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时代(1616-1634)《部落兵制时代》
时间是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天命元年到天聪八年,兵制是典型兵民合一的八旗制度。
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凡满洲成员皆隶于满洲八旗之下。
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
入关前,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荷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没有军饷规定。
有典型的部落兵制的特点。
天聪四年皇太极说:“我国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
”当时,兴京(今辽宁新宾)内城居宗室勋戚,外城居宿卫亲兵万余。
此外远近十余万户,散处辽河东西,无事耕猎,有事征调,征调时所发行粮也很有限。
努尔哈赤于1615年完成满八旗的全部编制。
(即正黄、正白、正蓝、正红、镶黄、镶白、镶蓝、镶红八旗)。
清太宗皇太极天聪三年(1629)时,已有蒙古二旗的记载,称为左右二营。
八年改称左翼兵和右翼兵。
九年,后金在征服察哈尔蒙古后,对众多的蒙古壮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编审,正式编为蒙古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
汉军单独编为一旗,据考证是在天聪五年正月(一说天聪七年)。
其制规定:每300人为1牛录,设牛录额真1人;5 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1人;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1人。
据史籍记载,1615年,当时编有满洲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汉军牛录16个,共400个。
此时所编设的八旗,即后来的满洲八旗。
八旗的旗丁中按照身份地位,分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种。
阿哈即奴隶,多是汉人、朝鲜人;披甲人是降人,民族不一,地位高于阿哈;旗丁是女真人。
披甲人又分马甲(骑兵)和步甲(步兵)。
八旗的最小单位是牛录,最初牛录既是一种社会组织,也是作战时的一个单位编成,每牛录300户,每户出一个壮丁,父死子继,兄亡弟代,在全军出动时才有每牛录300人。
从天命年间开始牛录就渐渐不是军事单位,而是行政户籍单位,每出兵则从各牛录中取若干人别成军。
这些自牛录中抽来的人,挑选出来最能打的勇士为巴牙喇兵,马甲为阿里哈超哈兵。
披甲人:分为马甲和步甲两种。
后金常规军力,也就是主力为职业军人,不纳粮、不耕种,数量为“三丁抽一”:“每牛录满洲三人中许一人披甲,以六十名为常数。
”按照五万左右的“人丁”数计算,主力
约1.5万人左右,称为“披甲人”。
又由于“披甲人”出征期间会带上若干“厮卒”(即阿哈)协助抢掠,即看管财物、俘虏,所以如果一万“披甲人”出征,那整个队伍就不仅只有一万人不过由于“厮卒”是奴隶,所以不算在“人丁”以内,故没有严格规定带多带少,只能估算。
如果按照每个“披甲人”带一两个“厮卒”计算,一万披甲人出征,那的规模将达到2~3万。
巴牙喇兵:从满蒙各旗牛录中挑选出来最能打的勇士。
当时一个牛录行政单位要提供十七名巴牙喇兵,而一旗所辖牛录,少者十余牛录,多者四十余牛录,因此各旗巴牙喇纛章京,所辖巴牙喇兵,少者二百多人,多者也不过六七百人,但多是极为精锐的部队,因此在奴廷里的位置也颇为重要。
不过巴牙喇营出征时也未必足额。
因此奴营中采用每牛录多少兵、多少巴牙喇的计数法。
如崇德三年九月二十二日,清兵从密云县北墙子岭毁墙入明境,分为四路,令纛章京图赖率右翼每牛录巴牙喇兵一名,及喀喇沁每旗巴牙喇甲喇章京一员,从岭之右侧步越高峰而进。
(崇德三)崇德元年十二月,清太宗亲征朝鲜,二十一日闻朝鲜四道合兵来援,遂选八旗每二牛录巴牙喇一人,每两旗甲喇章京一员,以阿尔津统之截其来路;(崇德一)又遣巴牙喇纛章京巩阿岱等率每牛录巴牙喇一人往助多铎。
