样的反响?“这轻轻的一句话,犹如闷雷在会场爆裂。
一时间,所有考官都窃窃私语起来。
”(出示课件)为什么轻轻的一句话,却犹如闷雷在会场爆裂?(因为谁也没有想到他会提出这样的请求。
虽然话音很轻,但引起的反响很大。
)一时间,所有考官都窃窃私语起来。
他们可能会小声地说些什么?(他是怎么了?为什么要换个曲目?会不会是他的能力有问题?……)(1)指导对话。
﹡师读旁白引读(11——22自然段)(过了一会,大师冷峻的问;朱丹回答。
),随即指名,两名同学分别读朱丹的话和大师的话。
﹡引导学生观看南京大屠杀中军民遇难录像。
学生边观看,教师边引导。
(是啊,朱丹没有忘记,12 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在长达6周的时间里,日本侵略者进行大规模的烧、杀、淫、掠。
南京市百分之八十九的房屋被烧毁,大火整整烧了7天7夜,他们枪杀活埋中国34万民众,几乎所有的女同胞都被他们所迫害,他们的年龄小到几岁大到80几岁。
从始至终他们没有停止过一天对中国的掠夺。
这次大屠杀,是世界史上空前绝后的。
面会这样的历史,朱丹怎能吹奏起欢乐的乐曲?)﹡师指导朗读。
朱丹的语气应该是沉重的、坚定的。
大师的话应该是充满疑惑的。
(△再找一组同学读直接读对话。
△同桌读。
△展读。
△自由选择角色读。
)﹡在大师与朱丹的对话中,当说到了这一天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时,很久,很久,会场一片沉寂。
为什么会这样?(大家突然意识到这一天的特殊背景,心情也一下子变得沉重起来。
)﹡为什么大师果断而又惋惜地说:“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就这样,朱丹放弃了终试。
(2)引导学生感受入夜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的那感人的一幕幕。
﹡教师导语:入夜,南京城开始飘雪。
朱丹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走去。
﹡师读第25自然段。
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自读,说说感受到了什么?(南京市的孩子们都自发的聚集起来,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的同胞。
他们知道这段历史,他们记住了这段历史。
文中把这些孩子比作幼松林,相信他们一定是坚强的。
﹡生齐读25自然段最后一句。
(孩子们手中的蜡烛也流泪了。
)﹡请同学们观察插图,看看每个孩子的神情。
(凝重)﹡师引读。
(面对这感人的画面,朱丹伫立雪中,小心的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
接着,生齐读。
(配乐)生读后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入夜大雪漫天,天公落泪。
朱丹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面,吹奏木笛悼念亡灵。
他的情感的以畅快淋漓的宣泄,这正是朱丹此时此刻复杂心情的写照。
可以说墓碑凝冻着这声音,眼前的孩子温暖着这声音。
墓碑是耻辱,孩子是希望。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的心里还是那样的平静吗?不觉的肩上多了些什么吗?(担负起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的重任)﹡师引读,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你们也在静静地倾听,你们听懂了什么?(生谈一谈,结合收集到的资料)﹡生自读29——32自然段。
再齐读31自然段。
朱丹出色的演奏、强烈的爱国情博得了大师的欣赏。
就这样,朱丹被录取了。
﹡可见,朱丹是怎样的一个人?(爱国青年。
演奏木笛水平出色的人。
可谓德才兼备,希望我们同学能够做这样的人。
)﹡让我们回过头来再去审视一下文中对朱丹外貌的描写。
(他看上去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了一株梅树。
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
)作者为什么不惜笔墨描写朱丹的装束?(通过对朱丹外貌的描写突显人物的性格,这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方法。
回想一下文中还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细品读这段文字,从哪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一身黑色:他的装束表示出对亡灵的哀悼。
衣衫上的梅花:表示了中国人的不屈不挠。
仿佛把自己紧束成了一株梅树:显示出了中国人的气节。
(吟诵古诗——咏梅。
朱丹就像梅花一样有气节)。
﹡同学们,我们有像梅树一样傲然挺立的中国人,我们有像松树一样坚韧挺拔的中国人,我相信,我们的中国不再会有那样屈辱的历史,未来一定光明灿烂!﹡文章的最后写到“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
朱丹的手中,紧紧握着木笛。
”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是因为大师对朱丹充满敬佩之情。
朱丹的手中,紧紧握着木笛表现出他对木笛的喜爱。
﹡文中四次提到朱丹手中的木笛,找出来读一读。
朱丹手中的木笛贯穿文章的始终,可见,围绕朱丹手中木笛发生的事情,可以找到这篇文章的线索。
“进入终试→拒绝吹奏,取消资格→纪念碑前吹奏悲乐→破格录取”正是因为朱丹手中的木笛贯穿文章的始终,所以我们这篇文章的题目就为《木笛》。
三、在学习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大家的心情都是比较沉重的,或者说是难以平静的。
请同学们记住,我们要记住历史,记住耻辱的历史,记住辉煌的历史。
但是,你们不要忘记,你们更重要的任务是创造更加辉煌的历史!有时间的话进行小练笔——写写自己的感受。
学生效果评价设计:默读、朗读采取生生评价、师生评价、自主评价相结合的形式,提高学生评价能力。
与以往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1、搜集大量视频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结合文中插图,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⑴缄()默⑵擎()⑶人头(cuán)___动⑷蓓蕾初(zhàn)___2.结合语境,将文章中画线处空缺的话写在下面。
3.文章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意图是什么?4.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5.文章a处写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的用意是什么?6.文章的主人公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7.文章b处画线句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8.假如你是“孩子方阵”中的一员,在当时情境中,会有什么感受?请写在下面。
参考答案:八.1.①jiān ②qíng ③攒④绽 2.请原谅,能换一组曲目吗? 3.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
4.①渲染气氛②烘托人物 5.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
6.朱丹是一个具有出色的音乐才华,又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
7.揭示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题。
19、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20、小说中的朱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4分)21、文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有何用意?(4分)( 22、你认为大师说的“一种人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中的“民族精神”具体指什么?作者塑造的这群孩子是否多余?谈谈你的认识。
(6分)参考答案:书村网整理19、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渲染了一种肃穆,悲壮的气氛。
②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少年儿童、朱丹)作铺垫。
③表现人物性格。
烘托主人公朱丹纯洁高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瑕。
(写对两条得满分)20、(1)朱丹是一位具有出色音乐才华的人。
这主要表现在:他是两位参加决赛的选手之一;纪念碑前的吹奏表现出他出色的音乐才华,大师的高度称赞和最终被乐团录取也证明了这一点。
(2分)(2)朱丹是一位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的人。
这主要表现在:宁可落选也不愿在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吹奏欢乐曲;到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凭吊死难同胞,并吹奏起悲壮的木笛曲。
(2分)21、第一次写他小心谨慎地取出木笛是说明他很重视这次考试,与后来选择放弃形成对比,更能突出他的民族精神;第二次是突出朱丹面对死难者纪念碑很庄重,体现他的悲伤之情。
(每点2分)22、①这种精神指爱国、不忘国耻、坚持操守等。
(2分)②不多余(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