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本章主要内容:
电容式传感器广泛应用于位移、振动、角度、加速度等机械量的精密测量,且逐步应用于压力、压差、液面等方面的测量。
本章着重介绍电容式传感器的结构原理及结构形式,讨论电容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影响电容式传感器精度的因素及提高精度的措施。
要求初步掌握电容式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
第一讲 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教学目的要求:掌握变间隙式、变面积式及变介电常数式三种电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结构
类型及工作原理基本应用;
教学重点:1.电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2. 影响电容式传感器精度的因素及提高精度的措施
3. 电容传感器的输出特性
教学难点:电容传感器的输出特性
教学学时:2学时
教学内容:
一、 电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输出特性
工作原理: 由平板电容公式:d S
d S
C 0r εεε==可知:
当d ,S 和r ε中的某一项或某几项有变化时,就改变了电容C 。
在交流工作时,改变C 就相当于改变了容抗X C ,从而使输出电压或电流发生变化。
d 和S 的变化可以反映线位移或角位移的变化,也可以间接反映弹力、压力等的变化;r ε的变化,则可以反映液面的高度、材料的温度等的变化。
二、电容式传感器的结构形式
结构类型:改变极板距离d 的变间隙式,改变极板面积S 的变面积式,改变介电常数r ε的
变介电常数式。
三、 电容式传感器的特性
1.变间隙式电容传感器
d S
C ε=0
当被测量的变化引起间距减小了△d 时,
如△d <<d 时,1)(
12≈∆-d
d 则 )1(00d
d C C C ∆+=∆+ 或
d
d C C ∆=∆0 说明:
1). 电容C 的相对变化△C /C 0与输入位移△d 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只有当△d <<d 时,才可认为是近似线性关系。
2). 电容式传感器的灵敏度为
20d
S d C d C K ε==∆∆= 增大S 和减小d 均可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
2. 变面积式电容传感器
图3-4所示为一直线位移型电容式传感器的原理图 a
x C x d b C C C ∆-=∆-
=-=∆00ε 说明:
1) 电容C 的相对变化△C /C 0与直线位移△x 呈线性关系
2) 测量的灵敏度为 d
b a C x C K ε-=-=∆∆=0 减小两极板间的距离d ,或增大极板的边长b 可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但d 的减小受到电容器击穿电压的限制,而增大b 则受到传感器体积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位移△x 不能
太大,极板的另一边长a 不宜过小,否则会因边缘电场影响的增加而影响线性特性。
3) 齿形极板的电容式线性位移传感器可有效提高灵敏度
灵敏度为
d
b n x C K ε-=∆∆= 其中n 为齿数 4) 变面积传感器可测量角位移的变化
图3-5所示为一角位移型电容式传感器的原理图 则:π
θ0
0C C C C -=-=∆可见, 电容C 的相对变化△C /C 0与角位移θ也呈线性关系。
3.变介电常数式电容传感器
当电容式传感器中的电介质改变时,其介电常数变化,从而引起了电容量发生变化 如图:B A C C C +=
而CA 与CB 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厚度和深度都有
关系。
即:212121
001εεεε+-
∆=-=∆d d a x C C C C 4.差动电容传感器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常常做成差动形式。
5.电容传感器的性能改善
(1)静电击穿问题
应对办法:为防止击穿,通常在两极板间再附加
一层云母或塑料薄片
(2)边缘效应
应对办法:增设防护电极,如图3-8
(3)寄生电容。
产生原因;
电容式传感器除了极板间的电容外,极板还可能与周围物体(包括仪器中的各种元件甚至人体)之间产生电容联系,这种电容称为寄生电容。
应对办法:
对传感器进行静电屏蔽,即将电容器极板放置在金属壳体内,并将壳体良好接地。
出于同样原因,其电极引出线也必须用屏蔽线,且屏蔽线外套须同样良好接地(驱动电缆技术)驱动电缆技术:
这一技术的基本思路是将电极引出线进行内外双层屏蔽,使内层屏蔽与引出线的电位相同,从而消除了引出线对内层屏蔽的容性漏电,而外层屏蔽仍接地而起屏蔽作用。
(4)温度误差
应对办法:选择合适的电极材料或在测量电路中加以补偿
本讲小结
本讲主要讲述电容传感器原理、类型及输出特性,可以看出:变间隙式电容传感器一般适合测量微小位移和微小振动,而变面积式则可测量位移范围要大一些,而且线形度也好一些。
作业
1.电容式传感器在实际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分别采取什么措施加以解决?
2.如图3-21所示正方形平板电容器,极板长度a=4cm,极板间距离d=0.2mm。
若用此变面积式传感器测量位移x,试计算该传感器的灵敏度。
已知极板间介质为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