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质工程学课件1

水质工程学课件1

dM b =μ 0M dt
b
1.生物膜最大比增长速率( μ 0) 2.生物膜平均比增长速率( μ )
μ =
M bs -M t
bo
M
bs
底物去除速率
反映了生物膜群体的活性,底物的去除速率越高,说明生物膜生
化反应活性越高。
qo b s
式中
Q(So - S) A oM
b
qobs——底物比去除速率 Q ——进水流量 So——进水底物浓度 S ——出水底物浓度 Ao——载体表面积
缺点:
1.需要较多的填料和支撑结构, 基建投资高。 2.出水常携带较大的脱落的生物
膜片,大量非活性细小的悬浮物分
散在水中使处理水的澄清度降低 3.活性生物量难控制,在运行方
面灵活性差
微生物相方面的特征
1. 微生物的多样化 生物膜是由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后生动物以及一些肉眼 可见的蠕虫、昆虫的幼虫组成。生物膜上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其生活 状态的概括。细菌、真菌、微型动物、滤池蝇、具有抑制生物膜的过 速增长的功能线虫 ,组成较好的生物膜,促进其脱落的功能。 与活性污泥法的生物相对比:增加了藻类,寡毛类、后生动物、昆 虫类等生物。而真菌,肉足虫,纤毛虫,轮虫,线虫的含量都大大增 多。 2. 生物的食物链长 生物膜上的食物链要长于活性污泥污泥量少于活性污泥系统 3.能够存活世代时间长的微生物 4.分段运行与优势菌种 分多段运行,每段繁衍于本段水质相适应的微生物
以上是生物膜增长规律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控制生物膜反 应器,同时也引出了生物膜法的几个重要参数。
14.2.2 生物膜理论中的几个重要参数
生物膜的比增长速率
描述生物膜增长繁殖特性的最常用参数之一。它反映了微生物增长的 活性。则微生物比增长速率的定义式为
dX/dt μ X
其中: X----微生物浓度 μ —微生物比增长速率。
选择生物膜载体的基本原则
选择滤料时应该从以下方面考虑: 1.足够的机械强度,以抵抗强烈的水流剪切力的作用;
2.优良的稳定性,生物稳定性、化学稳定性、热力学稳定性。
3.亲疏水性及良好的表面带电特性,微生物在通常为带负电的,载体 要是带正电荷的,容易结合。
4.有毒性或抑制性。
5.良好的物理性状 6.就地取材,价格合理。
影响生物滤池功能的主要因素
1、滤床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率
出水回流
原污水
初沉池
生物膜反应器
二沉池
处理水
初沉池作用:去除大部分悬浮固体物 质,防止生物膜反应器堵塞,尤其对 空隙小的填料是非常必要的。
初沉池作用:去除脱落的生物 膜,提高出水水质
返回
14.1 生物膜法的基本概念
生物膜法是通过生物膜来处理水的,所以生物膜污水处理的关键就 是生物膜的质量,生物膜的形成及其生长是实现污水有效处理的前提。
在生物膜法中应用的载体应满足如下条件:
1.易流化,但不易流失; 2.易成膜,但无毒害作用;
3.能提供大的比表面积,以增加生物附着量;
4.价格低廉,容易取材。
14.1.3 生物膜法的特征
优点:
与活性污泥法相比,生物膜法具有以下优点:生物膜体积小、微生 物量高、水力停留时间较短、生物相相对稳定、对毒物和冲击负荷抵 抗性强、处理效果高、操作方便、剩余污泥少,适用于小型污水处理 厂
生物膜中的物质迁移:
由于生物膜的吸附作用,在其表面有一层很薄的水层,称之为附着水 层。附着水层内的有机物大多已被氧化,其浓度比滤池进水的有机物浓 度低得多。由于浓度差的作用,有机物会从污水中转移到附着水层中去, 进而被生物膜所吸附。空气中的氧也会进入生物膜。在此条件下,微生 物对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和同化合成,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它代谢产物 一部分溶入附着水层,一部分到空气中去,污水从而得到净化。 由于生物膜厚度增大,致使其深层因 氧不足而发生厌氧分解,积蓄了硫化氢、 氨气、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会减弱生物 膜在惰性载体上的固着力,处于这种状 态的生物膜为老化生物膜,它不仅容易 脱落净化功能也不好。但供氧充足时, 可以加快好氧膜的更新,使生物膜不集 中脱落。
水量负荷提高3.0倍至40m³ .d;BOD负荷上升至0.5-2.5kg/m³ /m² .d。 径高比1:6~1:8,H=26米,通风良好,解决占地,
水量80-200m³ .d.BOD负荷2-3 kg/m³ /m² .d
14.3.1 生物滤池的概念
生物滤池的工作原理
含有污染物的废水从上而下从长有丰富生物膜的滤料的空隙间流过, 与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充分接触,其中的有机污染物被微生物吸附并进 一步降解,使得废水得以净化;主要的净化功能是依靠滤料表面的生 物膜对废水中有机物的吸附氧化作用。
