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商的评估和批准
2011.8
一.GMP(2010修订)相关要求及新增内容 • 物料的分类 • 供应商选择的原则 • 供应商审计的机构和人员 二.供应商的评估和批准程序 • 首次审计 • 定期审计 • 日常审计
1998版GMP对于供应商的相关要求较少,只是 在第七十六条规定了“质量管理部门应会同有 关部门对主要物料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评 估”。而GMP(2010修订)明显加大了对供应 商审计的相关要求,相关规定共十一条。最明 显的变化是确定所用物料的风险程度,增加对 主要物料供应商(尤其是生产商)的质量体系 进行现场质量审计,并明确了对供应商评估的 内容和建立质量档案的相关要求,即GMP (2010年修订)对供应商审计的要求更加严格 具体。
质 量 管 理
类别 生产管理制度及文件是否齐全?
审计项目
文 件 管 理
质量管理制度及文件是否齐全? 生产岗位及设备操作法是否齐全,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检验操作法是否齐全,是否与国家法定标准相符,若不符,是否有相关验证? 批生产生产、设备使用记录、维修保养记录是否完整、规范、及时、真实? 批检验记录、仪器及设备使用记录、维修保养记录是否完整、规范、及时、 真实?
三.日常审计
1. 质量管理部门制定《物料供应商考核管理标 准》,规定各种物料不同质量问题的分值及 降级、中止采购的标准,根据物料验收和日 常使用的质量情况每月进行评分,及时反馈 给供应商要求整改,同时告知采购部门,对 接近降级或中止采购标准的预先进行警告, 通知采购部门制定紧急预案;达到降级标准 的由质量管理部门通知采购部门降级处理, 报知质量受权人;如出现严重质量问题或达 到中止采购标准的,立即通知受权人,由受 权人批准中止采购。
物料、中间体、待包品是否按区域要求存放,并有明显的标识? 尾料的管理是否符合要求? 物料的管理是否有效控制? 关键物料来源是否固定,如有变更,是否有相关的验证或稳定性考察? 提供生产工艺流程图 批的划分原则,批号的管理是否有可追溯性? 批量是否与设备生产能力相符? 混批的控制是否符合要求? 产量是否能满足需货量? 是否建立书面的清场、清洁及消毒SOP,执行是否有记录? 生产过程中是否有有效的防止污染、混批、交叉污染的措施? 是否有用于指导操作的SOP,员工是否按照SOP要求进行操作?
12.只需要做资质审计的供应商,再次审计周 期为必须资质证明到期日期(如营业执照 年检)。
13. 通过审批的供应商列入《合格供应商名单》 。质量部应向采购部、仓库分发经批准的合 格供应商名单,该名单内容至少包括物料名 称、规格、质量标准、生产商名称和地址、 经销商(如有)名称等,并及时更新。每一 次“合格供应商名单”更新,则说明上次提供的 《合格供应商名单》作废,应收回并销毁。
END
14. 应对每家物料供应商建立质量档案,档案内 容应当包括供应商的资质证明文件、质量协 议、质量标准、样品检验数据和报告、供应 商的检验报告、现场质量审计报告、产品稳 定性考察报告、定期的质量回顾分析报告。
二.定期审计 • 对资质进行定期审计,审计其资质是否在有 效期内,是否发生过变更,本公司采购的物 料是否仍在该供应商的生产、经营范围内, 变更后是否更新资料等。 • 对需现场审计的供应商根据上次制定的再审 计日期进行现场全面审计,同时跟踪上次审 计发现的问题以及年度质量回顾中存在的缺 陷,落实整改是否到位,对本次审计发现的 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如果发现严重缺陷,存 在较大的质量风险则报请质量负责人中止采 购,对已使用该物料的产品进行风险分析及 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物料的分类
1. 根据物料对产品质量的风险程度确定物料 的安全级别: A类:直接影响药品质量的物料如中药材、 中药饮片、原料药、关键辅料、直接接触 药品包材等; B类:对药品质量有一定影响的物料如非关 键辅料、部分内包材等; C类:对药品质量基本无影响的物料如打码 用色带、油墨,小盒、纸箱、BOPP膜、打 包带等。
2. 每年对供应商进行年度质量回顾,供应商年 度质量回顾的内容包括:采购批次、数量、 检验结果、合格率、损耗率,所使用物料产 品的工艺验证和稳定性考察情况。若出现1 批进厂检验不合格或使用过程发现潜在的质 量问题时,暂停该供应商物料进货,通知供 应商进行整改,审核合格后方可继续作为合 格供应商;如从同一供应商处连续采购的两 批物料经检验不合格,质量保证部应立即以 书面形式通知采购部撤消其供应商资格。对 优秀供应商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达到降级 标准的通知采购部门在下一年度降级采购。
4. 针对于设备对物料要求严格的品种,样品 经检验合格后,必要时可安排物料使用部 门对样品进行小批量试生产; 非现场审计项目如下:
类别
审计项目
《营业执照》
《生产许可证》或《经营许可证》 《GMP证书》或《GSP证书》 《药品注册批件》(产品批药品注册证》或《医药产品注册证》、《进口药材批件》 《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或《安全生产许可证》 《药品包装材料和容器注册证》 《印刷经营许可证》 《商品条码印刷资格证》 《质量体系认证证书》(包括第三方质量审计报告) 《组织机构代码证》 《税务登记证》
类别
审计项目
物 料 管 理
是否对关键物料供应商进行了审查? 所有起始物料、中间体、待包装品、成品是否有相应的标准?抽查关键物 料检验报告书 起始物料的入库验收、取样、检验及放行是否符合规定? 中间体、待包装品的取样、检验及放行是否符合规定 成品取样、检验及放行是否符合规定?
