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期末考试政治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②召开十六届六中全会③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小组④自然风光A、②③④B、②③ C ①②③ D、③2、两岸清明节包机得以顺利实现的前提是:不管是祖国内地,还是港澳台地区的华人,都有清明节祭祖扫墓的传统。
每年清明节前后返乡拜祖是台湾同胞及其眷属几十年来的强烈愿望。
这一前提表明A.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成就的一个重要标志B.两岸政治、经济、历史和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两岸文化的不同C.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一个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D.“衣锦还乡、叶落归根”是每一位华人都无法舍弃的情结3、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诗句反映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A.潜移默化的 B.深远持久的 C.愉悦欢乐的 D.健康向上的4、青藏高原的文化之美无处不在。
譬如帐篷这一供藏族同胞栖身的特殊“居所”,便带有高原特有的神秘和深厚的藏传佛教及民俗文化的色彩。
这说明()A.生活就是自然,自然就是生活B.文化包括纯自然的景观C.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D.不同区域的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5、美国的“麦当劳”在全球开设了那么多连锁店,靠的不是资金,而是“麦当劳”文化。
这说明A.经济与文化日益交融B.不同地域的文化日益融合C.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重要D.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6、中国有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如果我们不去开发,不使其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随着我这逐步融入国际社会,就会被别的国家利用,反过来向我国出品。
前几年,美国根据我国古代花木兰的故事改编的动画片在我国热播就是一个明证。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A.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积极引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B.充分开发我国的文化资源,提高民族文化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C.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对民族文化的保护D.拒绝外来文化,保护民族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7、思想文化是同政治、经济联系在一起的,它虽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制约,但又对政治、经济起反作用。
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思想文化上的独立,就不会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
这主要说明A.一定的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B.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政治C.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D.一定的文化对经济和政治产生重大的影响8、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这说明A.文化离不开政治和经济B.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C.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可以不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获得D.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9、“重男轻女”本来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意识,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财产继承关系的反映,但时至今日,这种思想依然残留在一些人的头脑里。
这说明()A.文化的发展总是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 文化可以脱离经济而存在C. 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完全是亦步亦趋D.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10、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大肆鼓吹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冲击。
这说明()A.国际间文化的渗透和交流是不可阻挡的趋势B.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C.西方价值观的传播,不利于促进文化的发展D.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是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11、英国人认为人应该随时保持绅士作风,所以与人讲话时总会刻意保留一段距离,而阿拉伯人认为朋友之间应亲密无间,所以与朋友在一起时总不由自主地靠近朋友,这说明了()A.文化影响人们的社会活动 B.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C.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D.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12、“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ne World One Dream),北京奥运会主题口号一诞生,就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
这一口号是全世界人民对和平与繁荣的期盼,也必将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这表明()A.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B.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C.世界文化将取代各国和民族文化D. 优秀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3、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文化具有多样性。
人们常说,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
这种差别的形成是由各民族的()A.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 B.遗传因素决定的C.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D.自然、社会环境等因素综合决定的14、2006年中国举办的“俄罗斯年”,开展了俄罗斯文化节、教育展、文艺演出等200多项活动,规模前所未有;今年俄罗斯举办的“中国年”,内容丰富多样,大展中华风采。
从文化的角度看,中俄互办“国家年”,是两国()①文化传播的基本途径,扩大了各自文化的影响②文化融合的重要标志,标示着两国文化的趋同③文化上互相学习、借鉴,以实现共同繁荣的重大举措④文化上相互尊重、加深理解、密切合作的具体体现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5、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过年的习俗有所不同,这体现了()A、民族文化的多样性B、世界文化的多样性C、民族文化充满了生机D、民族文化具有多姿多彩的魅力16、在传统文化中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的是()A.传统习俗 B.传统建筑 C.传统文艺 D.传统思想17、文化先驱们“既是传统文化的承传者,又是传统文化的叛逆者”。
这表明()A.他们的叛逆是对传统文化的彻底抛弃 B.他们的传承是对传统文化的虔诚继C.他们的叛逆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 D.他们的创新是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剔除18、我们参观兵马俑,可以从中透视中国古代秦朝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这说明A、精神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没有关系B、精神的东西就是物质的东西C、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D、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19、徐本禹怀着回报社会的信念,放弃读公费研究生的机会,坚持在贵州支教,而且不要一分钱工资。
这表明A、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会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持久的影响B、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决定着人的终身发展C、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对人的终身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D、人们在实践中一定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0、中国传统文化重德治而轻法治。
而中国共产党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作为治国方略。
这是因为A、只有抛弃传统文化,才能求得新发展B、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始终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C、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始终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D、传统文化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才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21、对文化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是()A.社会制度的更替B.思想运动C.科学技术的进步D.教育方式的变革22、大众传媒的出现是以为标志的()A.语言的产生 B.电视的广泛推广C.网络的普及 D.印刷媒体的推广云南省文学艺术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的现象被国内外专家和舆论界称为“云南现象”或者“云南模式”。
在一些全国性的会议上,“云南现象”和“云南模式”屡屡被提及,云南发展文化产业的“典型案例”在全国广为传扬,被很多省市当作宝贵经验前来参观学习。
除了《云南映象》、《玛的十七岁》、《好大一对羊》等一大批作品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外,云南11个艺术门类参加全国性比赛,有6个艺术门类进入全国前六位。
舞蹈作品在全国荷花奖的19个奖项(连金、银奖在内)中,有7个被云南摘取。
去年,省统计局按照省委、省政府颁发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云南省文化产业占GDP总量的4.1%,174亿元,净增100亿元。
云南的统计体系被当作全国的统计体系进行推广。
回答23、云南文化事业发展态势很好,包括舞蹈在内的各种文化对人民的作用在于A.满足文化需求,充实精神生活B.传播文化知识C.引导人民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D.引导消费观念,推动生产发展24、从云南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可以看出A.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B.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日益突出C.科学技术能够推动经济发展D.文化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方向保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25、中国传统文化重德治而轻法治。
而中国共产党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作为治国方略。
这是因为()A.只有抛弃传统文化,才能求得新发展B.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始终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C.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始终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D.传统文化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才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皖西中学高一下期末考试政治试卷答题卡(文)二、非选择题部分(50分)26、某中学高一(1)班同学在学习《文化生活》课程中开展综合探究活动,他们对搜集到的下列材料进行分组讨论。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0月15日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会上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时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材料二胡锦涛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
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
胡锦涛在报告中强调,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该班同学结合材料围绕“弘扬中华文化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意义”这一观点展开了讨论。
如果你是该班成员,试阐述你的观点?(至少四点)27、观点一:传统文化是财富,他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民族认同感,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
如果没有传统文化,我们的生活将失去精神家园。
观点二:传统文化是包袱,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
它钳制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控制着我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感,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
结合课本的相关知识,请你对以上两种观点加以评述。
28、“和而不同”是中国人自古尊崇的处世之道。
“和而不同”的意思是说,要承认“不同”,在“不同”基础上形成的“和”(“和谐”或“融合”)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
如果一味追求“同”,不仅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反而会使事物衰败。
我国著名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在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中期会议的主旨发言中指出,承认不同但是要“和”,这种“和而不同”思想,将是世界多元文化必走的一条道路。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下列问题:(1)如何正确看待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2)在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时,如何做到“和而不同”?29材料一:据国家统计局测算,截至2008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总产值3577亿元人民币,占GDP的3.1%,而日本2008年文化产业的市场规模为85.057万亿日元,占GDP的17%,美国当年的文化产业收入是4000亿美元,产值占GDP总量的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