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怎样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

怎样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

怎样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钢笔书法入门教程第一章、基本方法第一节、基本姿势一、坐法钢笔书写的姿势,通常采用坐姿,其方法要求头正、身直、脚平、挺胸,两肘平放,视线一尺,左手按纸,右手书写,力求自然。

二、执笔法通俗的钢笔书写执笔法为“三指虎口法”。

即以大拇指和食指第一关节的前端,从左右两面夹住笔杆;以中指第一关节的侧面,从下往上抵住笔杆;笔杆尾端靠在虎口上。

无名指与小指虽不能触及笔杆,但须紧抵中指。

五个手指均向手心微微弯曲,做到指实、掌虚,切忌紧握拳头。

三、指法合理运用指法,能写出各种不同粗细的笔画。

指法是以手指动作为主,手腕动作为辅来完成一个笔画或一个字书写过程的方法。

即指钢笔在书写过程中,手指动作的具体表现。

当书写前的执笔角度大约为45度时,五个手指的弯曲程度应保持适中。

书写时,手指当随笔画不时地向前后、左右做伸缩运动,以此来改变笔尖的角度和笔画的粗细等,从而求得字的"灵气"。

要掌握正确的指法,须在书写中尽可能以手指运动来减少手腕的动作。

第二节钢笔字的学习方法学习钢笔字,必须具备两个要素:一是方法,二是毅力。

练习钢笔字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训练要从楷书入手楷书体现了汉字的结构和运笔的基本规律,只有掌握了楷书的书写技能,才能由慢到快,由熟生巧,为写好行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挑选一本好字帖怎样选择字帖,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是自己所喜爱的,这样学起来倍感亲切,兴趣盎然,收效自然好;二是适合自己书写特点的,这样练起来随心应手,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掌握临帖的方法临帖的最好方法是读帖——摩帖——临帖——背帖。

读帖是为摩帖和临帖做准备,着重观察汉字的间架结构,组合比例,笔画布局,运笔特点,做到心中有数,为下一步书写打好基础。

正如黄庭坚在《书论》里所言:观之入神,则下笔如人意。

摩帖就是用比较透明的纸,覆盖在字帖上印着写。

这样练习,可以初步掌握点画的写法,控制字型的大小,逐步改变自己不良的书写习惯。

临帖就是把字帖放在面前,对帖照写。

这样,可以全面掌握字的正确的写法--笔画轻重快慢缓急,结构工整平稳,点画承起呼应。

一可以培养自己对字的观察力,看出点画与点画、部分与部分之间相互关系和微妙变化;二可以体会这个字在形态、神韵方面的特点,使书写流畅,错落有致。

临帖的关键在于"用心对照",就是看一看自己写的字和字帖上的字,在点画的起势、长短、收放、间距等方面有什么差异。

哪一笔不像,就改哪一笔,哪个部位没摆好,就修正哪个部位,一定要努力学像。

背帖就是不看字帖,把字的形态背写下来。

只有临的真切,背的相似,才算学到家。

同时要注意宁少精,勿多滥。

每个字要练数十次,上百次,力求学像,写熟。

对于难写的字或写不好的字,更要重点练习,各个突破。

练习写字,只要有决心,有信心,刻苦勤奋,善于分析对照,并能持之以恒,就会达到预期目的。

第二章、钢笔字基本笔画的写法钢笔楷书的基本笔画主要有点、横、竖、钩、挑、撇、捺、折等。

它们是构成楷书的基本要素,因此,我们要准确地掌握其表现手法。

第一节运笔方法凡笔画,均可由起笔、行笔、收笔三个阶段来完成。

一、起笔法起笔的方法有顿势、尖势、连带等。

(一)顿势起笔法:指笔尖在纸上做一停顿;(二)尖势起笔法:指起笔速度很快并且很轻,笔画出现尖锋状;(三)连带起笔法:指与上一笔画有连带的形状。

二、行笔法主要是指笔画书写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平斜、曲直等关系通过指力的作用,求得变化的方法。