仓库的仓贮条件是否符合物料、产品储存要求?
其 他
是否建立变更控制的SOP? 对于影响产品质量的变更是否及时通知物料的使用企业? 产品运输中,其包装及贮存条件是否适当,产品不会变质或受到污染?
7. 对一般缺陷提出整改措施,可建议通过审核;对 存在严重缺陷的供应商若仍有采购意向则提出定 期整改的意见,供应商在限期内进行整改完毕后, 由审计小组进行复查或确认,若无采购意向则说 明后结束审计;
生 产 管 理
类别
审计项目 查看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提供成品质量标准作为审计报告附件 成品是否按质量标准实施全项检验? 是否保存用户反馈、投诉记录及处理情况? 是否建立OOS控制的SOP? 是否对杂质(有机杂质、无机杂质和残留溶剂等)进行了有效控制? 是否建立退货产品处理的SOP,并严格执行? 是否建立不合格产品处理的SOP,并严格执行? 是否定期自检?自检的频率为_______ 留样及稳定性实验是否符合规定? 外包材生产企业的审计是否有印刷模版的控制及清场的管理? 内包材企业的检验能力是否与其质量标准相匹配? 是否建立返工、再加工SOP, 并严格执行? 是否有偏差控制SOP,并严格执行? 检验仪器、设备是否能满足物料及产品的检验要求? 检验仪器、设备是否按规定及时检定? 抽查检验报告及原始记录,是否与提供的出厂检验报告相符? 是否有委托检验,如有,是否得到有效控制
一、首次审计
1. 质量部对拟采购物料的供应商制定《供应 商调查表》,由采购部发放给供应商填写, 并同时提供相应的资质材料; 2. 质量部根据供应商提供的资质材料和《供 应商调查表》进行审计;
3. 供应商基本资质审计合格后,A类物料应 由采购部负责向供应商索取一个批号的样 品,由质量部QC依据本企业内控质量标准 对样品进行检验,报告检验结果;
真 实 性 核 查
《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或《安全生产许可证》
《药品包装材料和容器注册证》
《印刷经营许可证》 《商品条码印刷资格证书》
《质量体系认证证书》(包括第三方质量审计报告)
《组织机构代码证》 《税务登记证》 《经销授权书》 《质量标准》
《出厂检验报告》
类别 提供质量保证体系图
审计项目
机 构 和 人 员
2. 根据物料的分类,制定不同级别物料供应 商的评估、审计及管理方法:
物料等级分类
A类物料 资 质 审 核 现 场 审 核 合 格 供 应 商 资 质 审 核
B类物料 必 要 时 现 场 审 计 合 格 供 应 商
C类物料 资 质 审 核
合 格 供 应 商
二.供应商选择的原则
1. 供应商必须是经过国家有关部门注册批准、 具有相应生产或经营批文的合法企业。 2. 具有相应产品的生产、检测设施设备条件 和较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产品满足相应 的质量标准要求,售后服务完善。 3. 在选择供应商时,对主要物料应有备用的 合格供应商。 4. 物料供应应本着优质、定点、就近、经济、 合法、及时的原则。
三.供应商审计的机构和人员
1. 质量部应当指定专人负责物料供应商质量 评估和现场质量审计,分发经批准的合格 供应商名单。被指定的人员应当具有相关 的法规和专业知识,具有足够的质量评估 和现场质量审计的实践经验。 2. 供应商审计、评估由质量部主导进行,参 与审计和评估人员为采购部、生产部、QA 和QC的相关人员,评估结论经质量部审核, 报质量负责人批准。
应当对其人员机构、厂房设施和设备、物 料管理、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管理、质量 控制实验室的设备、仪器、文件管理等进 行检查,以全面评估其质量保证系统。
类别
《营业执照》
审计项目
《生产许可证》或《经营许可证》 《GMP证书》或《GSP证书》 《药品注册批件》(产品批件或批复) 《进口药品注册证》或《医药产品注册证》、《进口药材批件》
8. 通过现场审计后,质量部完成《供应商现场审计 报告》,并与主要物料供应商签订质量保证协议, 质量保证协议作为主要物料供应商审批的依据。
9. 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物料(原辅料与原料 药生产用的关键化工原料)的供应商变更 和首次审计均应对提供的物料进行全面检 验和工艺验证,并对验证的产品进行质量 稳定性考察,涉及到注册变更时,还需要 到药监部门报备,未经批准,不得随意变 更。
质量管理部门是否独立于其他的部门? 质量管理部门是否配备足够的人员负责相应的工作? 关键人员的学历情况以及负责产品放行人员姓名,如有变更是否及时告知? 技术人员和质量管理人员比例 接触产品人员是否具有健康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