和微型动物,并形成有机污染物-细菌-原 生动物(后生动物)的食物链。
生物膜成熟标志
真正生态系组成及对有机物的降解功能都达到了平衡状态
生物膜生长阶段
潜伏期、生长期。一般要20到30天左右。
生物膜净化污水的机理及优势
1. 生物膜表面积大,能大量吸附水中有机物 2. 有机物降解是在生物膜表层0.1-2mm的好氧生物膜内进行 3. 多种物质的传递过程: 空气 流动水层附着水层生物膜微生物呼吸
14.8 生物膜法的运行管理
14.0 概术方法; 实质是使细菌类微生物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类的微型动物附
着 在滤料或某些载体上,并在其上形成膜状生物污泥-----生物膜
生物膜法的历史及发展:1865年德国科学家发现生物过滤作
用;1893年英国将污水喷洒在粗滤料上,作为膜生物反应器的生 物滤池问世;20世纪20—30年代建造了许多生物膜反应器;40—
污染物流动水层附着水层生物膜生物降解
微生物代谢产物 H2O附着水层流动水层 CO2 、H2S、NH3水层溢入空气中
4. 厌氧层与好氧层的关系 厌氧层与好氧层达到生态平衡 5. 理想生物膜法的状况——减缓老化,避免厌氧层过分生长,加快好 氧 层更新,不使膜集中脱落。
生物膜的形成
当污水均匀地淋洒在介质表面上,在充分供氧的条件下,介质表面的 微生物吸附污水中的有机物,迅速进行降解有机物,逐渐在介质表面形 成黏液状的生长有极多微生物的膜,即称之为生物膜。 随着微生物的不断繁殖增长,使生物膜的厚 度不断增加,膜的表面吸取营养和溶解氧比较 容易,微生物生长繁殖迅速,形成了好氧微生 物和兼性微生物组成的好氧层(1~2mm)。 在其内部由于营养料和溶解氧的供应条件差, 微生物生长繁殖受到限制,好氧微生物难以生 活,厌氧微生物恢复了活性,形成了厌氧微生 物和兼性微生物组成的厌氧层。厌氧层只有生 物膜达到一定厚度后才能出现,而且随着生物 膜的增厚和外伸变厚,但是有机物主要是在好 氧层内进行。
处理工艺方面的特征
1.对水质、水量变动有较强的适应性
一段时间中断进水,对生物膜也不会有致命影响,通水后易恢复
2.污泥沉淀性良好 污泥比重较大 3.能够处理低浓度废水 活性污泥:不适合处理低浓度的污水,若BOD长期低于50-60mg/l, 会影响污泥絮体的形成 。 生物膜:20-30mg/L时,能降解到5-10mg/l 4.易于维护运行,节能,动力费用低
返回
14.3 生物滤池
14.3.0 概述
以土壤自净原理为根据,在污水灌溉的实践基础上发展
需要有预处理及二沉池 早期生物滤池(普通生物滤池)
水量负荷低,(1-4m³ .d);BOD负荷0.1-0.4kg/m³ /m² .d
高负荷生物滤池 塔式生物滤池
限制进水BOD浓度〈200mg/l),常常采用回流水稀释。
第14章
生物膜法
重点: 生物膜法的基本概念与流程、生物
接触氧化法、生物流化床。
难点: 生物接触氧化法。
14.0 概述 14.1 生物膜法的基本概念 14.2 生物膜的增长及动力学 14.3 生物滤池 14.4 生物转盘 14.5 生物接触氧化法
14.6 生物流化床
14.7 其他新型生物膜反应器和联合处 理工艺
线性增长期
生物膜在载体表面以恒速率增长,出水底物浓度不随生物量的积累 而显著变化;其好氧速率保持不变;生物膜的生物量Mb可以表示为:
Mb=Ma+Mi
此阶段生物膜总量的积累主要源于非活性物质。此时生物膜活性生物 量所占比例很小,且随生物膜总量的增长呈下降趋势。原因是:可剩 余有效载体表面饱和;禁锢作用明显,有毒或抑制性物质的积累。这 个阶段对底物的去除没有明显的贡献,但在流化床反应器内,这个阶 段可以改变生物颗粒的体积特性。
14.1.1 生物膜的形成及其净化 过程
生物膜的构造
挂膜:污水流经滤料,污水和细 菌附着在有机物被分解形成 生物膜并逐渐成熟。 结构:从外面到里面的顺序为污 水、流动水层、附着水层、 生物膜(分为好氧层和厌氧 层)、滤料。
生物膜特性
高度亲水的物质:在污水不断更新的条件下,外测总是存在附着水层
微生物高度密集的物质:在膜的表面和一定深度的内部生长这微生物
返回
14.2 生物膜的增长及动力学
14.2.1生物膜的增长过程
生物膜的增长过程与悬浮微生物的增长过程相似,主要经历了适 应期、对数增长期、稳定期及衰减期。但是又由生物膜法的具体运 行情况,在这四个阶段的基础上划分成六个阶段:
潜伏期或适应期
微生物在经历不可逆附着过程后,开始逐渐适应生存环境,并在载 体表面逐渐形成小的,分散的微生物。这些初始菌落首先在载体表面 不规则处形成。这一阶段的持续时间取决于进水第五浓度以及载体表 面特性。在实际生物膜反应器启动时,要控制这一阶段是很困难的。
14.1.2 生物膜的载体
填料 为生物膜提供附着生长固定的材料。 分类 为无机类填料和有机类填料两大类
1. 无机类载体
目前常用的无机类载体有砂子、碳酸盐类、各种玻璃材料、沸石类、 陶瓷材料、炭纤维、矿渣、活性炭、金属等。 无机类载体具有机械强度较高、化学性质较稳定、比表面积较大的优 点。缺点为密度较大,不适宜做流态化运动, 使其在悬浮生物膜反应器工艺中的应用受到 限制。 通常情况下,微生物以附着的形式固定在 载体表面从而形成生物膜,特殊情况下,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