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人过“洋节”的原因一摘要【摘要】本文从文化研究角度对“洋节热”这一现象进行了解读。
文章主要从亚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视角分析了“洋节热”现象。
“洋节热”首先是作为一种亚文化产生的,后来由于受到商业化和青年心理的影响,成为一种大众文化形式。
最后探讨了对“洋节热”应持的态度:既要保持中国传统特色,又要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又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与这个时期相适应的风俗习惯,流传至今便成为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
在众多的民俗事象中,又首推传统民俗节庆文化,民俗节庆文化是一民族通过对周边世界的认识,逐渐形成的体现了其自身对身边环境和周围世界的关注和认识,以心理、道德、精神、价值、思维、审美、艺术等为深层底蕴,以特定时间、特定地域为时空,以特定主题为活动内容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我国共有1700多个民俗节日,每个节日具有不同的主题与功能:有与传统农业有关的节日;有以纪念为主题的节日;有以庆典为主题的节日;等等。
无论对于什么类型的节日来讲,我国民俗节日文化同其他文化一样,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今天,我国的传统民俗节日与旅游开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成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受到旅游者的青睐。
但是,许多地方对节日开发力度不够,没有深度。
如何挖掘传统节日内涵,在不失去本身意义的同时,很好地为经济服务,是我们应该深刻关注的问题。
目前,在传统节日的开发上主要需处理“传统节日与洋节日的关系”和“传统节日与经济的关系”两大关系问题。
曾见过这样一则报道:某年传统的节日“七夕”节即中国的情人节和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相比在市场上受到了冷落。
以往西方情人节受青睐的花店、西餐厅这一天冷冷清清,甚至有的营业额还不如平时。
虽然有的花店提前一周就进行促销打出了预定鲜花的招牌,但却少有人问津。
商家说,像“七夕”这样的节日,年轻人基本不过,因此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商机。
人们是重洋节日,轻传统节日啊!二洋节的流行与中国人对传统节日热情的递减(一)洋节日在“年轻之中国”越来越流行过“洋节”契合了当代年轻人的心理: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他们或多或少会觉得身心疲备,因而需要找个机会放松和发泄,借着过“洋节”的机会。
可以“给自己放个假”找个借口“血拼”,在购物的过程中调整状态,建立自信,圣诞狂欢给他们提供了宣泄口;父亲节、母亲节给了他们向父母说“爱”的机会;情人节属于恋人;感恩节则适用于所有想致谢的人:老师、朋友……总之年轻人在过“洋节”的时候,可以注入自己的独特内涵,从而张扬个性,回应内心世界的情感诉求。
“洋节热”这一文化现象的出现得益于人们思想的解放;经济条件也不容忽视,只有在中国大众的物质生活相对富裕,精神生活相对自由的前提下,“洋节热”才能顺理成章地走进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中。
(二)中国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情在递减我们对一所学校的约300名中学生做了有关传统节日认知状况的调查,调查结果为:知道洋节日学生远远多于知道传统节日的学生;对洋节日感兴趣的学生也多于对传统节日感兴趣的学生;没有一人能准确说出中国三大传统节日的内涵来历,甚至还有部分学生不知道三大传统节日是什么。
当问他们为什么对洋节日感兴趣时,回答为“现在大部分年轻人都喜欢,所以我们也跟着喜欢”的占大多数。
而当问到几个洋节日的来历时,他们更不清楚。
看来,对洋节日更多的年轻人表现的只是一种盲从。
另外,我们也对一些社会人员,主要是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做过调查,在回答“为什么社会上出现人们轻传统节日,重洋节日的风气”时,他们认为除了社会的教育宣传力度不够以外,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关:中国的节日注重的是团圆、红火、热闹,像春节、中秋节、端午节这些节日,人们喜欢聚在一起,注重如何吃、怎么吃,人越多越好。
而洋节,往往可以体现个性,有其人性化的寓意,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都以爱心为底蕴,更符合当代人的情感需求。
从以上调查中可以看出好多人已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给予了冷落,这种状况令人担忧。
我们对洋节日的热衷,从好的方面讲,说明对外来文化接受非常迅速,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珍惜不够,这就需要全社会对它的关注以及对它更多的弘扬和挖掘。
三洋节日受到青睐的原因(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势不可挡,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当然,自然而然。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新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更使“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了。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外交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在诸如香港、上海这些东西方文化水乳交融和剧烈碰撞的国际大都市里,西方文化理念和东方传统道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融合得是那么自然。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融合在更大范围的地域内扩展开来。
受了西方文化理念影响的人们在欢天喜地的过着各式洋节的同时,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他们也过得热闹非凡。
由此可见,中国人多一些畅快抒发心情的洋节有什么不好呢?不是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走近圣诞节、情人节的同时,也学会了在母亲节、父亲节给老人献上一份祝福了吗?谁说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是相辅相成、多元文化共存的综合体呢?(二)商家、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青年人渐渐热衷于过洋节,而商家迎合了这股潮流,捕捉、甚至制造着消费热点。
