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些孩子没能考进重点学校,这些家长就觉得“一切都完了”:学校条件不好,老师水平不高,再加上自己因为历史的原因造成知识水平低,所以孩子必然不会成功。
这样家长就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整天在孩子面前愁眉苦脸,使得孩子自己也放弃了努力(觉得在这样的条件下自己再努力也没用),最终结果必然是学习成绩不好。
六、家校合力形成教育的一致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来工子女的不断增加,由于各个地域教育水平的差异、教育观念的不同,使得相当多的家长对家庭教育产生了种种困惑,感到无所适从;而教师在学校教育中也常常感受到来自家庭的不和谐因素,影响了教育的健康发展。
然而,在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
学校应该把自己的教育目标、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等向家长明确;家长也应该把自己对子女的期望、育人方法等向学校表明。
然后,家庭和学校两方面进行谋和、协商力求在教育目标、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等方面达到一致。
学校教育只有与家庭密切合作,统一思想,围绕共同目标,发挥各自的特长,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使家庭教育的盲点变为教育社会化的亮点。
七、家访
班主任是学校与家庭联系的纽带,家访是班主任密切与学生家长联系的一种最常用的方式,勤于家访,善于家访是班主任带好班的诀窃之一。
当接到班主任工作的任务以后,就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的家庭进行普访。
通过普访,对全班学生的家庭情况有大概的了解,如遇特殊问题,要进行速访,对个别学生,根据需要,还要常访。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高度重视家访工作,注重家访技巧,是搞好班集体建设的重要保证。
总之,教师与家长联系的目的是让家长了解学校、班级近期的教育
内容,孩子成长的教育氛围。
同时也让教师了解孩子在校外的情况,以便正确地把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共同教育好孩子。
在沟通教师和家长思想的过程中,可以尽力克服家长的依赖、应付心理,做到彼此了解,相互支持、互相威信,共同研究教育措施。
同时,也可以增进和培养相互间的情感,把师生之爱和亲子之爱融为一体,同心协力,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