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钢冶金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施工方案(场地强夯)工程名称:白马铁矿精矿管道输送工程Ⅰ、Ⅲ标段(尾站)施工单位:攀钢集团冶金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项目经理:石卫东攀钢冶金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特种分公司施工组织(方案)设计会签单白马铁矿精矿管道输送工程Ⅰ、Ⅲ标段(尾站)—场地强夯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1.1、工程简介本工程位于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经久乡工业园区。
强夯场地位于标高1514m平台,强夯总面积为8067m2,预估夯实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160kpa,强夯有效影响深度≥10m。
1.2、编制依据(1) 攀钢矿业白马铁精矿管道输送工程Ⅲ标段▽1514m平台场地强夯定位图设计图纸及相关资料;(2) 现行国家有关工程施工规范、规程及技术标准;(3) 四川省及西昌市有关政策和文件规定;攀钢相关管理规定;(4) 我公司QEO体系文件;我公司历年参与类似工程施工经验及施工能力。
二、施工准备2.1 设备准备2.1.1 夯锤:采用钢材制作,夯锤底面为圆形。
锤底面积宜按土的性质确定,锤底静接地压力值可取40kpa,对于细颗粒土锤底静接地压力宜取较小值。
夯锤的底面宜对称设置若干个与其顶面贯通的排气孔,孔径可取250~300mm。
2.1.2 起重机械:宜选用起重能力25t以上的履带式起重机或其他专用起重设备,但必须满足夯锤起吊重量和提升高度的要求,并均需设安全装置,防止夯击时臂杆后仰。
2.1.3 自动脱钩装置:要求有足够强度,起吊时不产生滑钩,脱钩灵活,能保持夯锤平稳下落,挂钩方便迅速。
2.1.4 铲车:用作回填、整平夯坑和作地锚。
2.2 技术准备2.2.1 应有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强夯场地平面图及设计对强夯的效果要求等技术资料。
2.2.2 进行测量基准交底、复测及验收工作。
2.2.3 测量放样:采用1台水准仪和1台全站仪按施工图要求确定强夯区域及点位布置,并在强夯范围外设置坐标控制网点基桩,同时在其周围合理布置水准点作为控制高程、沉降的依据。
2.2.4 试夯:在重锤夯击施工前应试夯,以确定夯锤重量、底面积和落距,以便确定最后下沉量及相应的最小夯击遍数和总下沉量。
2.2.4 强夯施工:当夯点定位后,在预定观测地段中埋设好测压(夯击应力、空隙水压力)、测振(频率、振幅、波速)、测变形(土中、地面)的设备后,即可按设计要求分批、分遍施工夯击。
三、主要施工工艺3.1 强夯工艺流程强夯施工的目的和原则是合理利用场地的地质条件、土层特性,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做到技术先进、确保质量、安全可靠、施工快速、经济合理。
通过强夯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地基压缩量,满足设计要求。
施工工艺流程如下:强夯施工工艺流程3.2 强夯施工布点本强夯工程采用主夯、复夯、满夯三遍施工完成。
在施工区域内布点如下图:夯击点平面布置图3.3 强夯施工参数确定强夯施工参数的确定依据是本工程场地的地质条件即填方区的土质情况和具体工程要求以确定,主要参数有:单点夯击能、夯击次数、夯击间隔时间、夯点布置及夯距。
强夯施工前,应在现场有代表性的场地上选取一个或几个试验区,进行试夯或试验性施工,以确定相应的施工参数。
(1):主夯采用隔行跳打两次完成,布点方式为6m×6m等边三角形,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可取夯锤直径的 2.5—3.5倍,第二遍夯击点位于第一遍夯击点之间。
夯击能为6000KN.m,最后三击平均夯沉量不大于100mm。
锤重32.5t,提升高度18.5m。
(2):复夯采用原点复夯一遍完成,布点方式为6m×6m等边三角形,夯击能为4000KN.m,最后三击平均夯沉量不大于80mm。
锤重32.5t,提升高度12.5m。
(3):满夯时夯击能为2000KN.m,夯坑搭接1/4锤径,每个夯坑夯击次数不少于5击,最后三击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m。
锤重25.6t,提升高度7.9m。
3.4 强夯施工步骤3.4.1 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3.4.2 标识第一遍强夯点位置,并测量原地面高程3.4.3 起重机就位,使夯锤中心对准夯点位置3.4.4 测量夯前锤顶标高3.4.5 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夯锤脱落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标高;若发现因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将坑底整平。
3.4.6 重复步骤3.4.5,按设计要求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3.4.7 换夯点,重复3.4.3——3.4.6,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3.4.8 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并测量场地高度3.4.9 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后,按以上步骤逐次完成强夯夯击遍数,最后用低能量满夯,将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标高。
3.5 强夯操作要点3.5.1 强夯施工场地应平整并能承受夯击机械荷载,施工前必须清除所有障碍物及地下管线。
3.5.2 强夯机械必须符合夯锤起吊重量和提升高度要求,并设置安全装置,防止夯击时起重臂杆在突然卸重时发生后倾和减少臂杆的振动。
安全装置一般采用在臂杆的顶部用两根钢丝绳锚系到起重机前方的推土机上。
不进行强夯时,推土机可作平整场地用。
3.5.3 强夯施工,必须严格按照试验确定的技术参数进行控制。
强夯深度应用水准仪测量控制。
3.5.4 每夯击一遍后,应测量场地平均下沉量,然后用土将夯坑填平,方可进行下一遍夯实,施工平均下沉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3.5.5 强夯时,首先应检验夯锤是否处于中心,若有偏心时,应采取在锤边焊钢板或增减混凝土等方法使其平衡,防止夯坑倾斜。
