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标准化应知应会手册1 范围本标准收集、整理、编录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岗位达标工作中所涉及的有关安全基本知识、安全管理技能、安全应急技能等安全知识以及日常工作生活所涉及的部分安全常识,供员工引用、借鉴、学习。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员工安全生产标准化岗位达标应知应会的知识学习与运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8001-201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AQ/T 9006-2010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YC/T 384.1-2011 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第1部分基础管理规范YC/T 384.2-2011 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第2部分安全技术和现场规范YC/T 384.3-2011 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第3部分考核评价准则和方法YC/T 384.4-2015 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第4部分岗位规范和评价要求3 安全基本知识3.1 职业健康安全方针与目标3.1.1 公司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3.1.2 公司职业健康安全目标(1)本年度无重大责任道路交通事故;(2)本年度无重大火灾事故;(3)本年度无重大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生产事故;(4)本年度无重大被抢、被盗、被骗事故;(5)无食物中毒和重大“两烟”霉变事故;(6)无影响企业和社会稳定的重大事件;(7)完成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目标任务;(8)加强“三化”建设。
3.2 企业安全文化3.2.1 公司秉承“大安全”理念,在实践中总结提炼出三大类理念模块:(1)核心安全理念类:安全方针、安全使命、安全愿景、安全精神、安全目标和安全策略;(2)员工核心价值理念类:安全价值观、安全责任观、安全亲情观;(3)岗位化特色理念类:管理安全理念、经营安全理念、财物安全理念、信息安全理念、法规安全理念、生活安全理念、人才安全理念、督查安全理念、廉洁安全理念、物流安全理念。
3.2.2 安全文化理念体系:一个核心、三项支撑、六项共识、十项基石。
(1)一个核心公司以“安全之美”为核心理念,将安全理念与美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安全是严肃的,也是美丽的。
整洁有序的安全环境诠释的是一种形象美,依章行事的安全行为彰显的是一种规范美,严格监督的安全关怀体现的是一种语言美,,总之,“安全之美”的安全态度让“服务与桂林山水同美”的承诺掷地有声。
(2)三项支撑安全价值观:安全最美安全责任观:人人讲安全安全为人人安全亲情观:和安全相伴与幸福同行(3)六项共识安全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使命:共创安全绿洲铸就最美山水安全愿景:打造安全标杆型企业安全精神:方圆融合不失毫厘安全目标:制度零缺项设备零故障环境零危害管理零盲区行为零违规监督零宽容安全策略:“三镜”管理保安全(4)十项基石管理安全理念:安全工作长效治肩负天职不失职经营安全理念:烟草专卖有许可效益提升须安全财务安全理念:账目清清楚楚安全明明白白信息安全理念:杜绝信息作假严防安全失真法规安全理念:法规记心中安全伴我行生活安全理念: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人才安全理念:人才重在培养安全贵在践行督察安全理念:明察秋毫防微杜渐廉洁安全理念:清白做事干净做人物流安全理念:以桂烟为伴与安全同行3.3 危险源及相关概念3.3.1 危险某一系统、产品、设备或操作的内部和外部的一种潜在状态,其发生可能导致意外事故或事件,造成人员伤害、疾病或死亡,或者设备财产的损失或环境危害。
3.3.2 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3.3.3 重大危险源长期或临时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3.3.4 危险源辨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3.3.5 危险源的分类(1)安全科学理论对危险源的分类这种分类主要是概念性的。
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按安全科学理论把危险源分为两大类。
a) 第一类危险源。
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
为了防止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必须采取措施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控制危险源。
b) 第二类危险源。
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称作第二轮危险源。
第二类危险源主要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误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引起物的故障和人的失误)。
c) 两类危险源的关系第一类危险源是伤亡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发生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前提,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
一起伤亡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
危险源辨识的首要任务是辨识第一类危险源,在此基础上再辨识第二类危险源。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认为: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是伤亡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
