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打眼工岗位责任制及操作规程

打眼工岗位责任制及操作规程

打眼工操作规程
1、工作面施工前,钻眼工必须认真学习作业规程,熟悉和掌握工作面的爆破图表、支护等有关技术规定。

2、钻眼工应熟悉和掌握钻眼机具的结构、性能和使用方法。

3、钻眼机具在工作中出现故障时,应立即找机电工检修或更换,不许“带病”运转。

4、钻眼前,必须依据中腰线,按炮眼布置图表定眼位。

5、严禁钻眼与装药平行作业和在残眼内钻眼,以防发生火药爆炸事故。

必须坚持湿式钻眼,减少煤尘危害。

6、工作面空顶距离必须符合作业规程的规定,达到规定时必须立即支护,否则不准钻眼,以防发生冒顶伤人事故。

7、掘进接近老空和旧巷及巷道贯通等特殊地段,必须按作业规程中规定的特殊措施进行钻眼,防止瓦斯事故。

8、煤电钻应有“MA”标志,入井前应有防爆电器设备检查员检查防爆性能,确认防爆性能良好,方准入井使用。

9、使用煤电钻时,必须使用检漏、短路、过负荷、远距离启动、停机、自动停电等综合保护装置,以防漏电。

10、钻眼前应充分准备好使用的钻具,如煤电钻、钻杆、钻头等。

11、供水管、电源必须接送至掘进工作面附近,保证水、电使用正常和安全。

12、掘进工作面有下列情况之一时,不得钻眼,处理好后,方可作业。

12.1工作面无风或风筒距离工作面超过作业规程的规定时;
12.2供水管内无水无防尘设施损坏和失效时;
12.3工作面瞎炮、残炮没有处理完毕时;
12.4工作面有害气体超过《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12.5工作面有突水预兆(挂红、挂汗、空气变冷、发生雾气、水叫、顶板淋水加大、顶板来压、底板鼓起或产生裂隙涌水、水色发浑有臭味等异状)时;
12.6工作面迎头应清理的浮煤、矸未清理干净或积水没有排除时;
12.7钻孔突然与老空或旧巷相透时。

13、进入工作面前要先进行敲帮问顶工作,发现危岩,悬矸要及时处理,难以处理的要进行临时支护。

保证在支护完好条件下钻眼。

14、钻眼前电钻要进行如下检查:
14.1综合保护装置是否灵敏可靠。

14.2电钻机体有无裂纹或损伤,螺钉、螺帽、销子等有无松动,后罩、风扇是否完好等。

14.3电钻开关是否灵敏,转动方向及声响是否正常。

14.4电缆是否漏电,并将电缆挂在巷道的一侧,防止挤压损坏,以防失爆和触电。

14.5供水管是否畅通,水源有无压力等。

14.6钻杆与钻头是否扣紧牢固。

以上情况都达到要求时,才准钻眼。

15、在钻眼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精力集中,注意观察钻进情况。

16、发现有煤岩变松、片帮、来压或钻孔中有压力水、水量突然增大或出现有气体涌出等现象时,必须停止钻眼,工作面人员立即撤至安全地点,并向矿调度室汇报,以防发生重大顶板、水害、气体事故。

17、当钻孔突然与老空或旧巷相透时,应立即停止钻眼作业,并检查气体。

如果有害气体超过《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时,必须立即撤人,切断电源,并立即向矿调度室汇报,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经检
查符合规定后,方可继续工作,以免造成瓦斯事故。