从以前不为一般人所知到现在已经成为逢之必过的大节,商家近十几年的炒作功不可没,当然他们也受益匪浅。
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打开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万圣节、圣诞节等等这些舶来的节日信息铺天盖地,真是让人想不知道也难。
我个人并不排斥这些节日,百货公司的盛装,拿着糖果袋的圣诞老人,还有层出不穷的打折优惠还是给人们增添了许多喜气,毕竟生活是需要点缀与喜悦的。
至于父亲节、母亲节和感恩节,将自己的祝福送给这些关爱我们的亲人也与中国的传统道德相吻合。
(三)青年人之间人际交往特别是异性之间交往的需要亟待满足青年人越来越多的人际交往,特别是异性交往的需要亟需满足。
“洋节日”为日益频繁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时间和机会的方便。
特别是“情人节”更能为青年男女恋爱提供接触的平台。
所以,年轻一代天然喜欢这些洋节日。
当然,也和当今年轻人崇洋猎奇、解脱迷茫、寻找刺激不无关系。
他们把“洋节日”当作排遣寂寞、释放压力、标榜前卫的狂欢节。
(四)全球化的发展,不同的文化之间交融节日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现代社会里,其意义和内涵很大程度上并不完全取决于它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而取决于当代人对其理解和使用的方式。
正如英国学者斯图亚特·廷尔的意义制造理论认为的那样,公众对节日的意义进行再制造,并赋予它新的用途和理解,或许这比历史传统对节日的意义本身来得更为重要。
外来节日作为对本国传统节日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是十分正常的文化交流现象,不值得上纲上线。
在这一点上,媒体具有正确引导的责任。
只要我们具有博大的胸襟和自信的底气,我们就能在纷繁复杂的变化中保持清醒和稳定。
外国人不是也学习我们的京剧、中医、武术吗?在美国,纽约州将中国农历大年初一定为全州法定节日,值得我们深思。
当美国纽约市的第一高楼帝国大厦首次亮起了代表喜庆和吉祥的红色和黄色彩灯,以此来庆祝中国春节的到来,我们感到了美国文化兼容并包的自信。
一种文化只有具备开放和兼容的气魄,才具有生机与活力。
世界文明的发展,决定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而不是互相抵制和歧视。
文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基督教教义中引人向善的精神,同中国的道德体系有一致性,也是对中国传统道德的补充与完善。
吸收其精华,对现时中国社会文化建设将大有裨益。
洋节,给中国带来了人类的另一种文明,它的浪漫诗意和温馨人情,给世人增添了更多的喜气。
特别是父亲节、母亲节和感恩节,与我国本土传统文化精神和民族道德情感不仅毫无冲突,反而特别吻合。
也就是说,这些洋节也是我们所需要的。
只有汲取世界优秀文化,按文化发展规律发扬民族文化传统,才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唯一途径。
抵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只能使自己的文化失去生命力,而逐渐趋于灭亡。
四人们对待洋节日的不同态度(一)有人认为应该全盘抵制洋节日去年,北大、清华等十博士发出了"抵制圣诞节论",引发了中国人要不要过圣诞节的争论。
抵制洋节的十博士认为"大部分国人在对西方文化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甚至浑然不觉地加入到狂欢行列"。
这是"‘国人在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其根本原因是‘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
这几位博士很可爱,他们把自己看的忒高明了,把节日文化太意识形态化了。
实际,人们创造的许多节日,其功能只有一个,就是娱乐,娱乐天地和娱乐自己。
许多中国人并不知道春节和端午节的来历,不是照样吃饺子,吃粽子吗?!很多人,包括一些党员和博士生们,见庙烧香,见佛磕头,但他们不会念佛经,更不知道这弥勒佛原来是西方的神,不是照样也跪拜得很好玩吗?虽然现在绝大多数人不知道公元纪年是以耶稣降生那一年作为元年的,我们不仍在庆祝“新年”吗?我们尊敬的博士们,干吗非得要求在圣诞节热闹的人都必须知道这节日的来历呢?(二)外国的都是好的,追求时髦新鲜不管好坏统统接受现阶段,经济、社会在不断的前进,不断的发展,外来文化、节日大量涌入国内,人们开始接受,尤其是很多年轻人盲目的“接受”,为了追求时髦新鲜不管好坏统统接受,并且与我们传统的节日形成对立,感觉中国的节日没什么意思,过洋节才有意思,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五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对待外来节日(一)“拿来主义”,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如何继承民族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照单全收,我们要运用马列主义历史地、辩证的哲学眼光和态度,去批判的吸收。
在如何借鉴西方外来文化这个问题上,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就在他的政论名篇《拿来主义》中明确指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综其两端,我认为,对待一系列西方节日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不盲目崇拜,不迷失自我;既不全盘西化,照单全收,也不全面否定,刀枪不入;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西方节日受历史宗教文化的影响,大都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
尽管宗教大都是劝人向善的,但毕竟在我们这个国度里崇尚宗教信仰自由,因此就不好对这些节日做出什么硬性规定。
对于那些带有一定的西方生活情趣的节日如情人节、愚人节等,则完全可以随兴所至,“悉听尊便”,毕竟它可以给我们紧张、枯燥的生活带来一定的生活情趣,注入一丝活力。
而对于那些既带有西方浓郁的浪漫情调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等,我们则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广,以不断提高民族素质,加快社会文明进程!(二)要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对外来节日不要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