(2)GB/T13861《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代码》对危险源的分类GB/T13861《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代码》是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危害因素)对危险源进行分类:a)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设备、设施缺陷;----防护缺陷;----电危害;----噪声危害;----振动危害;----电磁危害;----运动物危害;----明火;----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粉尘与气溶胶;----作业环境不良;----信号缺陷;----标志缺陷;----其他。
b)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易燃、易爆性物质;----自燃性物质;----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其他;c)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致病微生物;----传染病媒介物;----致害动物;----致害植物;----其他。
d)心理、生理性危害因素----负荷超限:体力、听力、视力、其他负荷超限;----健康状况异常;----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其他。
e)行为性危害因素----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操作失误:误动作、违章作业、其他;----监护失误;----其他。
f)其他。
(3)GB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对危险源的分类GB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将危险源分为16类:----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放炮;----火药爆炸;----化学性爆炸;----物理性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
3.3.5 风险与风险评价a)风险发生危险事件或有害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严重性的组合。
b)风险评价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3.4 事故及相关概念3.4.1 事故造成死亡、职业病、伤害、财产损失或其它损失的意外事件。
3.4.2 事件发生或可能发生与工作相关的健康损害或人身伤害(无论严重程度),或者死亡的情况。
3.4.3 事故隐患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3.4.4 事故的特性(1)普遍性由于生产活动中普遍存在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危险性,因此,就普遍存在发生事故的可能。
这就要求从事任何工作都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决不能掉以轻心。
(2)随机性事故是偶然发生的,具有随机性特点。
其发生的时间、地点、形式、规模、后果都是不确定的。
人们不可能预测何时、何地、发生何种事故、何人受伤、何人死亡、损失何种财物。
而只能通过各种迹象,即不安全因素的存在情况及以往发生事故的规律,判断在某个时间、地区范围内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故。
即凭借概率统计分析确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也就是在有统计价值的数据资料基础上,预测某一随机事件(事故)的发生概率大小,事故规模大小,损失多少。
(3)必然性按照安全系统的观点,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必然会发生事故,只不过是时间长短、事故损失程度不同而已。
按照海因利希法则,事故发生次数比遵循下述规律(重伤及死亡事故:轻伤事故:无伤害事故=1:29:300),这就是说,发生多起无伤害事故,必然会发生有轻伤事故发生;同理发生多起轻伤事故,必然会发生有重伤或死亡事故发生。
轻伤事故孕育于无伤害事故之中,重伤或死亡事故孕育于轻伤事故和无伤害事故之中。
因此,在日本某些企业明确提出“消灭300”的口号,就是要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从无伤害事故或未遂事故着手预防和控制事故。
(4)因果相关性事故的发生是由于系统中造成事故的各种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事故原因大体分为:a)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b)也有按人、机、环境划分的,原因可分为人的失误(操作失误、管理失误)、机械设备故障和环境不良因素。
c)还有按逻辑分析原则划分的,有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主要、次要原因等。
上述原因在系统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发展成为事故。
因此分析事故,探索事故规律,控制事故必须从系统的错综复杂的因果相关性出发辨识事故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主要原因、次要原因以恰当的安全措施,控制事故的发生。
(5)紧急性事故从发生、发展到结束,往往速度很快,允许组织和个人作出反应的时间很短。
这就要求人们平时积累紧急对策和加强防灾训练,以便届时作出正确决策和迅速的反应,以尽量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
(6)危害性凡是事故,特别是伤亡事故都会给个人、家庭、集体和社会带来损失或危害,乃至夺去人的生命,威胁企业的生存或影响社会的稳定。
因此,是人们不期望的。
3.4.5 事故致因理论(1)事故因果论事故现象的发生与其原因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因”与“果”有继承性,前端的结果往往是下一段的原因。
事故的现象是“后果”,与其前因有必然的联系,因果是多层次相继发生的。
事故因果类型分为:多因致果集中型、因果连锁型、集中连锁复合型。
一般而言,事故原因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直接原因直接归结于物的原因和人的原因,称为一次原因。
间接原因是二次、三次以至多层次继发来自事故本源的基础原因。
针对这一原理,即使去掉直接原因,只要间接原因还在,也无法防止在产生新的直接原因。
所以作为根本对策,应当追溯到二次原因以至基础原因,以深入研究,加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