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一、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
一、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
典例:“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翻译:独自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之下。
典例:“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翻译:从京城冒着风雪,来到泰安。
值得反复诵读的典例
典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翻译:兵灾旱灾一个接一个到来,天下的财富极度匮乏。
典例:“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 论》)翻译:凭借着这种有利的形势,任意割取天下的 土地,划分诸侯的山河。
音是按古音读的,与今天对某个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
例7: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论积贮疏》
罢-疲(古代同读pí),而今音“罢”读bà,与“疲”pí不同。
例8: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内-纳(古代同读nà),今“内”读nèi,与“纳”nà读音不同。
现在通用的通假字,哪些读音相同,哪些不同,一
时也难于查对,这是一大困难。其次,从字形的笔画来
值得反复诵读的典例
典例:“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 论》)翻译:然而秦国凭借着很小的一块土地,取得 了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势。
典例:“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信陵君窃符救赵》) 翻译:就约请宾客,准备一百多辆兵车。
实战演练: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就 ▪(1)金就砺则利( 接近,靠近 ) ▪(2)连辟公府不就( 赴任,就职 ) ▪(3)一蹴而就( 成功,达到目的 ) ▪(4)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即,就 ) ▪(5)若无罪而就死地( 走向,走上 ) ▪(6)乃谢客就车( 上,登上 )
▪[温馨提示]同一个词,古今意义不同,最容易出现 望文生义、曲解文意的错误,阅读时要特别注意
实战演练: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古义:是__“_中__间__夹__杂_ ”,今义___是__“__当_中__”__;_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__与__外__界__隔_绝_ 之地,今义:没__有__出__路__的_境_ 地 ▪(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古义__公__开_扬__言______今义_表__示__政__见__的_公__告__ (4)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义有__节__操_、__有__抱__负的男子 今义:为__革__命__、_为__正_ 义而牺牲的人
值得反复诵读的典例
典例:“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苏武传》) 翻译:跟随皇帝到了雍棫阳宫,扶着御辇下台阶。
典例:“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翻译:我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文言实词120字形助记:从
两人相随而行
追赶
依顺,听从
参与,参加
跟 随
依傍,紧挨着
堂房亲属
值得反复诵读的典例
课堂作业完成: 2、《骄子之路》P60对点演练 2、《教材梳理》必修一
古今异义
▪ 一个词经过历史演变,词义往往发生变化。词 义古今的变化通常有四种情况:
▪(1)词义扩大。 ▪如“江”“河”,古代只限指长江、黄河,现 在则泛指所有比较大的水流;又如“诗”“书”, 古代只指《诗经》和《尚书》,现在则指所有的 诗歌和书籍。这都是词义扩大的表现。
▪除
▪★“除”本义为“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 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 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 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 了。
▪■除旧布新 斩草除根 兴利除弊 清宫除道 安良除暴
文言实词120字形助记:除 屋舍门前的台阶
伏——服fú
例1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蚤——早zăo
第三、音近形似
例1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之。——〈廉蔺列传〉 孰sh Ú ——熟shÚ
例16:合从帝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从cóng——纵zòng 帝---缔
例17:行李(使节)之往来,共其乏困。 ——〈烛之戊退秦师〉
共gòng——供gōng
出现通假字,主要是由于当时写书或抄书的人, 一时记不清、查不到本字而临时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 来代替;或只图省事而有意写了笔画较少的音同、音 近或形似的别字。后来的人对这些“代替字”、“别 字”沿用下来,成了通假字。
例如:“伸”写成“信”,“剂”写成 “齐”,“邀”写成“要”等等。
三、通假字的类型
第四、音近形异
例18: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还huán——旋xuán
例19: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阙què——缺quē
例20: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要yào——邀yāo
第五、音异形似
例21: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被bèi——披pì
例22: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硕鼠〉 女nü——汝rŭ
