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总论PPT课件
① 中指同身寸 法:中指屈曲时, 中节掌侧两端纹 头之间为1寸。
经络腧穴总论
第一节 经络总论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和络的总称。
(1)经,又称经脉,有路径之意。经脉贯 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纵行 的主干。
(2)络,又称络脉,有网络之意。络脉是 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
一、经络的概念
经脉
含义
经:路径
地位
粗大,主干
络脉
络:网络 细小,分支
走行方向 纵行(个别特殊) 横、斜,纵横交错
一、 腧穴的概念和分类
(三)阿是穴
“阿是穴”:又叫“天应穴”、 “压痛点”,这 类穴位既无定名,又无定位,而是以压痛点或反 应点作为腧穴的。 《内经》:“以痛为输”。
二、 腧穴的定位方法
⑴体表标志法 ⑵骨度分寸法 ⑶手指比量法 ⑷简便取穴法
二、 腧穴的定位方法
(一)体表标志法
1、固定标志
指由骨骼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或凹陷、五官轮廓、发际、 指(趾)甲、乳头、脐窝等。
大椎至后发际正中
3寸
印堂至大椎
18寸
常用骨度
用穴 于的 确纵 定向 头距 部离 经
二、 腧穴的定位方法
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
9寸
确定头 部经穴的
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
9寸
横向距离
两乳头之间
确定胸腹
8寸
部经穴的
横向距离
常用骨度
二、 腧穴的定位方法
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中点
9寸
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
8寸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
3、奇经八脉的作用
①交错循行于十二经脉间,沟通十二经脉 的联系 ②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 作用
三、 经络的作用
1、沟通内外,联系脏腑和肢体。“夫十二经脉
者,内属于腑藏,外络于肢节”
2、运行气血,濡养全身。“经络者,所以行气血
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3、抗御外邪,反映证候。(卫气) 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刺之要,气至而有
2、活动标志
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 凹陷、皱纹、尖端等。
二、 腧穴的定位方法
(二)骨度分寸法
是以体表骨节为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 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 见“常用骨度表”
二、 腧穴的定位方法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 12寸
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 3寸
(一)经穴
“经穴”:指归属于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的腧 穴,称为十四经穴,简称“经穴”, 共361个,具有治疗本经病症的共同作用。 (其中 一名双穴309个(十二经),一名一穴52个(任、 督脉),合计670个经穴。)
一、 腧穴的概念和分类
(二)经外奇穴
“经外奇穴”:指不归属于十四经,但有穴名、 定位、主治的一类腧穴。 虽不归属于十四经,但对某些病症有特殊的治疗 作用,故又称为“奇穴”。
思考题
1. 简述十四经脉的名称。 2. 简述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3. 简述经络的作用。
经络腧穴总论
第二节 腧穴总论
一、 腧穴的概念和分类
含义: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在体表的部
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同时,亦是针灸和其他 疗法施术的部位。俗称“穴位” 。
分类: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
一、 腧穴的概念和分类
(二) 奇经八脉
1、奇经八脉的概念 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 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的总称。 因为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偶, “别道而行”,故称“奇经”。
(二) 奇经八脉
2、奇经八脉的特点
①有一定的循行路线 ②不直属脏腑 ③无表里关系 ④无逐经相接的关系
⑤除任、督脉外无腧穴分布
(二) 奇经八脉
效”
四、 经络的应用
(一)诊断
1、分经辨证
病理状态下,经络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可反映 症候征候。
2、经穴诊法
压痛、结节、条索等
四、 经络的应用
(二)治疗
腧穴的选取—列缺,面口合谷收。”
现代版:“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酸 痛阿是穴,急救刺水沟。”
脏
(一)十二经脉
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一)十二经脉
5、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阴经与阳经(互为表里)在手足末端相 交, 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相交, 阴经与阴经在胸部相交。
思考题
1. 简述十二经脉的名称和大致循行路线。 2. 简述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3. 简述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结合手足、阴阳、脏腑三方 面而确定的。
经脉循行分布于四肢的内、外和所属脏腑的阴 阳属性不同,有阴经、阳经之分。
太阴-阳明
盛
少阴-太阳
厥阴-少阳
衰
(一)十二经脉
2、分布规律:
手足三阳经——四肢外侧 头面、躯干
手足三阴经——四肢内侧 躯干
阳明经在前 少阳经在中 太阳经在后
太阴经在前 厥阴经在中 少阴经在后
(一)十二经脉
3、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阴、脏、里 阳、腑、表
阴 手太阴肺经 —— 手阳明大肠经
阳
经 足太阴脾经 —— 足阳明胃经
经
属 手少阴心经 —— 手太阳小肠经
属
脏 足少阴肾经 —— 足太阳膀胱经
腑
络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络
腑 足厥阴肝经 —— 足少阳胆经
分布形式
线状
网状布散,遍布全身
深浅分布 多行于深部
多行于浅部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脏腑 (五官九窍)
十二经脉
经脉 经 络
络脉
肢节
奇经八脉 十五络脉 孙络、浮络
附 十二经别
属 结
十二经筋
构 十二皮部
(一)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为手足三阴 经、手足三阳经的总称。具有表里经脉相 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也称为“正经”。
5寸
用穴 于的 确纵 定向 胸距 腹离 部 经
常用骨度
二、 腧穴的定位方法
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 12寸
大椎一下至尾骶
21椎
用穴 于的 确纵 定向 背距 腰离 部 经
常用骨度
二、 腧穴的定位方法
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线 肩峰缘至后正中线
用穴
于的
3寸
确横
定向
背距
腰离
8寸
部
经
常用骨度
二、 腧穴的定位方法
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 肘横纹至腕掌侧横纹
9寸 12寸
用穴 于的 确纵 定向 上距 肢离 经
常用骨度
二、 腧穴的定位方法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 18寸
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 13寸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
19寸
腘横纹至外踝尖
16寸
用穴 于的 确纵 定向 下距 肢离 经
常用骨度
二、 腧穴的定位方法
(三)手指比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