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导学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近年来为了落实新的课程理念,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中产生,适合学生素质发展和能力提高的学习方式也在逐渐地形成。
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针对我校学生的底子薄,自学能力差,接受式学习已成为主要学习方式的特点,要是完全按照原来的教学模式,不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
而课堂教学是课改的中心环节,也是课改的实践过程。
因此课堂教学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几年的逐步探索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历史课堂,我有收获也有困惑。
下面就一堂历史课的教学设计谈谈自己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导学案的一些收获与思考。
1导学案设计
主备:审核:授课人:授课时间:学案编号:cl—17
年段:班级:小组:姓名:
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课前预习学案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2.知道聂耳的主要成就。
3.了解西安事变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自主学习】请同学们依次阅读教材三目的内容,分别回答下
列2个问题:
【共同探究】
1.“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为什么采取不抵抗政策?产生了什么恶劣后果?
2.从1927年“四一二政变”开始,蒋介石屠杀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还要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
【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1.(2010·江苏连云港)“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
”导致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八国联军侵华
b.九一八事变
c.西安事变
d.卢沟桥事变
2.(2010·江苏无锡)沈阳九一八博物馆最引人注目的“残历碑”。
右面的一页铭刻着中国人民永远难忘的最悲痛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
左面的一页镌刻着“九一八”事变的史实。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
a.局部抗战阶段
b.全面抗战阶段
c.局部反攻阶段
d.大反攻阶段
3.(2010·山东日照)右图是20世纪某时期的一幅标语。
该标语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a.甲午战争结束后,半殖民地化加深
b.巴黎外交失败后,五四运动爆发
c.国共合作破裂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d.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三省沦陷
4.(2009·滨州中考)歌曲反映时代的特点,往往成为一个时代的主旋律。
以下歌曲不属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现的是()
a.《翻身农奴把歌唱》
b.《义勇军进行曲》
c.《志愿军进行曲》
d.《学习雷锋好榜样》
5.(2010·湖北鄂州)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根本出发点是()
a.改善国共两党关系
b.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日
c.粉碎国民党亲日派企图
d.挑起国民党内部矛盾
6.(2010·重庆綦江)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促进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出现的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七七事变
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7.(2010·山东临沂)2009年9月,杨虎城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他的特别伟大之处是1936年同张学良联合发动了()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西安事变
d.百团大战
2教学策略
环节一:展示学习目标
该环节让学生齐读,加深对学习目标的印象,并让学生知道本
课的重点是了解九一八事变日本对华侵略的过程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历史作用。
难点是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环节二: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完成导学案)
由于历史课一周两个课时,相对语数英而言教学内容较少。
为了不增加学生的负担,所以导学案都是采用课堂当堂预习完成的方式进行。
在设计导学案的环节上自主学习的内容都是学生通过阅读书本稍微加以提炼就可以完成的。
故课堂上能够做到异质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导学案。
环节三:展示学习成果,老师对其进行点评和点拨。
为了避免出现“精英展示”的课堂尴尬,年段统一对每个课改小组成员都有一个固定的座位号,例如一组一号,一组二号,以此类推。
每堂课由不同小组的不同成员进行展示,由课代表记录每节课的展示得分情况定期进行表彰鼓励。
环节四:合作探究。
针对本课两个重点内容设计了两个合作探究问题,充分让学生小组内讨论,并由代表介绍小组讨论观点。
最后由老师加以总结。
环节五:师生共同归纳本节课的重点,梳理知识结构。
环节六: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本节课知识。
3反思
通过这三年的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已经适应了这种课堂模式,在展示过程中也更加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自学能力也逐
步提高。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1)由于我校外来工子女较多,加上初中又没有晚自习,家长晚上很多都是在加班工作很少能顾及到孩子的学习,再加上很多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真正能在上课之前就很好完成课前预习工作的学生较少。
(2)发言的学生还是少数学生,有的班级学生积极性很高,而有的班级学生还是比较被动的,所以我们应完善小组评价机制,想方设法调动其他同学参与回答。
如课堂上有时我会特别点名不常举手发言的同学,或者有第一次举手的肯定给予机会表现等等。
(3)一节课的高效与否关键在于导学案的设计。
所以课前教师一定要精心备课,设计好导学案的问题及课堂时间安排。
导学案要求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知识经验、心理特征等设计。
通过预习,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要学的内容,教师的授课意图,教师要提的问题,自己不懂的地方以及听课的重点等。
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可大大提高课堂听课的效率。
(4)教师对课堂要有较强的驾驭能力。
自由讨论的课堂不同的意见较多,对教师的调控能力及知识修养有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善于处理“放”与“收”、互问与互答、主题与个性化问题能几个方面的关系。
既要学生各抒己见又不能干扰课堂正常教学,要做到课堂秩序活而不乱。
在“互问互答”环节中要不断引导学生,在一位学生发言后,允许其他学生补充,或者请另一位学生来判断前一位
学生讲得对不对,为达到教学分层教学的目的,可以要求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说明理由。
在实践过程中,老师们也是在不断地交流经验,现在我们初二年的课堂改革已初见成效,希望以后能有更明显的进步。
注:本文为《“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校本化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