▪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如“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先帝不 以臣卑鄙”;今天是贬义词,指品行恶劣,“卑鄙无 耻”。“爪牙”,古代是褒义词,指有勇力的人, “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今天是贬义词,指坏 人的党羽。这都是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此外,还要注意单音词和复音词的不同,不要把古 代的两个词当成现代的一个词,如“妻子”、“指 示”、“地方”、“至于”等;也不要把古代的一 个词当成两个词,拆开来理解,如“布衣”、“社 稷”、“左右”、“足下”等。
(二)凭借字形,辨析通假。
由于多数通假字字形相似,其中大多是用笔画少 的字代替笔画多的本字,所以还可凭借字形去辨析通 假字。
例4:操吴戈兮被犀甲。——屈原《国殇》 被——披
例5:或隐弗章。——《甘薯疏序》 章——彰
例6:五万兵难卒合。——《赤壁之战》 卒——猝
(三)常用通假字,要尽量多记。
前面讲到根据读音,寻求本字,但是文言文中字的读
修治,清理 台阶
去掉,除去 拜官授职
值得反复诵读的典例
典例:“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苏武传》) 翻译:跟随皇帝到了雍棫阳宫,扶着御辇下台阶。
典例:“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翻译:就清理了魏忠贤的废祠旧址,来安葬他们。
典例:“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翻译:(您)应当在天下纵横驰骋,替汉朝除去奸佞贼臣。
典例:“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 翻译: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随在后面。
典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翻译:我听从了他的计策,幸好您也赦免了我。
典例:“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 翻译:弟弟参军走了,养母也死去了。
值得反复诵读的典例
典例:“佯北勿从。“(《孙子•军争》) 翻译:假装败退的敌人不要追赶。
倍通背,音bèi,违背、背叛;
(7)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音yǐnɡ,影子; (8)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通现,音xiàn,露出; (9)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音yāo,邀请; (10)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音zhì,智慧; (1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具通俱,音jù,都; (1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 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 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被坚执锐 泽被后世 被发左衽 被褐怀珠 ▪ 被甲枕戈 扇枕温被
▪本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 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 义;事物的“本原” 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 “本来、原来”之义。
例23: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适shī——谪zhé
四、怎样辨析通假字?
(一)依据字音,求得本字。 阅读文言文时,遇到某个字如果用本义和引申义都 解释不通,便可从字音相同或相近方面去寻求本字。
例2: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 唱——倡
例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倍——背
▪■追本溯源 舍本逐末 本性难移 变本加厉 英 雄本色 无本之木
▪兵
▪★“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 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 有关。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 战术”等义。
▪■短兵相接 兵不血刃 兵不厌诈 兵强马壮 兵出无名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兵临城下 兵戎相见 哀兵必胜 按 兵不动 厉兵秣马
▪2.负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背东西,背载物品)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担负,使…承担 ) ▪(3)秦贪,负其强( 依仗,凭借 )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对不起,辜负 ) ▪(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 衣褐( 违背,背弃 ) ▪(6)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失败 )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覆盖 )
生通性,音xìnɡ,资质、本性。
课堂作业: 1、阅读《骄子之路》P63对点演练 2、《教材梳理》必修一
一词多义 ▪形成:一个词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从 本义引申出多个意义,形成一词多义。
▪ 如“立”,甲骨文作,像人站在地上的样子,本义是 “站立”,如“提刀而立”。把“站立”的动作抽象化, 即引申为“站得住”,指立身处世,如“三十而立”。 又引申为“竖立”,如“犹立枉木而求其景之直也”。 又引申为“建立”“设立”,如“立宗庙于薛”,“各 当时而立法”。又引申为“存在”,如“夫不可陷之盾, 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又引申为“登上帝王 或诸侯的位置”,如贾谊《过秦论》:“子婴立。”由 此进一步引申为“使登上某一位置”,如《项羽本纪》: “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由“站立”又虚化为副词, 引申为“立刻”“马上”,如《鸿门宴》:“沛公至军, 立诛杀曹无伤。”
一、通假字、多义词、偏义复词
一、什么是通假字?
例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 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
“逝”跟音同(shì)形似的“誓”字相通;“女” 跟字音(nǔ——rǔ)相近、字形相似的“汝”字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