三、收笔法(一)顿势收笔法收笔时笔尖仍停留在纸上做一顿势,并多有回锋之意。

(二)出锋收笔法收笔时笔尖快速离开纸面,并出现尖锋。

(三)连势收笔法收笔时随意连带一下,多用于行书。

书写运笔时,要注意起笔与收笔的变化。

也就是说,同一笔画在同一字中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时,书写要有变化。

第二节基本笔画的写法用钢笔写楷书,基本笔画的形态与毛笔字基本相同。

不过因为书写工具的不同,钢笔字的笔画的起笔收笔与毛笔字有所不同,不过是更简单罢了。

首先看起笔,横、竖撇的起笔方式是一样的,只要向右下方轻顿笔即可,但是不宜拖的过长。

然后就是行笔了,行笔过程要注意不同笔画的轻重变化。

收笔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露锋和回锋。

露锋简单,提笔就是了。

回锋要注意,如横画的收笔、垂露竖画的收笔、点的收笔等。

收笔时用笔尖往回轻轻一推,然后再提笔。

就行了。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困难了。

因为我们用钢笔等硬笔书写的时间太长,所以形成的习惯也根深蒂固。

要想改正并形成新的习惯,这可不是说说的事情,需要动手认真练习。

一、点:注意点画由轻到重的行笔。

收笔时如同垂露竖的收笔,向左上轻推后提起。

左点、右点、长点只是方向长度的变化。

不要写的太短和太弯。

另外注意,左点不要写作撇。

如图:1、斜点:起笔尖势,右下斜出,收笔下顿。

2、左点:起笔尖势,左下斜出,收笔下顿。

3、直点:同短竖,不宜长。

二、横:起笔向右下轻顿、然后向右上行笔、收笔时逐渐加重停顿后向左上轻推然后提笔。

注意:起笔时由顿笔到行笔是方向突然改变,不要写成了转笔。

也不要写的过于重。

收笔时不要出现明显的折笔。

另外要注意短横上仰与长横的下俯的弧度变化。

如图:1、顿势长横:顿势起笔、收笔,行笔相对轻。

2、尖势长横:尖势起笔,由轻而重,收笔顿势。

3、短横:起笔顿势、尖势两种,收笔可轻可重。

三、竖:竖画起笔同横要一样,向右下轻顿笔然后向下行笔。

行笔要端正,勿歪斜弯曲。

收笔有两种,悬针竖简单,只要提笔即可。

垂露竖则需停住后向左上轻推然后向上提笔。

如图:1、悬针竖:起笔顿势,行笔直下,渐轻,收笔出锋。

2、垂露竖:起笔顿势,行笔直下,收笔顿势回锋。

3、尖竖:起笔尖势,渐重,收笔顿势回锋。

四、钩:钢笔字的钩画形态同毛笔一样,只是钩画更简单。

只要在前面的笔画末端稍停后迅提笔就好了。

注意钩画提出的方向。

如图:1、竖钩:先做垂露,收笔由重至轻,向左上出钩。

2、斜钩(戈钩):起笔顿势,行笔向右下弯曲,收笔向右上出钩。

3、卧钩:起笔尖势,行笔向右下凹曲,渐平,收笔向左上出钩。

4、竖弯钩:弯处宜转并略轻。

5、横钩:钩不宜长。

6、横折钩:折处做顿势。

五、撇:形态同毛笔字相同。

起笔同上面的横和竖一样。

注意行笔的方向。

除竖撇外,其余各撇画都不能写弯了。

特别是撇的收笔处不要往上翘。

如图:1、长撇:起笔顿势,行笔向左下弯曲,由重到轻,收笔顺势出锋。

2、短撇:起笔顿势,向左下斜出,宜短而不宜太曲,其余与斜撇同。

六、捺:轻起笔后转向右下行笔,并且力度由轻逐渐加重,在出捺脚之前达到最重然后平向右迅速提笔。

注意提出的长度。

如图:1、斜捺:起笔顿势、尖势皆可,行笔曲势向右下,接近收笔时稍平,收笔先顿后出锋。

2、平捺:只是形态比斜捺平,其余略同。

3、反捺:就是斜点的延长。

七、折:钢笔字的折画较毛笔字省劲的多。

不需过重的提笔顿笔,只要稍微停顿后改变方向就行了。

注意不要刻意模仿毛笔字的用笔方法,画蛇添足。

另外要注意撇提不要写作撇横,竖折不要变成了竖弯,撇点不要写成了撇捺。