18、钻眼中,发现有钻头合金片脱落、弯曲或中心孔不导水时,必须及时更换,以防电钻跳动厉害扭伤手。

19、严格按标定的眼位和爆破说明书规定的炮眼角度、深度、个数进行钻眼,凡出现掏槽眼钻透或不合格的炮眼必须重新钻眼。

20、钻眼时要随时注意煤岩帮、顶板,发现有片帮、冒顶危险时必须立即停钻处理,否则片帮冒顶伤人。

21、在钻眼过程中,发现钻眼机具的零部件、设施等出现异常情况时,必须停钻处理。

22、钻眼时,钻杆不要上下、左右摆动,以保持钻进方向,钻杆下方不要站人,以免钻杆折断伤人。

23、操作电钻时的要求:
23.1在工作面移动电钻时,要一手提电钻手把,一手提电缆,不准用电缆拖拉电钻,也不准将钻杆插在电钻上移动,以防伤人。

23.2钻眼前,必须将衣服袖口、裤腿扎好,脖子上的毛巾必须塞到工作服领口内,并系好纽扣,以防绞伤人。

23.3严禁带手套钻眼,以防伤手。

23.4开眼或钻眼过程中,不准戴手套直接扶、托钻杆或用手掏眼口的煤岩粉,以防伤手。

23.5开眼时,钻头要轻轻接触煤壁,然后启动电机。

电钻转动后要注意钻杆的进度,每钻进一段距离要来回抽动几次钻杆,排除煤粉,以防卡住钻杆,影响进度,发生伤手事故,烧坏电钻。

23.6在煤壁上钻眼时,要尽量避开硬夹石层和硫化铁结核,否则电钻跳动厉害,损坏钻头,影响进度。

23.7当电钻发生转动困难或发出不正常的响声,或电钻、电缆漏电,或电钻外壳温度升高等故障时,必须停止钻进,查明原因,及
时处理,以免损坏电钻和伤人。

23.8使用湿式打眼时,要先开水后启动;钻眼完毕,应先停水再断电,最后抽出钻杆。

24、钻完眼后,应从电钻上拔下钻杆,切断电源,并把电缆、钻杆、电钻撤至无淋水和支架完好的安全地点,将电缆盘放好。

压缩氧自救器操作规程
1、压缩氧自救器在有毒害气体场所作业和遇险时使用。

2、对佩戴者应进行实践训练,使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佩戴动作。

3、压缩氧自救器应定期检查,保持完好状态。

4、使用压缩氧自救器时,将其斜挎于肩上。

应避免强烈冲击,严禁任意打开上壳或把自救器当坐垫。

5、将背带挂在脖子上,系好腰带,仪器放至身体正前面。

6、扳开扣鼻,打开自救器上壳,拉出氧气袋、口具、呼吸软管与鼻夹。

7、打开氧气瓶开关,开启到最大位置。

8、拔出口具塞,迅速置口具片于唇齿之间,咬住牙垫,紧闭嘴唇保持气密。

9、做一次深呼吸,使自动补给气自如。

10、戴好鼻夹、封住鼻孔,用嘴呼吸。

11、戴好眼镜,均匀呼吸,退出灾区,严禁跑步。

未脱离灾区严禁摘掉口具和鼻夹。

12、使用时应随时观察压力指示计,以便掌握氧气消耗情况,调节劳动量。

13、使用该自救器时,应保持沉着,均匀呼吸。

当吸入气体的温度略有升高时,是正常情况,不必惊慌,在未到达安全地点前不得摘
下自救器。

14、该自救器每次使用后,应对气囊、口具进行清洗消毒;对氧气瓶充气;更换吸收药剂。

15、组装后,必须全面进行性能检查,使其符合标准要求,保持良好状态。

16、不准无故开启自救器。

17、自救器禁止代替工作型呼吸器使用。

18、由于氧气袋外露,应特别注意防止与锐器接触。

19、禁止在无技术保证的情况下,随意拆卸减压器,以避免其性能降低。

20、氧气瓶内应充装医用氧气,氧气浓度不得低于98 %。

21、自救器存放环境应干燥,无腐蚀性气体,温度应保持在摄氏零度以上。

严禁自救器与油脂混放在一起。

22、保管人员要对交回的自救器进行验收
22.1自救器壳体有无损伤;
22.2氧气瓶压力应不低于20 兆帕。

23、长期未使用的自救器,每半年必须进行一次药品(CO2吸收剂)检查,并按规定定期进行气密性检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