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人过洋节的反思

中国人过洋节的反思


传统节日何去何从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作 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必要了自己国家的文化, 然而西方文化的介入,这在节日方面尤其能够 表现出来,不断的对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造成 影响。由此我们更要了解中西节日并对传统节 日的现状经行反思。
缘何我们的传统节日摇摇欲坠
第一
我们的传统节日是建立在传统的农业为基础的文化体系上的,而现在这种农 业文化体系在我国已经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基本瓦解了,传统节日存在的基础 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在维持的传统节日其实是空中楼阁,随时都会倒塌的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1)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政治多极化的大背 景下,随着中国从封闭的计划经济转为开放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主动向世界敞开 大门,各国文化进入中国,产生了对传统文化,包括节 日文化的冲击。在强势文化冲击下,民族传统文化受到 严峻挑战。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媒体、商家为捕捉商机, 大肆宣传,纷纷推出各式各样的活动来吸引顾客、制造 影响。这样做法其实本无可厚非,但却在无形中助长了 圣诞的气焰,为“洋节”推波助澜,使它们越来越被大 家所接受,似乎更要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感想
+ 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节日文化可以说是最能集中 而全面地体现民族文化的风采和底蕴。它像语言一样,是族群传承文化、 交流感情、凝聚人心的重要方式。接受一种节日就意味着对这种文化不 同程度的认同;自主过节的意识越强,相应的文化认同感就越强。如果 大多数国人热衷于过洋节而冷淡传统节日,这对弘扬我们民族传统文化, 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并无益处。因为民族文化的丧 失就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丧失,一个民族一旦丧失了自己的文化, 这个民族就会不打自垮,绝对不可能在世界的竞争中立下脚来,更无庸 说为多元并存的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对中国人过“洋节”的反思
我们的传统节日
中国节日的现状
近年来,由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对于圣诞节越来越热衷, 甚至超过了中国自己的节日,造成端午节这种中国重大传统节日被列为别国 遗产。
母亲节,父亲节,光棍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等等,学校里 掀起一波又一波“洋节”的热潮,大家都热衷于过“洋节”,对中国传统的 节日却几乎没有兴趣。
在现代年轻人所认识的节日中,情人节和圣诞节比咱们的端午节和中秋节都 重要的多。都认为这些外国节非常时尚,非常浪漫。就连春节的意义与节日 气氛都大不如前,认为中国传统的节日已经落伍,过的没意思,
传统节日原来有一整套的仪式和内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城市化进 程的加剧,很多节日仪式的片段在不断的遗失,比如春节贴对联是为了避邪; 吃饺子是为了送走旧的时辰,迎来新的时辰;互相拜年,表达了对对方的美 好祝愿……但现在这些程序虽然还在,但缺少了仪式的凝重感和虔诚感。
,就像民族大融合一样,已经不可能存在 纯粹属于某个民族的文化了,都或多或少的改变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是一样, 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各种思潮冲击着人们的思想,现在人们过节的想 法和以前已经大不一样了,现在主要是图个乐,至于过什么节倒不是那么重要 了 再来人们喜欢新鲜和崇洋的心理也起了推动作用,过惯了传统节日也腻了, 洋节正好符合一些人的想法 最后,现在重经济,利益的社会价值观,使得文化 被轻视了不少,现在很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对文化的理解简直肤浅到极点, 就更不能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了,也就从心理忽视了传统节日了
• 七夕VS情人节
• 面对西方情人节的冲击,土生土长的传统七 夕节遭遇着尴尬却总是不声不响。七夕节虽 然历史悠久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但它在 年轻人群中的影响力,却似乎并不大。人们 已经把七夕节还给了古老的历史。
• 每当西方情人节来临之时,年轻情侣都会不 失时机地互赠爱意,且花样翻新,近乎疯狂。 而每年的七夕节却显得异常冷清,鲜见年轻 人有什么热情举动,有的人甚至根本不知道 有这么个节日。也许是故意,也许是不经意, 总之人们在追捧“洋节”的同时,冷落了本 土传统的节日。纯美的七夕就是这样渐渐地 被遗忘。
+ 但同时,我们也乐观地认为,我们的传统节日不会消失。因为中 西方所有的节日,都是在其各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中发育成长起来的, 它们有着独具一格的鲜明特色和自成体系的丰富内容,以及多姿多彩的 表现形式。我国的传统节日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欲望以及调整人际和天人 关系而出现和发展的,不容否认,这些问题在当今乃至未来社会中仍将 客观存在,因此,传统节日的存在和发展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3)西方的一些节日大多以自娱自乐为形式,注重热情奔放 的情感追求,过节方式洋溢着狂欢和自由,比较迎合年轻人的 心态。而中国节日虽然也注意创造欢乐祥和的气氛,讲究载歌 载舞的表现形式,但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总更趋向于实用理性, 尽量用理智的行为去指导情感的活动。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内 敛而含蓄的,圈子局限在家人之间的其乐融融。不少节日还讲 究礼节,有的地方甚至还有很繁琐的一套礼仪,稍不注意,很 可能会让长者找出晚辈的“无礼”之处,这对于年轻人来说, 无疑成了他们的一种负担。 (4)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众的好奇心理、追求时尚和从众 心理。 (5)一些国人“崇洋”的思想在作怪。一些国人总以为只要 是外国的东西便是好的,因而,“洋节”当然会比“土节”更 有情趣,更罗曼蒂克。他们将一些国外的东西一任搬来,不分 国情,不理会传统,只要沾上“洋”字便大肆流行起来。仿佛 只有这样,才更能显出自己的“洋气”,才更能“与世界接 轨”。
+ 伴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凸现和“知识经济” 时代的来临,世界已成为了一个“地球村”。国与国之间 的文化交流日益广泛,节日的中外交流也势所必然。的确, 我们身边是弥漫着洋节文化,但同时,旅居世界各地的华 人、华侨,也正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种子撒播到地球的 各个角落。
+ 所以,我们对洋节日不必避退三舍或拒之千里 之外,完全可以包容的心态泰然处之,进而以积极客观的 态度来认同其中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有参考、充实、提升 价值的丰富内涵,加以适时吸收和消化,在传统节日中注 入现代元素,从而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相 信传统节日定会在未来社会中找到应有的位置。节日的前 景将和文化的前景一样走向繁荣和多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