战场角色:将领亲卫、战场侦察和反侦察轻骑兵、战术预备队、战场宪兵等作用。
天佑兵、天助兵:1633年孔耿之乱,孔有德及耿忠明跨海降后金,所余残部辽东东江兵编为天佑兵。
1634年尚可喜携麾下东江诸将、辖下五岛军资器械航海弃明投金,部队被封为“天助兵”,发还被俘人口,封总兵官;东江兵战力极高,曾数次大胜八旗军。
在丁卯之役中,三战三捷,杀固山三、牛鹿八人,斩六千余级。
使得拥有数万骄兵悍将的镶蓝旗精锐丧尽,即使休整两年也未恢复元气,其余参战后金军也多有损失。
耿忠明更亲自打出萨尔浒大捷,斩级三千,擒生六十九人。
皇太极时代(1634—1644)《半职业常备军制》
时间是从皇太极天聪八年到顺治元年清军入关。
兵制是半职业化,一定程度上有明确军事建制的常备军队。
这一时期,八旗制度进一步扩大了编制。
由于战争越来越频繁,每次都动员全体部民,也没有那必
要,对付小规模战争,只用维持一支小型的常备军就行了,一些最能打的精锐士兵,就脱离了生产,成为职业士兵。
这也使他的战斗力更加的强大。
战争的长期化和扩大化,以及皇太极巩固统治的需要,是满洲军不断从普通部民当中组建新的常备军。
另一方面,这也是满洲军队封建化的过程。
当满洲军队全部从部民中临时抽调的时候。
因为这部民是大小旗主、牛录的私产,所以满洲军队等于控制在众多旗主手中,即便在战争中他们临时接受统一的指挥,但是一旦战争结束,他们就又变回旗主们的私产。
这对于统一的政权是个很大的隐患。
而不断组建常备军,等于把各旗,各牛录的主要战力,统一起来,常年接受统一指挥,有助于加强皇太极皇权的权威。
1635年后金在征服察哈尔蒙古后,对众多的蒙古壮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编审,正式编为蒙古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
皇太极崇德二年(1637)分汉军为二旗,旗色玄青,1639年分二旗官兵为四旗,1642年正式编为汉军八旗,旗色与满洲八旗同。
完成八旗组织三个部分二十四旗的组织建设,八旗每一旗下都包括满洲、蒙古、汉军三个部分
到了皇太极时期,三个精锐主力军种正式成型。
分别是巴牙喇营(即后来的护军营)、阿礼哈超哈营(即后来的骁骑营)、噶布什贤营(即后来的前锋营)。
清军另有乌真超哈营,由旧汉兵组成,火器程度很高。
以及入关前一直未有正式军事编制的步甲部队(康熙十三年,才设置了步军营,长官对满叫步军统领,对汉叫九门提督。
)编入汉军八旗的三顺王天佑兵和天助兵。
被征发科尔沁部落草原蒙古骑兵和朝鲜火铳手。
巴牙喇营:巴牙喇营即后来的护军营,巴牙喇营的首领叫巴牙喇纛额真(1634年额真二字都改为章京,1660年改护军统领),每旗各一人。
由各旗的巴牙喇兵分别组成,各旗巴牙喇营都集中使用。
同努尔哈赤时期的巴牙喇兵选拔标准及选取比例一样,只是将各旗的巴牙喇兵集中使用。
巴牙喇兵只能从满蒙牛录中选出,也只有满蒙各旗有巴牙喇营。
(选取比例、战场角色等具体参考前文中的巴牙喇兵)。
阿礼哈超哈营:阿礼哈超哈营即后来的骁骑营,首领就是各旗都统,士兵由阿礼哈超哈兵组成(同前文披甲人中的马甲,后改骁骑兵)。
满蒙汉八旗中都有阿礼哈超哈营,为满蒙汉八旗主力部队。
(选取比例等具体参考前文中的披甲人)。
噶布什贤营:噶布什贤营即后来的前锋营,噶布什贤营分左右两翼,首领叫噶布什贤喇依按班,左右翼各一人。
士兵由噶布什贤超哈组成(后改前锋兵)。
噶布什贤超哈从各旗巴牙喇兵中遴选而出,为巴牙喇前哨兵。
(后前锋营之兵员,是由八旗满洲、蒙古每个佐领下选择勇武强悍者二人充任。
清代满洲八旗和蒙古八旗大约有八百八十五个佐领,因此全营兵额共应有一千七百七十人左右。
凡遇兵员缺少之时,当由前锋统领会同护军营统领挑选补充。
嘉庆十九年(1814年)皇帝谕旨规定,凡各营挑选兵丁,应将能挽六力弓者挑取,方合定制;如有挽七力弓者甚善。
按照前锋营兵制,前锋兵中一半使用鸟枪,称为鸟枪前锋。
在基本前锋兵中设队长,鸟枪前锋兵中设什长,皆于前锋兵内选充。
每旗队长、什长各六人,各率其队。
前锋营的参领以下官员头盔,顶用獭尾垂黑缨。
前锋校和前锋兵头盔,皆铁顶垂红缨。
前锋兵每人配甲一副,胄一顶,弓一张,箭七十支,佩刀一把。
鸟枪前锋兵每人另配鸟枪一杆,以及相应的火药和铅弹等。
)全军前锋营统一使用,为皇帝宿卫军。
满蒙八旗最精锐的部队,只随皇帝征战。
乌真哈超营:貌似是汉军八旗中的重甲步兵营,另一说是佟养性、石廷柱统领的炮兵部队乌真超哈(这个真找不到太多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