3.5.6 夯击时,落锤应保持平稳,夯位正确。
如错位或夯坑倾斜度过大,应及时用砂土将坑整平,予以补夯后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3.5.7 淤泥及淤泥质土地基强夯,通常采用开挖排水盲沟(盲沟的开挖深度、间距、方向等技术参数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确定),或在夯坑内回填粗骨料进行置换强夯。
3.5.8 强夯时,会对地基及周围建筑物产生一定的振动,夯击点宜距现有建筑物15m 以上,如间距不足,可在夯点与建筑物之间开挖隔振沟带,其沟深度要超过建筑物的基础深度,沟底标高比管底标高或建筑物基础底标高低0.5m,并有足够的长度,或把强夯场地包围起来。
3.5.9 强夯前应检查夯锤质量和落距,以确保单击夯击能量符合设计要求。
3.5.10 两遍夯击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对于渗透性较差的粘性土地基,间隔时间不应少于3——4周,对于渗透性好的地基可连续夯击。
3.5.11 在每一遍夯击前,应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或漏夯应及时纠正。
3.5.12 按设计要求检查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和每次的夯沉量,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应补夯。
3.6 雨期强夯施工措施3.6.1 强夯施工宜在干旱季节进行。
在雨期施工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场地积水,导致土质变软,以致出现挤出形象,降低强夯效果。
3.6.2 根据总图利用自然地形确定明沟排水方向,按规定坡度挖好明沟,以确保施工质量。
3.6.3 对强夯的区域及时进行表面碾压。
3.6.4 掌握天气变化情况,做到事前预防。
3.6.5 履带式起重机在雨后强夯时,严禁在未经夯实的虚土上或低洼处作业,同时应进行试吊,将夯锤吊离地面1.0m左右往返起落数次,确定稳妥后方可正式强夯。
3.6.6 使用轮胎式起重机在强夯和移机过程中都应铺设垫板。
3.7 施工注意事项3.7.1 填土要求:施工前应先清除原地面的杂草、淤泥和耕植土。
填土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淤泥。
填土不得含杂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过10cm的土块应打碎。
3.7.2 施工要求:填土必须根据设计要求分层压实,其分层最大厚度必须与压实机具功能相适应,逐层填压密实。
3.7.3 回填土的最佳含水率及最大干密度应由现场击实试验确定。
点夯时要保证夯锤的下落高度,确保夯击力,防止漏夯。
满夯时应遵循先轻后重、先稳后振、先低后高、先慢后快、轮迹重叠的原则,防止漏夯并要求夯击面积重叠1/4——1/3。
3.7.4 压实标准应符合设计要求和强夯地基施工验收规范规定。
3.7.5 强夯产生振动、噪音、飞石对周边建构筑物、生产设备、休息等都有一定影响。
根据现场情况,强夯场地周边的建构筑物,仅需设防振沟,不需设隔音措施。
3.7.6 填土经压实后,不得有松散、软弹、翻浆、表面不平整形象。
一经发现应立即采取返工或换石灰土等补救措施。
3.7.7 人机配合土方作业,必须设专人指挥。
机械作业时,配合作业人员严禁处在机械作业和行走范围内。
配合人员在机械行走范围内作业时机械必须停止作业。
3.7.8 严禁机械在电力架空线路下作业。
需在其一侧作业时,垂直及水平安全距离必须符合下表规定:3.7.9 施工后,综合分析测量记录,然后做出初步的评价,并进行总结。
同时配合业主、监理组织专业部门进行荷载试验,检测地基加固的效果,检验点数量应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3.7.10 夯点的夯击次数,应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并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1)最后两次的夯沉差小于50mm(2)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3)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3.7.11 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可采用点夯2——3遍,对于渗透性差的细颗粒土,必要时夯击遍数可适当增加。
最后再以低能量满夯2遍,满夯可采用轻锤或低落距多次夯击,锤印相切。
3.7.12 两遍夯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间隔时间取决于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时间。
3.7.13 根据初步确定的强夯参数,提出强夯试验方案,进行现场试夯。
应根据不同土质条件待试夯结束一至数周后,对试夯场地进行检测,并与夯前测试数据进行对比,检验强夯效果,确定工程采用的各项强夯参数。
3.7.14 强夯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围,每边超出基础边缘的宽度宜为基地下设计处理深度的1/2——2/3,并不宜小于3m。
3.7.15 强夯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可根据夯后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指标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有关规定确定。
3.7.16 强夯地基变形计算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有关规定。
夯后有效加固深度内土层的压缩模量应通过原位测试或土工试验确定。
四、施工质量保证措施为确保施工质量,施工采取如下质量保证措施:(1)加强施工前质量教育,提高质量意识,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正确理解质量与效益的关系。
(2)加强技术管理,严格执行设计要求及施工规范要求。
(3)强化工序管理,建立健全“三检制”,对每道工序、质量均按规范标准进行检查、验收,杜绝不合格工序进入下一道工序。
(4)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及施工记录,各种原始报表须做到真实、准确、齐全。
(5) 实行值班经理全班巡查制度,技术员、质监员跟班作业,监督检查质量实施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