如图:1、横折:先做短横,折处稍顿,再向下做竖,收笔停顿。

2、竖折:先做竖,折处略向左顿,再做横,收笔用顿势。

八、挑(提):起笔同横,迅即向右上提笔。

勿写作横画。

起笔顿势,右上行笔,渐轻,收笔出锋。

第三章、钢笔字的间架结构第一节、重心平稳,蔬密匀称要练好间架结构,主要有两点:重心平稳,蔬密匀称一、重心平稳:就是要掌握字的重心,使字站得稳。

不管是什么样的字,只要把重心安在中心线上,字便平稳。

如:“中”字,竖画必须占据中心线。

二、疏密匀称:即每个字不管笔画多少、结构繁简,容纳在同一方块中后,看上去没有过疏过密的感觉。

这是因为在书写时注意到了笔画肥瘦、长短的变化、部位之间的呼应、照顾、各占适当的位置、认真讲究搭配的缘故。

如:“个”和“缘”字,尽管笔画的多少不同,但注意到了笔画的粗细长短、部位的呼应,看起来就顺眼。

第二节独体字独体字一般笔画较少,书写时除了注重重心平稳外,更要注意字的长、宽、窄、大、小一、长:长者,勿宽。

如:“月、直”等字。

二、短:短者,勿长。

如:“白、工”等字。

三、大:大者,勿出。

如:“大、马”等字。

四、小:小者,略小于其他字。

如:“小、口、日”等字。

第三节合体字一、左右结构1、左右相等:如:比、那2、左窄右宽:如:把、投3、左宽右窄:如:能、期二、左中右结构1、左中右相等:如:锻、撤2、左窄中右宽:如:微、激3、左中窄右宽:如:倾、慨4、左右宽,中间窄:辩、翻三、上下结构1、上下相等:如:益、楚2、上长下短:如:烈、思3、上短下长:如:节、贡4、上窄下宽,上短下长:如:花、呆5、上窄下宽,上长下短:如:忠、集6、上宽下窄:如:曹、育四、上中下结构上中下结构的字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部位纵向组合而成,较为复杂,各部分所占比例随字而定。

如:等、崇、察等。

五、包围结构1、左上包围:如:厚、庆、屈2、左下包围:如:道、通、建3、上三面包围::如:同、问、用4、全包围:如:国、因、田第四节向背法、呼应法一、向背法笔画之间有相互抱持意义的称为"向",也叫"相向"。

笔画之间有相互背弛意义的称为"背",也叫"向背"。

所谓的向背法,即指相向与向背的方法。

相向和向背,不仅使笔画产生了变化,更主要的是在字的结构中起到了楫让顾盼的作用,使字型在平稳中能求得变化,又在变化中能获得协调。

二、呼应法呼应法,是指前笔画的收尾与后笔画的起笔之间连带的方法。

前者为呼,后者为应。

它是以外在连贯形式和内在连贯意义两种姿态存在的。

所谓外在连贯形式,是笔画间有形的连带;而内在连贯意义,则是笔画间无形的连带。

外在连贯是通过笔画的直接连带获得的,内在连贯是通过笔画的空间运笔而得到。

楷书的呼应取决于内在连贯,行书的呼应多来自外在连贯。

第四章、偏旁部首偏旁部首是汉字组成的重要部分。

学好偏旁部首的书写,对提高书写能力有着极大的意义。

因此,这一章重点练习常用的偏旁部首。

一、单人旁:撇应斜长,竖画起笔于撇的中间部位。

二、双人旁;首撇短,次撇长且起笔于首撇中间偏下,竖短直。

三、竖心旁:左点短直,右点高平,且紧靠竖画。

四、提手旁:右部长的横低钩短;右部短的横高钩长。

五、木字旁:横画多向左伸,撇则不宜长,捺变成斜点。

(禾木旁与此略同)六、示字旁、衣字旁:上点靠右,横撇左张,末点靠上。

总体形态不宜过长。

七、金字旁:撇短直,三横各有进出,竖提偏左。

八、左耳旁:“耳朵”部分不宜大,总体形态应窄长,位置宁低勿高。

九、足字旁:“口”宜小,倒梯形。

右横短高,左竖短且往内斜。

总体形态不宜长,位置偏下或居中。

十、石字旁:横短撇斜长,总体形态较短,位置居中或偏上。

十一、口字旁:形态略小,倒梯形,位置偏上。

上点偏右,横用斜势,竖带曲意,总体形态不宜大,位置居中或偏上。

相关主题